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语文新课程,面对变革中的学习方式,当我们在为新课程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如何克服对新课程的肤浅理解盲目追求形式的热闹?如何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真正让教师从沉闷、刻板的教学程式中摆脱出来?如何让学生从练习、考试、分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真正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十分关心并需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许多人都在探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各种前瞻思潮派生出很多新的理念占据着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但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又是不成熟的,其特点是课堂形式上活,内容上空。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在解决课堂教学“求活”的同时,首要问题还是必须要解决好“务实”的问题。
所谓“务实”,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不仅学有所思,而且学有所得,真正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即便是“求活”,也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地教学,师生互动,充满生机活力。其根本目的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只有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虚”,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务实”要落实在“学”字上,注重学以致用。
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那是毫无用处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字上,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落实到学生身上去。教师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努力提高学生的受益面。该动脑的,让学生动脑思考;该动口的,让学生动口表达;该记的,让学生牢记;该写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去写。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绝不能老师演戏,学生只是看戏。讲得再透,不如学生记得牢固。讲生字生词、遣词造句,不能只是谈谈就算,更重要的是要写,要能应用;语法知识,不仅要讲清概念,更重要的是要会使用。当堂就做,大家讨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让学生消化吸收,效果更佳。讲写作手法,不仅要从课文中分析提炼,而且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当堂去说去练。
其次,“务实”要体现在教师的准备过程中,注重实效。
不能因为经验而忽视语文教学的革新。按教材照本宣科或者据考纲去生搬硬套,都是课堂教学的大忌。结合学情把握教材是备课的关键,是科学布局的前提,在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侥幸。高中语文教师的准备工作应把握好“三点”:①教学重点。它是一堂课的关键,是编织课堂的纲,必然明确而具体。②教学切入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切入点正如一节课的眼睛,是激发学生兴奋点的突破口,关系着整堂课的进程和效果,精彩的导入往往会使课堂事半功倍。③衔接拓展点。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善于开发教材的发展价值,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应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在准备工作上“实”,才能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三,“务实”必须注重培根固本,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自觉不自觉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长时间的积累熏陶才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积累构成该过程最基本的必备条件,较高的文学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思想情操、品德意志是起催化作用的终极因素。没有语文知识方面的足够的量的积累,难求语文素养和品味的质的飞跃。而记忆,则是进行信息储备的惟一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是理解记忆原则:先理解,后记忆。可有些师生却曲解了理解记忆——只“理解”不“记忆”,把科学的记忆法则当成偷懒的借口和逃避的理由,该记忆的知识掌握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理解也大打折扣,结果,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些课堂上教师忙于讲课、学生忙于做题的语文教学总是注重解决一道题目、一个知识点的问题,往往只是起到了治标的作用,并没有治本,这种忽视了语言积累的语文教学并非真正的“务实”。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语文老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强化熟读背诵,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经典美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根深才能叶茂,源浚方能流长,只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延志,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各种前瞻思潮派生出很多新的理念占据着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但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又是不成熟的,其特点是课堂形式上活,内容上空。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在解决课堂教学“求活”的同时,首要问题还是必须要解决好“务实”的问题。
所谓“务实”,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不仅学有所思,而且学有所得,真正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即便是“求活”,也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地教学,师生互动,充满生机活力。其根本目的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只有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虚”,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务实”要落实在“学”字上,注重学以致用。
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那是毫无用处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字上,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落实到学生身上去。教师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努力提高学生的受益面。该动脑的,让学生动脑思考;该动口的,让学生动口表达;该记的,让学生牢记;该写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去写。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绝不能老师演戏,学生只是看戏。讲得再透,不如学生记得牢固。讲生字生词、遣词造句,不能只是谈谈就算,更重要的是要写,要能应用;语法知识,不仅要讲清概念,更重要的是要会使用。当堂就做,大家讨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让学生消化吸收,效果更佳。讲写作手法,不仅要从课文中分析提炼,而且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当堂去说去练。
其次,“务实”要体现在教师的准备过程中,注重实效。
不能因为经验而忽视语文教学的革新。按教材照本宣科或者据考纲去生搬硬套,都是课堂教学的大忌。结合学情把握教材是备课的关键,是科学布局的前提,在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侥幸。高中语文教师的准备工作应把握好“三点”:①教学重点。它是一堂课的关键,是编织课堂的纲,必然明确而具体。②教学切入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切入点正如一节课的眼睛,是激发学生兴奋点的突破口,关系着整堂课的进程和效果,精彩的导入往往会使课堂事半功倍。③衔接拓展点。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善于开发教材的发展价值,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应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在准备工作上“实”,才能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三,“务实”必须注重培根固本,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自觉不自觉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长时间的积累熏陶才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积累构成该过程最基本的必备条件,较高的文学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思想情操、品德意志是起催化作用的终极因素。没有语文知识方面的足够的量的积累,难求语文素养和品味的质的飞跃。而记忆,则是进行信息储备的惟一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是理解记忆原则:先理解,后记忆。可有些师生却曲解了理解记忆——只“理解”不“记忆”,把科学的记忆法则当成偷懒的借口和逃避的理由,该记忆的知识掌握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理解也大打折扣,结果,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些课堂上教师忙于讲课、学生忙于做题的语文教学总是注重解决一道题目、一个知识点的问题,往往只是起到了治标的作用,并没有治本,这种忽视了语言积累的语文教学并非真正的“务实”。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语文老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强化熟读背诵,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经典美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根深才能叶茂,源浚方能流长,只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延志,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