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过程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内在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包括外在社会评价、个人自我认识和个人范畴化三个过程。该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人范畴化是社会评价和个人自我认识的结果,然后将信息分别反馈给社会评价和个人自我认识,进而调整个人范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运行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内在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要经历外在的社会评价、内在的个人自我认识和最终的个人范畴化过程。该运行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动态螺旋式上升式运动。
  1 外在社会评价
  外在的社会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教育反馈、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多表现为社会评价。
  1.1 有关社会舆论、教育反馈和社会实践评价
  外在社会评价包括社会舆论、教育反馈和社会实践评价三种主要方式。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大家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社会舆论的作用有:第一,支持人正确言行的持续发生;第二,舆论产生压力,作为压力因素迫使个人改变自己不正确言行;第三,调动人积极性,从而对人良好品质形成起推动作用。教育反馈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作的评价。该评价有三个要求:第一,反馈准确;第二,事实准确;第三,反馈及时。社会实践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受教育者的行为结果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价值判断。外在的社会评价中,实践评价具有客观性。马克思实践论的复杂性表明,不能凭着单次的实践就评价受教育者,而应实践、评价、再实践、再评价,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给出最终的评价。
  1.2 外在社会评价使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和价值定位明确
  无论哪种类型的外在社会评价方式,都具三方面重要的意义。第一,使受教育者明确社会对他言行的态度。肯定性评价表明社会对他的态度是赞赏的、推崇的,甚至是提倡的;否定性评价就是反对、杜绝,个人需要改正的。第二,使受教育者明确他的思想和行为怎样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大多数受到社会褒奖的言行就符合社会的要求,受到社会批评的言行遭到社会反对。这样的评价为受教育者的言行准则找到一个可见的参照物。第三,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因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都要涉及到社会价值问题,肯定性评价说明人具有正价值,否定性评价说明人具有负价值。虽然正价值都是社会所提倡的,但也有高低之分,受教育者需要不断的完成从低价值到高价值的转化。负价值是社会所反对的,对社会有危害性,受教育者不仅需要降低对社会的危害,还需完成从负价值到正价值的转化。人们明确了这几方面,就可以自觉的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1.3 外在社会评价的明确性和启示性
  外在社会评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明确性,外在社会评价使得受教育者能明确的从社会评价中获得某种肯定性或否定性结论。如果是肯定性的观点,就表明他的理论观点或者思想素质、行为方式都符合社会要求,社会价值属于正价值。如果是否定性评价,就证明他的观点、思想素质、行为方式对社会产生了负价值。第二,启示性,外在社会评价启示受教育者思考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结构和机制结论或否定性的结论,对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论观点、行为方式以及个人的社会价值等作出基本判断,帮助受教育者正确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弥补缺陷,改进不足。当受教育者得到肯定性的评价,就表明他的言论和行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否定性评价表明他的言论和行为是社会不满意的、不认可的。
  1.3.1 个人自我认识
  个人自我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受教育者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效果内在工作方式和过程。
  (1)肯定性个人自我认识和否定性个人自我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按个人自我认识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心理自我认识、社会自我认识和道德自我认识;按个人自我认识的态度划分,可分为积极自我认识和消极自我认识;按个人自我认识的准确度划分,可分为过低自我认识、适度自我认识和过高自我认识。以对个人自我认识影响的首要性和重要性而言,个人自我认识可以分为肯定性自我认识和否定性自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肯定性自我认识,是指受教育者认为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言行和效果值得表扬和奖励。肯定性自我认识外在表现在个人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自信,并且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否定性自我认识,是指受教育者否认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言行和效果的价值。否定性自我认识外在表现在个人情绪紧张、压力较大,不满意、甚至自责个人言行,对社会交往活动排斥。
  (2)个人自我认识促进个人认识自我和价值追求
  “‘90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影响自己成长发展的客观因素,在注重个人情感体验、价值追求、理想预设的同时,不断修正、完善自我,是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个人自我认识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自我认识使个人能辩证的看待自己的言行。当社会对个人的评价持肯定态度时,个人应该看到自身的缺点,防止“自我意识的过度张扬,体现为‘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反差。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爱慕虚荣,不能设身处地的看待问题,较少接受别人的批评,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当社会对个人的评价持否定态度时,个人不应意志消沉,更应该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第二,个人自我认识促使个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自我发现理论方面存在不足,个人会积极思考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方法。如果个人自我发现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会主动思考怎样提高和熟练实践活动的问题。第三,个人自我认识使个人明确自我价值。个人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越高,才会发挥出更好的社会价值;承认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是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越高,才能推动自我价值的提升。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获取更高的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是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获取个人的利益。   (3)个人自我认识的激励性、鞭策性和调整性
  笔者认为,个人自我认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激励性。社会的肯定性评价通过个人自我认识,会给人们产生一种激励性的动力。个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后,大多会获得社会肯定性的评价。一方面,由于人的本能大多是奋发向上,所以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或者更高层次的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渴望能够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这就给个人获取理想的评价带来很大的竞争,个人必须不断的提升能力和素质。源于以上两点,便产生了激励性的动力。第二,鞭策性。社会否定性的评价会使个人产生一种鞭策性的压力,甚至责备性的压力。此种情况要化压力为动力,个人该表现的正确态度是思考、分析否定性评价产生的缘由,自己的言行有哪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第三,调整性。个人自我认识随社会外在评价改变而改变,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个人自我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外在评价与个人自我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不管是肯定性评价或否定性评价都会使个人认识产生压力,只不过二者压力的性质不一样。社会评价的肯定与否不是绝对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能不同阶段的评价、相同阶段而不同的社会评价方式都会给个人带来性质不一样的压力。
  2 个人范畴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运行的个人范畴化中的“范畴”是指类型、范围。个人范畴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主动的把对自己进行归类。个人范畴化是前两个过程的必然结果,先是外在评价,再是自我认识,最后必然要进入个人范畴化程序。
  2.1 从理论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情况的视角划分个人范畴化
  根据划分标准和角度的不同,个人会把自己归到不同的类别。类型的划分受到社会评价和自我认识的影响,个人会主动选择能较高体现个人价值的类型进行个人范畴化。按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情况划分,当社会给予个人肯定性评价时,可以将个人范畴化到学习勤奋、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类;当社会对于个人是否定性评价时,将个人范畴化为学习能力较差或者科研能力不足类。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划分,可以把个人分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之类;或者自私自利、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之类。按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况划分,可以分为有理想、有信念、敢于拼搏的进攻类型;或者是盲目、懒惰、安于现状的退缩类型。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类型的划分较具有代表性,实际还有更多的类型值得研究。
  2.2 个人范畴化有利于个人定位、个人创新和新的评价机制的运行
  个人范畴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个人范畴化保证个人角色的定位。人一生都在进行自己角色的增加和调整,要求个人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定位。社会评价和个人自我认识能帮助个人范畴化找到标志,从而得出自己角色属性的结论。第二,个人范畴化促进个人的创新和发展。比如新时期大学生应划分在敢于拼搏、勤奋学习这一类,唯有明白这点,才能使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得到创新和发展;否则,他们会因为错误的定位,比如及时享乐,而耗费自己宝贵的年华,终将碌碌无为。第三,个人范畴化为新的评价机制的运行奠定基础,最终的结论决定了个人是重复、改变或停止他的言行。如果属于正面的范畴,就选择重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更高层次的运动;如果属于负面的范畴,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层次和改变性质,在新一轮的运行过程中转化为正面的范畴,另一方面,若该效果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就应选择制止。
  2.3 个人范畴化的展示性、反思性和促进性
  个人范畴化也尤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展示性。肯定性自我认识后,个人范畴化激励个人展示自我。个人肯定自己的能力,自觉把自己归入比较优秀的类型。这种肯定行的评价在实际生活中带有极强的激励性,从而使得个人将行动外化,积极主动的展示自我。第二,反思性。否定性自我认识使个人范畴化提醒个人反思言行。个人否定自己,自动把自己归到低层次的类别,具有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但是个人不可以妄自菲薄,当发现个人范畴化过低时,个人应端正心态,听取社会客观的评价,找到自己的角色,积极反思自己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哪些言行应该矫正。认识自己比认识其他事物都要困难,范畴化自己势必更不容易。随着个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个人再不断认识自我,会不断修正个人的范畴,这也是个人反思言行的过程。第三,促进性。个人自我认识后,个人范畴化促进个人的进步。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这个理论运用于个人范畴化也同样适用。只是个人范畴化的“己”和“彼”一样,即范畴化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同一个对象。由于个人自觉的把自己归到具体的类型,会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样主体能正确认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个人进步。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8):44.
  [2]张正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万美容,夏博艺,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90后”大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56.
  [4]闪茜菁.辅导员工作视域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14.
  [5]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 400715
其他文献
金鼓与号角古代靠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来指挥军队。常用的有金鼓、号角。金鼓是金(金属铜)或革(皮革)所制的打击乐器。铜乐器主要有钲和钟、铙等等。革乐器主要是各种大大小
1999年,陷入严重亏损的日产汽车公司迎来了他们的新任总裁——法国人卡洛斯·戈恩。消息传出后,公司上下不禁担心起来:洋老板的话我们能听懂吗?他连日语都不会说,怎么带我们走出困境?  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在就职仪式上,戈恩先用法语对中层以上人员叽里呱啦地讲了半天,几乎没人听得懂,后来他改用英语,大家勉强听懂了,却只有两句话:“我将要做的事,刚才都已讲完了。要补充的是,我听不懂日语,所以你们想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