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体育教学存在性别屏蔽。而当今处处要求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要求体育教育的平等,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潜意识里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造成的,人们会在心里有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诸多因素导致了男女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时出现的性别失衡。本文主要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行为参与的性别比例和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高校体育教学性别透视性别分化1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性别透视现象分析
1.1 在2000年某机构做了一次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师资的调查中,发现男体育教师的数量是女体育教师的三倍。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我们不难发现男性教师远远多于女老师,这也给予了同学们不正确的心理暗示,这会使得学生认为男人比女人在体育活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更适合体育活动。同时,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体育教学男女教师项目分化现象,球类运动以及武术或比较大运动量的项目上男性教师远远多于女性,女体育老师主要从事健美操、瑜伽、毽球等体育项目。教师意在教授学生,而这种教师中存在的现象潜移默化了学生们的心理,使他们接受了心理暗示,这就会影响到女同学自身的期望值,对自己失去信心,造成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别印象。
1.2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的性别分化现象
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选课的比例很明显,男女大学生自愿选择的项目上都有着明显的倾向。更多的男大学生会选择篮球、足球、网球、武术等技术复杂、对力量要求较高、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已经被人们再不知不觉中范范的归为男性项目,男性大学生第一选择便是这些。而像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健美操、瑜伽、轮滑等低对抗性、运动量较小、力量要求不大的体育项目学习。这些项目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技巧,被人们广泛划分为女性运动,女大学生的首选,而很少有男性学生选择。在生理上,男女性的速度和力量等体质存在了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各有优势,男性更善于速度和力量,而女性更擅长柔韧性和协调性。
1.3女性的体育积极性刻板印象
调查中不难发现,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远远低于男性大学生,教学互动上面女性并不活跃,并且表现的不自信,往往不主动参加互动,也不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而无论是男女教师也都会优先选男学生进行互动,而教师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得男女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往往体育教师对男学生比较严厉,对女学生比较宽松,这种期望值的不同,间接使得女同学越来越有依赖性和惰性,对体育活动的不积极性也更明显,这种教师的有意无意的表现,将会造成抑制女性同学参与体育活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越来越深。教师的语言传递的信息已经超出了语言含义的本身。
1.4体育活动参与男女比例失调
与文化课教学相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参与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反映大学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不像课堂教育那样有强制性与枯燥性,完全是凭借学生兴趣和需求去参与,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这种课余体育活动更能体现出性别差异程度,更直观更客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男性是为了强身健体或者是兴趣爱好,而女大学生是为了减肥而锻炼,也没有持续性,主动性也很差。
2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不公平性分析
2.1文章前文提到过高校体育教育的公平性
从表面来看,教学资源相同,教师、体育设施、受教育机会等都是一样的,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平等,造成了性别屏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对待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教育教学统一的方式和标准实际上便是造成性别屏障的一大罪魁祸首。不能把对待男性的标准视为一般性。而以这种标准对待女学生,这样给女大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始终觉得自己与男性相比出于弱势地位。由先天的差异决定了自己无论怎样学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超越男性,使其学习和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降低。这种刻板的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思想。而对待不同性别采取同等标准又会给女同学带来危机感。忽略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其实就是不公平的。
2.2 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多数都是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男性为主的体育活动场地,虽然在体育运动中并无明确意义上的性别项目区分,但不同的体育项目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质是男女完全不同的期望。社会性别和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就决定了男女的不同分工和不同特质,完全的统一是不科学的。这样会使得女大学生受到局限。也会造成体育教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建设运动场地的不合理恰恰好似在暗示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是为男大学生准备的,而女大学生不做课余体育锻炼是正常的现象。这样限制了女大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发展的机会。往往高校举办竞技比赛也都是诸如此类的项目,参与者多为男性,女性则多是观众或拉拉队。这也造成了性别歧视。
3对各高校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的深度探讨
3.1转变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性别观念
学校的领导者和体育教师都是贯彻和执行教育理念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应加大力度对学校的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加强他们的性别意识及其社会关系的重视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统一,丰富教学知识和视角,彻底转变传统的对于性别认定的方式,创新对女同学的体育指导方法。为教师教学和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性别平等的氛围,让受教育者得到正确的科学的性别引导,将过去体育领域内存在的性别失衡问题彻底删除,逐步实现教学发展的性别平等和优化配置。
3.2转换性别角色视角,提高女同学的主流意识
现代的高等教育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还要增强弱势群体和女同学的主流地位,转换传统看待性别的视角,促进女同学的独立和自主,提高女同学的主流意识,重视对女学生进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谆谆教导,进行自我肯定和认可,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价值。
3.3缩小体育领域的性别差异,创新多元化的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和文化等差异,这些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为了缩小体育领域内的性别差异,就需要我们视具体情况发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忽视女同学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女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无性别差异的平等的体育教育,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形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转换多种教学方法并实时的进行互动环节,减少在性别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做到真正无差异的性别平等的体育教学,提高女同学在体育领域内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项目组.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曹士云.我国高等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39-41.
高校体育教学性别透视性别分化1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性别透视现象分析
1.1 在2000年某机构做了一次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师资的调查中,发现男体育教师的数量是女体育教师的三倍。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我们不难发现男性教师远远多于女老师,这也给予了同学们不正确的心理暗示,这会使得学生认为男人比女人在体育活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更适合体育活动。同时,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体育教学男女教师项目分化现象,球类运动以及武术或比较大运动量的项目上男性教师远远多于女性,女体育老师主要从事健美操、瑜伽、毽球等体育项目。教师意在教授学生,而这种教师中存在的现象潜移默化了学生们的心理,使他们接受了心理暗示,这就会影响到女同学自身的期望值,对自己失去信心,造成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别印象。
1.2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的性别分化现象
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选课的比例很明显,男女大学生自愿选择的项目上都有着明显的倾向。更多的男大学生会选择篮球、足球、网球、武术等技术复杂、对力量要求较高、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已经被人们再不知不觉中范范的归为男性项目,男性大学生第一选择便是这些。而像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健美操、瑜伽、轮滑等低对抗性、运动量较小、力量要求不大的体育项目学习。这些项目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技巧,被人们广泛划分为女性运动,女大学生的首选,而很少有男性学生选择。在生理上,男女性的速度和力量等体质存在了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各有优势,男性更善于速度和力量,而女性更擅长柔韧性和协调性。
1.3女性的体育积极性刻板印象
调查中不难发现,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远远低于男性大学生,教学互动上面女性并不活跃,并且表现的不自信,往往不主动参加互动,也不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而无论是男女教师也都会优先选男学生进行互动,而教师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得男女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往往体育教师对男学生比较严厉,对女学生比较宽松,这种期望值的不同,间接使得女同学越来越有依赖性和惰性,对体育活动的不积极性也更明显,这种教师的有意无意的表现,将会造成抑制女性同学参与体育活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越来越深。教师的语言传递的信息已经超出了语言含义的本身。
1.4体育活动参与男女比例失调
与文化课教学相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参与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反映大学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不像课堂教育那样有强制性与枯燥性,完全是凭借学生兴趣和需求去参与,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这种课余体育活动更能体现出性别差异程度,更直观更客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男性是为了强身健体或者是兴趣爱好,而女大学生是为了减肥而锻炼,也没有持续性,主动性也很差。
2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不公平性分析
2.1文章前文提到过高校体育教育的公平性
从表面来看,教学资源相同,教师、体育设施、受教育机会等都是一样的,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平等,造成了性别屏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对待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教育教学统一的方式和标准实际上便是造成性别屏障的一大罪魁祸首。不能把对待男性的标准视为一般性。而以这种标准对待女学生,这样给女大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始终觉得自己与男性相比出于弱势地位。由先天的差异决定了自己无论怎样学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超越男性,使其学习和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降低。这种刻板的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思想。而对待不同性别采取同等标准又会给女同学带来危机感。忽略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其实就是不公平的。
2.2 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多数都是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男性为主的体育活动场地,虽然在体育运动中并无明确意义上的性别项目区分,但不同的体育项目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质是男女完全不同的期望。社会性别和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就决定了男女的不同分工和不同特质,完全的统一是不科学的。这样会使得女大学生受到局限。也会造成体育教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建设运动场地的不合理恰恰好似在暗示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是为男大学生准备的,而女大学生不做课余体育锻炼是正常的现象。这样限制了女大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发展的机会。往往高校举办竞技比赛也都是诸如此类的项目,参与者多为男性,女性则多是观众或拉拉队。这也造成了性别歧视。
3对各高校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的深度探讨
3.1转变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性别观念
学校的领导者和体育教师都是贯彻和执行教育理念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应加大力度对学校的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加强他们的性别意识及其社会关系的重视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统一,丰富教学知识和视角,彻底转变传统的对于性别认定的方式,创新对女同学的体育指导方法。为教师教学和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性别平等的氛围,让受教育者得到正确的科学的性别引导,将过去体育领域内存在的性别失衡问题彻底删除,逐步实现教学发展的性别平等和优化配置。
3.2转换性别角色视角,提高女同学的主流意识
现代的高等教育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还要增强弱势群体和女同学的主流地位,转换传统看待性别的视角,促进女同学的独立和自主,提高女同学的主流意识,重视对女学生进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谆谆教导,进行自我肯定和认可,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价值。
3.3缩小体育领域的性别差异,创新多元化的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和文化等差异,这些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为了缩小体育领域内的性别差异,就需要我们视具体情况发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忽视女同学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女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无性别差异的平等的体育教育,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形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转换多种教学方法并实时的进行互动环节,减少在性别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做到真正无差异的性别平等的体育教学,提高女同学在体育领域内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项目组.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曹士云.我国高等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