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生死观的异同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死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民族价值观内在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生死观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中西方都重生敬死,注重今世的幸福和价值。但中国的生死观强调个人责任,将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西方生死观追求个人生命权利和幸福,直面死亡。通过对中西的生死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深刻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以一种共通融合的理念构建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文明的生存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生死观;文化差异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人们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它也是民族价值观内在的基础,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影响。中西两大民族众多的文化、心理、思维差异,最终要追溯到这两大民族生死观的差异上来。
  一、中西方生死观的共同之处
  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中西方文化都重生,重视生命的价值和今世的幸福。中国人的生死观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都没搞清楚,哪有时间去想死后的事情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十分看重生时的作为。道家还注重养生,提倡“精神气”,精神力在无宗教意识的中国人心目中是很神圣的。《庄子·养生主》篇专讲养生之道,认为为人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命、全生。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希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伊壁鸠鲁说:“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当作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贤者对于生命,正如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只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可见,他重视生命的内在价值和个体幸福。中西生死观中都体现了对生的重视和渴望。
  二、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
  (一)生命价值的核心不同。中国的生死观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与信奉古希腊思想、基督教教义的西方生死观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生命价值的核心不同。中国将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以达到其他目的。中国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的民族,它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小集团。集团中的每个人作为群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行为势必会关系到这个小集团中的其他人。人的生命权也不独属于自己。自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没有权利更改或放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属于父母、家族和社会。一个人通常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在为父母、家族和社会的期望而活。虽然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但个体还是不免会陷于各种社会网络中,萌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西方人却将生命看成是一种权利, 是人活在当下追求个体幸福的权利, 把人生当作追求快乐的场所,将生命本身作为目的,其价值就是生能带来快乐。与中国注重集体使命感不同,西方每个人的生死只能自己决定,不能由别人或是外在的因素来代替。
  (二)直面死亡的态度不同。中国人在面对死亡这一必然事件上,多采取避而不谈甚至忌讳的态度。虽然死亡这一必然事件非人力可改,但中国的主流思想都主张用“仁义”标准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儒家主张哀死而不必患死,重丧礼,与道家“齐生死”思想一样,为了实现仁义,个体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把个体生死与伦理道德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时为仁义事业奋斗,死时为仁义道德献出生命。这与中国自古注重群体利益密不可分。中国人将死看作是向群体生命过渡的一个环节,虽然前人已逝,但后人的责任又将重新开始,子子孙孙是一个家族式的链条,这个链条将所有人的生死紧紧相连。而西方正好相反,他们对死亡采取直面应对的态度。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关于“永生”的内容。信仰上帝即能永生。既然能够永生, 就不会惧怕死亡。黑格尔把死亡看作是对生存的扬弃,他说:“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勇于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在的生活。”西方思想家通过死来考虑生的意义,他们认为死亡毁灭了人,又成全了人,正是最终剥夺人生意义的死亡,反过来又赋予了人生以意义,死亡是对生存的一种造就。死亡是生活的动力,人们了解到死亡,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正视死亡,促使人们好好生活。
  (三)追求不朽的方式不同。人作为生命有限的生物,自然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存不朽的事物。这是中西方在对生死的超越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双方在追求方式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传统生死观对于生死的超越主要是道德化、世俗化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基本表达了儒家创造不朽的方式,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做道德的楷模,塑造高尚伟大品格;立功即生前为国家社会做出有用政绩,造福万民;立言即发表具有社会性、导向性的言论,留下超越时代的思想。儒家的三不朽思想,点明了人生在世,要努力奋斗,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流芳百世。而西方追求不朽主张的是灵魂不朽。古希腊哲学认为“个体灵魂不朽”。生命是父母给的,但灵魂是上帝给的,灵魂高于肉体,灵魂是不朽的、不可灭的。在他们看来,如果个人被否定了,历史也就没有意义,所以他们追求灵魂不死,生命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面对死亡,人们虽然是肉体上的失败者,但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中西方的生死观根本差别有两点:一是西方人追求个人价值。由自由意志和灵魂决定个人生存方式和死亡权利,而中国人则把生死放在关系中,设置成一系列责任和义务,由社会道德、人情关系决定。二是西方人直面死亡,以获得一种反思生活、超越生死的积极人生态度,带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而中国人回避忌讳死亡,用世俗情怀和仁义的标准求得现实的安稳和道德不朽,带有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促使我们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要精神自由地、追求个人幸福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江畅.走向优雅生存--21世纪中国价值选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徐宗良.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观[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艳艳.中西文化比较之生老病死[J].科学时代月刊,2001.
  [5]赵晖.生死觀上的人类智慧--中西生死观比较[J].学理论,2009(28)
  作者简介:
  杨宁(1998-),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其他文献
我们讲故事、写小说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文字、有限的篇幅中努力掀起波澜,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感到出人意料、却又能曲径通幽,达到尺水兴澜、引人入胜的效果。我以为,可引导学生从以下环节锤炼技巧,增强记叙文的波澜。  一、打造使人耳目一新的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写文章题目拟得好,靓丽吸睛,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譬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祝福》《在酒楼上》《呐喊》等题目都意蕴深沉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永垂不朽的经典,他以笔杆为武器,通过小说启迪民众,揭出病苦,引起了疗救的注意。本文将从《药》中的典型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谈起,来探析文学中的医患关系之表现,从而说明文学独特的精神力量和社会疗救功能。  关键词:鲁迅;《药》;医患关系;意象  鲁迅先生的《药》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作品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文中的革命者夏瑜也是以中
期刊
摘要:电影《辩护人》改编自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的亲身经历。影片以1981年韩国第五共和国全斗焕军事独裁政权执政初期的釜山为背景,讲述了平凡税务律师宋佑硕的为震惊全国的“釜读联事件”受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的故事。电影一经上映,获奖无数,好评不断,更是斩获了豆瓣9.2的高分。在此对本电影的剧作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幕:塑造人物,危机铺垫  故事开篇讲述了宋佑硕辞职开税务事物所,赚了很多钱,买了属于自己的
期刊
摘要:新冠疫情期间,为落实“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老师们借助网络开启了线上教学。笔者从任教的《影视后期剪辑》课程实践出发,在文中探讨了目前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施教的策略,并站在教师角度提出了对未来教学的一些思考,供中职教师参考。  关键词:网络教学 中职 影视后期剪辑  一、网络教学的背景  2020年开春,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新学期师生的校园约定变成了网上复课的通知,一夜间老师要做
期刊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古印度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享誉世界,这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宏伟巨著,它们在印度各类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藏族文学受古印度两大梵文史诗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旨在论述印度史诗的形成和在涉藏地区的发展以及对藏族戏剧文学产生的影响。
期刊
摘要: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采用了多重式的聚焦叙事,使其主人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并在多声部的独白和对话中重叙了黑人被压抑的悲惨历史。本文采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主人公的主体性,人物的对话性以及对话中的历史重叙三方面解读《宠儿》的复调性特色及其艺术效果。  关键词:《宠儿》巴赫金复调对话  Abstract: Toni Morrison applies multiple types of foc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民族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各少数民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广西是有着多语言文化的地区,各个城市所讲的语言都有所不同,语言汉化的程度也所不同。因此,本文将以笔者所生活的桂西北地区的壮语为例,以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探究“妈叔”一词汉化的原因及过程,并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谈论“汉化”在当今时代中的意义。  关键词:“妈叔”;壮语;汉化  一、
期刊
摘要:游戏教育教学的使用,能够对幼儿起到情绪带动的作用。因而,在相关的教育研究以及区域游戏的设计中,幼儿教师应在尊重幼儿不同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幼儿区域自主游戏提供更多的游戏选择,以便在区域自主游戏的教育融合中,展开不同教育方向的研究,以此增加幼儿的游戏选择,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并提升教师介入指导的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章对幼儿园游戏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
期刊
摘要:品牌微电影是当下流行的广告形式,因其时长较短故事情节完整而备受欢迎,可以让观众在美好的视觉享受中认知到品牌的信息和优势,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刺激受众消费。本文从微电影广告的产生、品牌微电影的叙事以及品微电影其艺术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品牌微电影;叙事;艺术价值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日益碎片化,微电影广告得到快速发展,品牌微电影广告比传统广告更加层次丰富,常用以小见大的手
期刊
摘要:《化身博士》是罗伯特·史蒂文森创作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德高望重的杰基尔博士和暴虐凶残的人格海德先生是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双重人格人物。为了塑造两种人格的不同及其内在联系,罗伯特·史蒂文森通过空间极大程度推动了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发展。本文将从地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化身博士》进行空间解读。  关键字:《化身博士》;地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  《化身博士》是罗伯特·史蒂文森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