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5日晚8时许,北京大学33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五楼坠下身亡。后经警方证实,他是跳楼自杀。
短短三个月内,这已是北京大学内发生的第三起坠楼自杀事件。此前,4月22日与5月7日,北大中文系一名女生和数学系一名博士先后在北大理科2号楼前坠亡。
三位学子相继选择这种激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心理压力?探究自杀之谜,一种直接而简单的方式,是将其归因于自杀者的心理危机。
7月25日坠亡的男生是北大心理系2002级本科生。据同学介绍,他在家中为独生子,曾患有抑郁症。4月22日从北大理科2号楼九层跳下的女生,在自杀前一日,曾在学校BBS上发贴说: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许多人可以接受这个解释——过重的心理压力形成了对生的厌倦。北大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分析出三个方面的原因:家庭条件差异,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待遇地位下降,学生自卑感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这种观点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有评论认为,应该从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上来找原因。社会大环境形成的过度鼓励竞争攀比,轻视团结友爱、人文关怀,社会每一分子包括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同时,大学里并不重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教育和培养,跌到“钱眼”里的教育制度,如何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不应一味埋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要责备学生没有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机构,要认真反思一下是否对学生们尽到了责任。 择校费悲剧当人们为自杀的高校学子惋惜的时候,另一则消息更引人关注。
7月10日,13岁的小学毕业生、宁夏女孩秀秀(化名)在家服毒身亡。在遗书中,秀秀说,自己死了,可以帮父母省10万元择校费。信末她连声道歉:“对不起!我辜负你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
据秀秀的母亲介绍,遗书中说到的10万元,可能是孩子平时在大人们聊天的过程中无意间听到的。尽管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但是,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银川市虽然严禁公办学校间高价择校,但近几年,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当地采取依托有名的高中来办民办初中,即所谓“名校办民校”,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择校费。这些学校千方百计挖取优秀生源,借“升学率”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低分生,以低分生获取高收益。择校费也已经达到数千元、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择校的严重后果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已经开始以成绩论英雄,产生“学习成绩不好即差生”、“上不了好的初中即失败”的心理。同时,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掏高额费用和通过各种关系上好的初中,教育公平严重缺失。择校现象加重了家长负担,扩大了阶层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秀秀的死和触目惊心的遗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10万元的择校费,可以让一个孩子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以至于情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减轻家庭的负担。那些生活中同样背负着巨大经济阴影的孩子,也许已经潜伏了心理危机。
高涨的学费比起择校费,人们更熟悉的事例是,社会底层的孩子考上大学,家里却无力供读。这几年来,每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节,全国各地经常出现这样悲喜交加的情景。
1994年以来,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至8000元不等,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十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涨价的支持者们辩称,高等教育成本巨大,单靠政府下拨经费无法运转。但是,多年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对记者表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评估与分摊体系均存在问题,这是教育高收费的主要原因。到如今,“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也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
部分高校将教育视为“摇钱树”,为了拓展教育经费来源,各大高校争相将所谓的热门专业上调30%收费,使这些专业的收费达到8000元之巨。而一些相对较冷门的专业,仍不见下调收费。
此外,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政府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有3.28%,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
中国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学子们用自己的行为在阐释这一问题。
短短三个月内,这已是北京大学内发生的第三起坠楼自杀事件。此前,4月22日与5月7日,北大中文系一名女生和数学系一名博士先后在北大理科2号楼前坠亡。
三位学子相继选择这种激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心理压力?探究自杀之谜,一种直接而简单的方式,是将其归因于自杀者的心理危机。
7月25日坠亡的男生是北大心理系2002级本科生。据同学介绍,他在家中为独生子,曾患有抑郁症。4月22日从北大理科2号楼九层跳下的女生,在自杀前一日,曾在学校BBS上发贴说: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许多人可以接受这个解释——过重的心理压力形成了对生的厌倦。北大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分析出三个方面的原因:家庭条件差异,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待遇地位下降,学生自卑感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这种观点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有评论认为,应该从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上来找原因。社会大环境形成的过度鼓励竞争攀比,轻视团结友爱、人文关怀,社会每一分子包括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同时,大学里并不重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教育和培养,跌到“钱眼”里的教育制度,如何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不应一味埋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要责备学生没有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机构,要认真反思一下是否对学生们尽到了责任。 择校费悲剧当人们为自杀的高校学子惋惜的时候,另一则消息更引人关注。
7月10日,13岁的小学毕业生、宁夏女孩秀秀(化名)在家服毒身亡。在遗书中,秀秀说,自己死了,可以帮父母省10万元择校费。信末她连声道歉:“对不起!我辜负你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
据秀秀的母亲介绍,遗书中说到的10万元,可能是孩子平时在大人们聊天的过程中无意间听到的。尽管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但是,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银川市虽然严禁公办学校间高价择校,但近几年,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当地采取依托有名的高中来办民办初中,即所谓“名校办民校”,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择校费。这些学校千方百计挖取优秀生源,借“升学率”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低分生,以低分生获取高收益。择校费也已经达到数千元、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择校的严重后果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已经开始以成绩论英雄,产生“学习成绩不好即差生”、“上不了好的初中即失败”的心理。同时,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掏高额费用和通过各种关系上好的初中,教育公平严重缺失。择校现象加重了家长负担,扩大了阶层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秀秀的死和触目惊心的遗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10万元的择校费,可以让一个孩子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以至于情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减轻家庭的负担。那些生活中同样背负着巨大经济阴影的孩子,也许已经潜伏了心理危机。
高涨的学费比起择校费,人们更熟悉的事例是,社会底层的孩子考上大学,家里却无力供读。这几年来,每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节,全国各地经常出现这样悲喜交加的情景。
1994年以来,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至8000元不等,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十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涨价的支持者们辩称,高等教育成本巨大,单靠政府下拨经费无法运转。但是,多年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对记者表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评估与分摊体系均存在问题,这是教育高收费的主要原因。到如今,“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也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
部分高校将教育视为“摇钱树”,为了拓展教育经费来源,各大高校争相将所谓的热门专业上调30%收费,使这些专业的收费达到8000元之巨。而一些相对较冷门的专业,仍不见下调收费。
此外,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政府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有3.28%,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
中国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学子们用自己的行为在阐释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