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基于视觉对比手法揣摩园林空间对比关系,以现代园林上海方塔园空间关系为例,剖析方塔园在造园中围绕“与古为新”的特色重构空间领域。文章围绕“古新”、分量、光影、材料、建筑架构、建筑体块等对比形式,探讨方塔园延续传统融合现代空间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空间对比;与古为新;旷奥;方塔园;现代园林;视觉对比
一、研究背景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带来的震撼力度。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无论哪个国人都喜欢神秘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距离越大,喜欢程度越高。对比就是把具有矛盾的对立空间安排在一起,这种由对比带来的巨大好奇感与神秘感是不分国界的。这就好比安藤忠雄在日本的著名作品“头佛”,穿越其38米长的混泥土封闭廊道才能见到被天光笼罩13.5米高的大佛。神秘感驱逐人的好奇心,脚步便不断向前,踏寻空间对比带来的隆重仪式感,这种便是视觉对比的力量。
二、新旧对比——“与古为新”
中西文化差距在造园上得到映射,东方讲究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成为造园空间的经典,正如东方太极图,阴阳相间,首尾相连,时刻都在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上海园林界的泰斗程绪珂说,方塔园是上海闻名的历史文化公园,在继承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创造出现代园林新的生命力,为风景园林走出了一条新的途径[1]。方塔园建成之后,当时被誉为“代表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平”。方塔园建成于1978年,现占地12.1hm2,该园内将宋代方塔、宋代望仙桥、明代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古建筑与现代何陋轩、大草坪融合,探索古今园林场所融洽之道,把宋代的朴素质感与现代造园空间完美融合。
三、入口对比——“旷奥”共存
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之说源于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名言:“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柳宗元可谓是一语道破空间环境的动态感受[2]。方塔园园区共有北、东两个入口(图1),入口与园内可用“欲扬先抑”“旷奥共存”八个字来形容。资料显示,大多数人从北门进入园内,进来后先经过甬道。为了缓解游客行走的疲惫,设计师冯纪忠先生特意将这处的地形设计成高低错落的石阶,因而形成一种变化和流动感。出口之处是偌大空旷的方塔广场,欲扬先抑,使得方塔的出现给人视觉上的惊喜。东门处冯纪忠先设计了一个建筑结构上古今结合的“垂花门”,进门后,将游客引入北边堑道。堑道与四周茂密的植物恰好挡住后面工坊,为通往方塔广场之路营造一个密闭场所,这便是“旷奥”共存中的“奥”了(图2)。冯纪忠先生说:“旷是敞亮,开阔,奥就是幽了。”[3]走出“奥”的堑道,豁然开朗处是敞亮的广场,并且东面堑道体量感与北面甬道相呼应,宽度上保持一致,“旷奥”所带来的视觉收放,进而激发游客潜在想象与内心深处的好奇。
四、何陋轩与周围空间对比
(一)基地空间对比
從东门进入朝着南面走去,方可快速到达何陋轩,何陋轩的名字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的经典之句“何陋之有”,竹制草顶的何陋轩承载着当地人记忆。水把它的基地围合了起来,入口处围墙的设计,采用隔而不闭的镂空式弧度围墙(图3),既起到对场域密闭性能的保护作用,又使得空间是通透的、流动的。为了确保游客视线延伸性,冯纪忠先生将何陋轩体量感庞大的竹建筑屋檐压得很低,视线只能由内而外先欣赏完室内结构,走到何陋轩的边缘才能将辽阔的湖面收入眼底。视觉上形成空间围合与开阔的强烈对比,而且这种“由内而外”比“由外而内”对视觉吸引要素捕捉的反应要更快[4]。在压低的屋檐阻挡住冬季水面寒风的同时,通透的台面使得晴天阳光直射水泥地面,从而达到快速升温的效果。
(二)建筑材质内外对比
何陋轩是轻质竹草材质,微观来看,与周围竹林和草丛形成契合的内外呼应,将何陋轩这个休憩品茶圣地藏匿于竹林之间;从宏观来看,其材质也能为宋塔、清天妃宫古典韵味浓厚的场所添加典雅之气。何陋轩可谓是现代与经典共存的场所。
(三)建筑结构、光影的对比
何陋轩虽是以浅色竹子为主的材料结构,却在建筑结构承重处用黑色(图4)。黑色承重凸显出建筑的牢固感,而运用深浅视觉对比,明显是想弱化掉浅色立柱,使建筑在河边空间上达到“漂浮”感。
建筑的东西两面分别有两个镂空围合场所的弧形墙面,太阳东升西落,时空交换之时弧墙的落影与草顶弯曲的脊线倒影在一起,视觉上达到统一效果,形成流动的空间(图5、6)。
五、方塔园与周围空间对比
(一)塔与广场视觉空间对比
方塔园,顾名思义,方塔是整个园子的场域中心,方塔的视觉效果较为聚拢,与开阔平整的广场形成对比,让游客的视线不自觉地聚焦到塔上面去。广场开阔平整,隐喻着当地淳朴民风和宋代朴素的精神。塔内单独售票,上去的人并不算多,但可以走近参观方塔,台柱下方设有基台,稍微与广场的地面铺装做了区分。
(二)塔与照壁仰角对比
在场域空间的结构体系中,塔所在区域无疑是人流聚集之处。从天妃宫下来就见一座明代照壁阻隔宫殿与塔之间,阻隔却不闭塞,空间仍然是流通的。从远方看,照壁遮挡塔的底部,抬头60°刚好能够看到塔顶。冯纪忠先生在设计仰视角度时煞费苦心,60°角度刚好是视觉最佳观测度,以此角度观看时,照壁的长度和塔的高度比例协调。
(三)塔与天妃宫对比
以平面图角度俯瞰园区,塔的体量感与主题性单薄,在场地景观设计中节点容易形成孤点。为了衬托最有价值的方塔,塔与广场、园子之间均采用打开的片段式墙体,所有空间都是相互贯穿的相互对景。清代天妃宫的迁移不仅加大了园区文物分量,在视觉上与方塔一高一矮,也形成恰到好处的对比。
(四)塔与草坪、水面对比
在任何场地景观设计中,水的最大作用无疑是能扩大场所视觉空间。东方传统园林对水的处理讲究“掩”“隔”“破”这三种含蓄的处理手法:“掩”就是以绿植、建筑对蜿蜒流水进行掩盖,打破视线一眼望穿的直视,从而扩充游客对未知的想象;“隔”就是利用木桥、休憩景亭等硬质景观小品破除水面的流畅感;“破”则是针对水岸线而言的,空间处理手法中常用乱石随意堆砌作为水与岸边的阻隔,并配合植以细草野花增加岸边野趣。方塔园内本身就存在河道,后期只是加大了河道宽度。河道宽敞平整,不隐反显,突破传统园林空间中小桥流水的固有印象。塔的倒影能完整显现在水中,水面宛如镜面,扩充场所空间与层次,同时,宽阔河水阻隔了塔与河对岸的观赏者,增加距离美感。
开阔的草坪与平整的广场在场所中都属于难得的大空间,特别是古园中运用大草坪是不可多得的大胆创新,草坪一面是硬质石材堆砌,一面直接入水,缓坡设计增加草坪流动感,呼应水面。如果说观赏方塔是聚集的近视距,那么游客来到草坪与水面附近,则将视距尽量打开,感受西式大空间带来的开阔。
六、结语
冯纪忠先生将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设计中,“与古为新”的方塔园,就是冯纪忠先生利用空间对比、新旧对比等关系发扬和传承我国古典美的体现。大面积草坪与河道,本是西方公园中常见的,冯纪忠先生将之运用到院内,增加“旷”“奥”对比度。对于总体量感理论,冯纪忠先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大致意思是游客在游览时景区留下的总体印象。在此将“总感受量”归纳为游览路线的“引线长度”、游览耗时的“时间长度”、游览视觉的“丰富性”。园内大量“旷奥”视觉对比给游客制造空间惊喜,河边微起伏的草坪提供给游客重组空间的可能性,比如在此可野餐,可游戏,可小歇交谈。对于现代青年来说,这种流动的大空间确实非常受欢迎,大大增加了园内流线“总感受量”。
参考文献:
[1]冯纪忠.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14.
[2]周玉明.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特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4(1):171.
[3]刘滨谊.风景旷奥度[J].新建筑,1988(3):53.
[4]刘滨谊,范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实验与解析[J].规划设计理论,2014(9):34.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空间对比;与古为新;旷奥;方塔园;现代园林;视觉对比
一、研究背景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带来的震撼力度。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无论哪个国人都喜欢神秘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距离越大,喜欢程度越高。对比就是把具有矛盾的对立空间安排在一起,这种由对比带来的巨大好奇感与神秘感是不分国界的。这就好比安藤忠雄在日本的著名作品“头佛”,穿越其38米长的混泥土封闭廊道才能见到被天光笼罩13.5米高的大佛。神秘感驱逐人的好奇心,脚步便不断向前,踏寻空间对比带来的隆重仪式感,这种便是视觉对比的力量。
二、新旧对比——“与古为新”
中西文化差距在造园上得到映射,东方讲究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成为造园空间的经典,正如东方太极图,阴阳相间,首尾相连,时刻都在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上海园林界的泰斗程绪珂说,方塔园是上海闻名的历史文化公园,在继承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创造出现代园林新的生命力,为风景园林走出了一条新的途径[1]。方塔园建成之后,当时被誉为“代表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平”。方塔园建成于1978年,现占地12.1hm2,该园内将宋代方塔、宋代望仙桥、明代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古建筑与现代何陋轩、大草坪融合,探索古今园林场所融洽之道,把宋代的朴素质感与现代造园空间完美融合。
三、入口对比——“旷奥”共存
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之说源于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名言:“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柳宗元可谓是一语道破空间环境的动态感受[2]。方塔园园区共有北、东两个入口(图1),入口与园内可用“欲扬先抑”“旷奥共存”八个字来形容。资料显示,大多数人从北门进入园内,进来后先经过甬道。为了缓解游客行走的疲惫,设计师冯纪忠先生特意将这处的地形设计成高低错落的石阶,因而形成一种变化和流动感。出口之处是偌大空旷的方塔广场,欲扬先抑,使得方塔的出现给人视觉上的惊喜。东门处冯纪忠先设计了一个建筑结构上古今结合的“垂花门”,进门后,将游客引入北边堑道。堑道与四周茂密的植物恰好挡住后面工坊,为通往方塔广场之路营造一个密闭场所,这便是“旷奥”共存中的“奥”了(图2)。冯纪忠先生说:“旷是敞亮,开阔,奥就是幽了。”[3]走出“奥”的堑道,豁然开朗处是敞亮的广场,并且东面堑道体量感与北面甬道相呼应,宽度上保持一致,“旷奥”所带来的视觉收放,进而激发游客潜在想象与内心深处的好奇。
四、何陋轩与周围空间对比
(一)基地空间对比
從东门进入朝着南面走去,方可快速到达何陋轩,何陋轩的名字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的经典之句“何陋之有”,竹制草顶的何陋轩承载着当地人记忆。水把它的基地围合了起来,入口处围墙的设计,采用隔而不闭的镂空式弧度围墙(图3),既起到对场域密闭性能的保护作用,又使得空间是通透的、流动的。为了确保游客视线延伸性,冯纪忠先生将何陋轩体量感庞大的竹建筑屋檐压得很低,视线只能由内而外先欣赏完室内结构,走到何陋轩的边缘才能将辽阔的湖面收入眼底。视觉上形成空间围合与开阔的强烈对比,而且这种“由内而外”比“由外而内”对视觉吸引要素捕捉的反应要更快[4]。在压低的屋檐阻挡住冬季水面寒风的同时,通透的台面使得晴天阳光直射水泥地面,从而达到快速升温的效果。
(二)建筑材质内外对比
何陋轩是轻质竹草材质,微观来看,与周围竹林和草丛形成契合的内外呼应,将何陋轩这个休憩品茶圣地藏匿于竹林之间;从宏观来看,其材质也能为宋塔、清天妃宫古典韵味浓厚的场所添加典雅之气。何陋轩可谓是现代与经典共存的场所。
(三)建筑结构、光影的对比
何陋轩虽是以浅色竹子为主的材料结构,却在建筑结构承重处用黑色(图4)。黑色承重凸显出建筑的牢固感,而运用深浅视觉对比,明显是想弱化掉浅色立柱,使建筑在河边空间上达到“漂浮”感。
建筑的东西两面分别有两个镂空围合场所的弧形墙面,太阳东升西落,时空交换之时弧墙的落影与草顶弯曲的脊线倒影在一起,视觉上达到统一效果,形成流动的空间(图5、6)。
五、方塔园与周围空间对比
(一)塔与广场视觉空间对比
方塔园,顾名思义,方塔是整个园子的场域中心,方塔的视觉效果较为聚拢,与开阔平整的广场形成对比,让游客的视线不自觉地聚焦到塔上面去。广场开阔平整,隐喻着当地淳朴民风和宋代朴素的精神。塔内单独售票,上去的人并不算多,但可以走近参观方塔,台柱下方设有基台,稍微与广场的地面铺装做了区分。
(二)塔与照壁仰角对比
在场域空间的结构体系中,塔所在区域无疑是人流聚集之处。从天妃宫下来就见一座明代照壁阻隔宫殿与塔之间,阻隔却不闭塞,空间仍然是流通的。从远方看,照壁遮挡塔的底部,抬头60°刚好能够看到塔顶。冯纪忠先生在设计仰视角度时煞费苦心,60°角度刚好是视觉最佳观测度,以此角度观看时,照壁的长度和塔的高度比例协调。
(三)塔与天妃宫对比
以平面图角度俯瞰园区,塔的体量感与主题性单薄,在场地景观设计中节点容易形成孤点。为了衬托最有价值的方塔,塔与广场、园子之间均采用打开的片段式墙体,所有空间都是相互贯穿的相互对景。清代天妃宫的迁移不仅加大了园区文物分量,在视觉上与方塔一高一矮,也形成恰到好处的对比。
(四)塔与草坪、水面对比
在任何场地景观设计中,水的最大作用无疑是能扩大场所视觉空间。东方传统园林对水的处理讲究“掩”“隔”“破”这三种含蓄的处理手法:“掩”就是以绿植、建筑对蜿蜒流水进行掩盖,打破视线一眼望穿的直视,从而扩充游客对未知的想象;“隔”就是利用木桥、休憩景亭等硬质景观小品破除水面的流畅感;“破”则是针对水岸线而言的,空间处理手法中常用乱石随意堆砌作为水与岸边的阻隔,并配合植以细草野花增加岸边野趣。方塔园内本身就存在河道,后期只是加大了河道宽度。河道宽敞平整,不隐反显,突破传统园林空间中小桥流水的固有印象。塔的倒影能完整显现在水中,水面宛如镜面,扩充场所空间与层次,同时,宽阔河水阻隔了塔与河对岸的观赏者,增加距离美感。
开阔的草坪与平整的广场在场所中都属于难得的大空间,特别是古园中运用大草坪是不可多得的大胆创新,草坪一面是硬质石材堆砌,一面直接入水,缓坡设计增加草坪流动感,呼应水面。如果说观赏方塔是聚集的近视距,那么游客来到草坪与水面附近,则将视距尽量打开,感受西式大空间带来的开阔。
六、结语
冯纪忠先生将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设计中,“与古为新”的方塔园,就是冯纪忠先生利用空间对比、新旧对比等关系发扬和传承我国古典美的体现。大面积草坪与河道,本是西方公园中常见的,冯纪忠先生将之运用到院内,增加“旷”“奥”对比度。对于总体量感理论,冯纪忠先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大致意思是游客在游览时景区留下的总体印象。在此将“总感受量”归纳为游览路线的“引线长度”、游览耗时的“时间长度”、游览视觉的“丰富性”。园内大量“旷奥”视觉对比给游客制造空间惊喜,河边微起伏的草坪提供给游客重组空间的可能性,比如在此可野餐,可游戏,可小歇交谈。对于现代青年来说,这种流动的大空间确实非常受欢迎,大大增加了园内流线“总感受量”。
参考文献:
[1]冯纪忠.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14.
[2]周玉明.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特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4(1):171.
[3]刘滨谊.风景旷奥度[J].新建筑,1988(3):53.
[4]刘滨谊,范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实验与解析[J].规划设计理论,2014(9):34.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