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小学音乐课堂已经在形式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新的气象,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地位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教师更加看重于形式而存在一些忽视内容的现象。在关注创新的同时,也要从高处着眼,对课堂进行重新地审视,在全局性的视域下全面地看待课堂,关注课堂细节体现出来的突出的、深层次的问题,以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成就更加精彩的音乐课堂。
提高过程的高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被关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利用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比如,开篇导入的时候以歌曲创设教学情景等,但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背后也有着一定的误区,需要我们走出去。教师在盲目地追求课堂形式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学生实践的目的,或者说过程也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
例如:在《抓妈荷》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采取了让学生讲述童年的趣事的方式,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热情,也奠定了学生体悟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学生在这个导入实践中收获了什么。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环境轻松、热闹,但是这样的热闹是不是真正地对课堂教学有益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种应付式的教学方式,便是新课改后附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借用《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对只顾看热闹的教学形式做出自己的判断。嬉闹的教学形式背后,我们须具备一双慧眼,去窥探教学形式是否真正地服务了教学内容,是否将教学内容看作了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否将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评价应深入课堂本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确定了教师有效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会做出不恰当的教学评价。这是对课改理念的一种曲解,在一定的意义上,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并不是对于学生盲目的肯定。不管学生做出什么样的答案,甚至有一些有悖于音乐常规的论调,教师都会激励,甚至会采取物质性的奖励,试问,这样的评价有何意义?
例如:在《四季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试唱歌曲的时候,这首青海民歌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一首情歌的基调,整个歌曲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什么花为起句,主要体现的是少女的情意。歌曲是一段体结构,其中的三个乐句中的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上句结尾上扬,以羽调式的主音为落音;下句句末下行,落在下方的主音上,互相呼应,应在演唱时体现出一种优美、明快和律动感。而学生在演唱时没有注意到以上的节奏和情感,教师还是给予了“唱得真好”、“真棒”等不切实际的教学评价,目的显然是善意的,意图保护学生的演唱激情,但是这对于学生的音乐思维发展却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音乐节奏和情感的正确方向去发展,而不能为了迎合课改而做错误的、片面的评价。
教学评价一定要深入课堂的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化的一味迎合,一味地肯定会让学生无法发现自己在课堂表现中的不足之处,会误导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价值取向,坚守正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真正的指导。
正确把握“新标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木技能的学习仿佛被逐渐地淡化。现在的教材编排上已经将基础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整合到了一个单元,这使学生摆脱了对于枯燥音乐理论的畏惧感。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要以基础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主。知识技能与快乐课堂之间的“度”,是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去认真把握的。
例如:在《森林与小鸟》的欣赏中,教师就在创设环境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创设:“小朋友,我们来一起构建一个森林的意境,好不好?”于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进行布置、分组,课堂立即活跃了起来,有的孩子扮演狗熊,有的扮演小鸟,有的扮演猴子……在学生积极地构建环境的过程中,时间悄然流逝,半节课的时间都在学生热闹的玩耍中过去了,之后才开始匆匆地学唱欣赏……如果教师在学生创设情景的时候,让学生随着小鸟的飞翔动作随之翩翩起舞,随着音律的变化、声音的强弱而随之舞动,那么课堂就变得更加有意境了。
教师对于“新标准”内涵的把握不能偏离教学的本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时,要立足于知识基础,去挖掘内容中深层次的内涵,引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
新课程改革在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在学生自主性的表现方面,不要过多地放手,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向迈进。在教学评价上不能做出过度地评价,不能一味地夸大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要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关注课堂中出现的每个细节,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提高过程的高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被关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利用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比如,开篇导入的时候以歌曲创设教学情景等,但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背后也有着一定的误区,需要我们走出去。教师在盲目地追求课堂形式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学生实践的目的,或者说过程也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
例如:在《抓妈荷》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采取了让学生讲述童年的趣事的方式,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热情,也奠定了学生体悟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学生在这个导入实践中收获了什么。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环境轻松、热闹,但是这样的热闹是不是真正地对课堂教学有益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种应付式的教学方式,便是新课改后附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借用《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对只顾看热闹的教学形式做出自己的判断。嬉闹的教学形式背后,我们须具备一双慧眼,去窥探教学形式是否真正地服务了教学内容,是否将教学内容看作了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否将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评价应深入课堂本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确定了教师有效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会做出不恰当的教学评价。这是对课改理念的一种曲解,在一定的意义上,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并不是对于学生盲目的肯定。不管学生做出什么样的答案,甚至有一些有悖于音乐常规的论调,教师都会激励,甚至会采取物质性的奖励,试问,这样的评价有何意义?
例如:在《四季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试唱歌曲的时候,这首青海民歌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一首情歌的基调,整个歌曲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什么花为起句,主要体现的是少女的情意。歌曲是一段体结构,其中的三个乐句中的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上句结尾上扬,以羽调式的主音为落音;下句句末下行,落在下方的主音上,互相呼应,应在演唱时体现出一种优美、明快和律动感。而学生在演唱时没有注意到以上的节奏和情感,教师还是给予了“唱得真好”、“真棒”等不切实际的教学评价,目的显然是善意的,意图保护学生的演唱激情,但是这对于学生的音乐思维发展却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音乐节奏和情感的正确方向去发展,而不能为了迎合课改而做错误的、片面的评价。
教学评价一定要深入课堂的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化的一味迎合,一味地肯定会让学生无法发现自己在课堂表现中的不足之处,会误导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价值取向,坚守正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真正的指导。
正确把握“新标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木技能的学习仿佛被逐渐地淡化。现在的教材编排上已经将基础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整合到了一个单元,这使学生摆脱了对于枯燥音乐理论的畏惧感。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要以基础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主。知识技能与快乐课堂之间的“度”,是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去认真把握的。
例如:在《森林与小鸟》的欣赏中,教师就在创设环境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创设:“小朋友,我们来一起构建一个森林的意境,好不好?”于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进行布置、分组,课堂立即活跃了起来,有的孩子扮演狗熊,有的扮演小鸟,有的扮演猴子……在学生积极地构建环境的过程中,时间悄然流逝,半节课的时间都在学生热闹的玩耍中过去了,之后才开始匆匆地学唱欣赏……如果教师在学生创设情景的时候,让学生随着小鸟的飞翔动作随之翩翩起舞,随着音律的变化、声音的强弱而随之舞动,那么课堂就变得更加有意境了。
教师对于“新标准”内涵的把握不能偏离教学的本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时,要立足于知识基础,去挖掘内容中深层次的内涵,引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
新课程改革在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在学生自主性的表现方面,不要过多地放手,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向迈进。在教学评价上不能做出过度地评价,不能一味地夸大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要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关注课堂中出现的每个细节,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