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篇是人们传递文本或口头信息的核心手段,也是人们理解语言的直接载体。翻译教学中如果体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将会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语篇概念及与之相关的要素,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对训练并形成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当前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篇 语境 语域 翻译 教学模式
前言
据现代西方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观点,语篇实际上是较大的语言单位,是多重语言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语言核心手段和直接载体。就翻译而论,应当选取其它较小的语言单位,如词语、句子或稍大的段落,还是选择语篇为教学单位,表面上看只是翻译单位的选取问题,实际上却是不同教学模式的取向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和运用较大的语言单位为教学形式,即语篇教学模式,以使学生从宏观上领悟翻译材料的疑难之处,树立良好的语篇意识。此外,在理解和表达语篇时,应十分重视“无形语篇”的作用,否则多半“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可能会进入逐字逐句翻译的怪圈。笔者分析和探讨了语篇等几个语言基本概念,提出了构建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并简述了其优势。
一、语篇概说
简而言之,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语篇与交际功能密切相关,有何种交际功能就会出现何种语篇形式。除了实际可感知的具体语篇形式外,言语交际中诸如文化现象、心理审美特征等。笔者暂称之为间接“无形”的语篇范畴。因为人们理解某种内容,只靠直接现实的语篇通常不足以完整把握意义,还必须借助已经内化了的知识系统,即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和心理价值判断,所以理解语篇是一个把握直接现实语篇和体现“无形”语篇的过程,该过程是否全面,关系到理解本身是否透彻和译文表达是否合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如果忽视“无形”语篇的诸多因素,人们便不能完全领悟和再现原文。
二、语篇与语境及语域的相互关系
透过语篇的基本概念,我们不难理解,语篇实际上是人们交流的重要语义桥梁。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语境与语域,对于把握语篇的具体含义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讲,语境是指某个词语或某几组词语在具体语篇中的含义,语域则是某个词语或某几组词语能否在某种语篇中得以运用。这点可以这样形象地加以说明:假如视语篇为一条河流,视语境为河中的鱼,视语域为河中的某种鱼,一条三千克重的鲤鱼在小河中称得上“大鱼”;若是一条大河,则算不得大鱼;如果它是鲨鱼。那么它必定不能在河中生活,而应该活在大海中。如果我们不从这个角度理解文章或是话语,那么理解就不能到位,理解不能到位,翻译到位就更谈不上了。进一步思考,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一体的,语篇总揽后两者,后两者反过来支撑前者,正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还需明确翻译中谈及的语篇应该是在内容表达上比较丰富。各种用语形式上体现得比较充分。意义表达较为完整的篇章,而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句子。翻译实践证明,语域对译文表达的影响较大,英汉互译尤其是英译汉时,我们往往容易在遣词造句上犯毛病,殊不知有些表达方式固然很好,但不可滥用。张冠李戴自不用说,还可能导致整篇译文缺乏统一性,东扯西拉,辞不达意。这犹如鲨鱼理应生活在大海中,却被人为地放养于长江或珠江,如此一来,鲨鱼也不能称为鲨鱼了。鉴于此,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模式体现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对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构建语篇翻译教学模式
上文简要分析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如何有效地实施翻译教学,影响重大而深远。所谓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是将语篇视为整体加以分析理解,充分把握语篇中词语表达的语境和语域,以及更深层次的“无形”因素,然后进入翻译的下一环节——表达成篇,最终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正如上文提到,理解语篇还必须注意那些无形“语篇”的影响。例如:“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摘自朱自清《背影》)杨宪益先生的译文如下: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0 my luggage……At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But I wiped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them,可见,原文由几个并立的流水短句组成,在表面上没有任何连贯逻辑关系,但心细的读者和译者理应明白其中隐含着逻辑关系,译成英文语篇时,就不得不顾及英文本身的行文方式和逻辑显像性,否则译文必定显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统。此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翻译几大技巧”恐怕就难以奏效了。忽视了整篇的语篇思路。以及与之相关的语境和语域,训练翻译能力就等于天方夜谭。
再如,遇到重大场合的开场白,尤其是政治场合,一般这样表达:“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某某精神的鼓舞下,在某某会议的推动下,在某某方针的指导下,在党委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们顺利地如何如何了。”这带有浓重的“官腔”,如果不深知英美文化中类似情况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民族传统和审美情趣,译文肯定让英美人士摸不着头脑。因此,译者应注意调整语篇结构。而不是一味地受制于原文的语篇结构,即译文语篇重构,使译语表达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
这两例有力地说明了语篇对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重要的制约作用,不能单是直接语篇、语境和语域上的理解,还必须洞悉语篇背后的“无形”语篇,这些“无形”因素与前者息息相关。否则,西方人士即使能理解大概,也不免疑惑顿生,甚至反感。显然,语篇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译文不出现严重“走样”的情况。因此,构建语篇翻译教学模式也许是较好的解决之道。
四、语篇翻译教学模式的优势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即使学生并不熟悉所谓的翻译技法。若给其一篇意义较为完整的篇章,并作适当的语篇提示,多数学生也能较好地注重译文的整体性,并会潜意识地运用一些转换技巧,使译文通顺自然。虽然存在某些语篇衔接和词语搭配等诸多问题,但语篇意识正在慢慢形成,这是学好翻译的重要条件。很好地运用该模式,可以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翻译理解与表达过程。因此,学生不单对原文有整体性把握。也会注意译文表达的整体性,尽量做到理解与表达在效果量值上的平衡。并会很好地避免一知半解,表达上前言不搭后语,或是理解与表达两张皮,相互脱节的现象。通过实践该模式,学生可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语体风格的文章,对语言形成“立体式”的把握,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行文特征,进而提高翻译能力。该教学模式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增强对翻译的认识。实际上,在语篇意识的指导下,具备宏观翻译思路后,有些译文处理上的疑难之处可化险为夷,这样会带来更强烈的成就感,并形成更老练的行文能力。良好的语篇意识势必能为达到熟而生巧的境界夯实基础,这样可谓在“译道”上逐渐“上路”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并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教翻译采取意义较为完整的语篇作为讲解材料。能很好地体现和再现翻译过程:学翻译也应采取同样的方式。如此,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没有脱离某种意义的语篇,教与学也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语言不是高科技,它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族人的思维各不相同,异国人的思维就更是千差万别,不必过分强调思维的异质性。各人思维虽有很多同质性,但不可忽视某些概念和意义的表达的区别。同理,翻译也不是高科技,本质上是两种思维的转换,其桥梁就是“翻译思维”,与之不可分的是语篇意识,两者相互促进。在翻译教学中,采取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是培养语篇意识的关键。如果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训练,能形成这种思维和意识,翻译教学就应该是成功的。这正是该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语篇 语境 语域 翻译 教学模式
前言
据现代西方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观点,语篇实际上是较大的语言单位,是多重语言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语言核心手段和直接载体。就翻译而论,应当选取其它较小的语言单位,如词语、句子或稍大的段落,还是选择语篇为教学单位,表面上看只是翻译单位的选取问题,实际上却是不同教学模式的取向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和运用较大的语言单位为教学形式,即语篇教学模式,以使学生从宏观上领悟翻译材料的疑难之处,树立良好的语篇意识。此外,在理解和表达语篇时,应十分重视“无形语篇”的作用,否则多半“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可能会进入逐字逐句翻译的怪圈。笔者分析和探讨了语篇等几个语言基本概念,提出了构建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并简述了其优势。
一、语篇概说
简而言之,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语篇与交际功能密切相关,有何种交际功能就会出现何种语篇形式。除了实际可感知的具体语篇形式外,言语交际中诸如文化现象、心理审美特征等。笔者暂称之为间接“无形”的语篇范畴。因为人们理解某种内容,只靠直接现实的语篇通常不足以完整把握意义,还必须借助已经内化了的知识系统,即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和心理价值判断,所以理解语篇是一个把握直接现实语篇和体现“无形”语篇的过程,该过程是否全面,关系到理解本身是否透彻和译文表达是否合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如果忽视“无形”语篇的诸多因素,人们便不能完全领悟和再现原文。
二、语篇与语境及语域的相互关系
透过语篇的基本概念,我们不难理解,语篇实际上是人们交流的重要语义桥梁。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语境与语域,对于把握语篇的具体含义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讲,语境是指某个词语或某几组词语在具体语篇中的含义,语域则是某个词语或某几组词语能否在某种语篇中得以运用。这点可以这样形象地加以说明:假如视语篇为一条河流,视语境为河中的鱼,视语域为河中的某种鱼,一条三千克重的鲤鱼在小河中称得上“大鱼”;若是一条大河,则算不得大鱼;如果它是鲨鱼。那么它必定不能在河中生活,而应该活在大海中。如果我们不从这个角度理解文章或是话语,那么理解就不能到位,理解不能到位,翻译到位就更谈不上了。进一步思考,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一体的,语篇总揽后两者,后两者反过来支撑前者,正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还需明确翻译中谈及的语篇应该是在内容表达上比较丰富。各种用语形式上体现得比较充分。意义表达较为完整的篇章,而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句子。翻译实践证明,语域对译文表达的影响较大,英汉互译尤其是英译汉时,我们往往容易在遣词造句上犯毛病,殊不知有些表达方式固然很好,但不可滥用。张冠李戴自不用说,还可能导致整篇译文缺乏统一性,东扯西拉,辞不达意。这犹如鲨鱼理应生活在大海中,却被人为地放养于长江或珠江,如此一来,鲨鱼也不能称为鲨鱼了。鉴于此,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模式体现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对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构建语篇翻译教学模式
上文简要分析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如何有效地实施翻译教学,影响重大而深远。所谓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是将语篇视为整体加以分析理解,充分把握语篇中词语表达的语境和语域,以及更深层次的“无形”因素,然后进入翻译的下一环节——表达成篇,最终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正如上文提到,理解语篇还必须注意那些无形“语篇”的影响。例如:“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摘自朱自清《背影》)杨宪益先生的译文如下: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0 my luggage……At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But I wiped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them,可见,原文由几个并立的流水短句组成,在表面上没有任何连贯逻辑关系,但心细的读者和译者理应明白其中隐含着逻辑关系,译成英文语篇时,就不得不顾及英文本身的行文方式和逻辑显像性,否则译文必定显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统。此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翻译几大技巧”恐怕就难以奏效了。忽视了整篇的语篇思路。以及与之相关的语境和语域,训练翻译能力就等于天方夜谭。
再如,遇到重大场合的开场白,尤其是政治场合,一般这样表达:“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某某精神的鼓舞下,在某某会议的推动下,在某某方针的指导下,在党委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们顺利地如何如何了。”这带有浓重的“官腔”,如果不深知英美文化中类似情况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民族传统和审美情趣,译文肯定让英美人士摸不着头脑。因此,译者应注意调整语篇结构。而不是一味地受制于原文的语篇结构,即译文语篇重构,使译语表达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
这两例有力地说明了语篇对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重要的制约作用,不能单是直接语篇、语境和语域上的理解,还必须洞悉语篇背后的“无形”语篇,这些“无形”因素与前者息息相关。否则,西方人士即使能理解大概,也不免疑惑顿生,甚至反感。显然,语篇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译文不出现严重“走样”的情况。因此,构建语篇翻译教学模式也许是较好的解决之道。
四、语篇翻译教学模式的优势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即使学生并不熟悉所谓的翻译技法。若给其一篇意义较为完整的篇章,并作适当的语篇提示,多数学生也能较好地注重译文的整体性,并会潜意识地运用一些转换技巧,使译文通顺自然。虽然存在某些语篇衔接和词语搭配等诸多问题,但语篇意识正在慢慢形成,这是学好翻译的重要条件。很好地运用该模式,可以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翻译理解与表达过程。因此,学生不单对原文有整体性把握。也会注意译文表达的整体性,尽量做到理解与表达在效果量值上的平衡。并会很好地避免一知半解,表达上前言不搭后语,或是理解与表达两张皮,相互脱节的现象。通过实践该模式,学生可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语体风格的文章,对语言形成“立体式”的把握,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行文特征,进而提高翻译能力。该教学模式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增强对翻译的认识。实际上,在语篇意识的指导下,具备宏观翻译思路后,有些译文处理上的疑难之处可化险为夷,这样会带来更强烈的成就感,并形成更老练的行文能力。良好的语篇意识势必能为达到熟而生巧的境界夯实基础,这样可谓在“译道”上逐渐“上路”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并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教翻译采取意义较为完整的语篇作为讲解材料。能很好地体现和再现翻译过程:学翻译也应采取同样的方式。如此,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没有脱离某种意义的语篇,教与学也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语言不是高科技,它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族人的思维各不相同,异国人的思维就更是千差万别,不必过分强调思维的异质性。各人思维虽有很多同质性,但不可忽视某些概念和意义的表达的区别。同理,翻译也不是高科技,本质上是两种思维的转换,其桥梁就是“翻译思维”,与之不可分的是语篇意识,两者相互促进。在翻译教学中,采取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是培养语篇意识的关键。如果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训练,能形成这种思维和意识,翻译教学就应该是成功的。这正是该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