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赣南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是中国第二的的稀土矿资源集中地,拥有全国30%以上的离子型稀土矿,遍及全赣南18个县(市、区)。但多年来因稀土开采带来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和经济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制约作用。针对赣南离子型稀土开发现状 ,根据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实现低劣转化的要求 ,赣南稀土矿山应提出推广高新技术 ,强化清洁生产管理 ,引入绿色环保税制等措施 ,解决赣南稀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开采的历史及现状
该稀土矿山筹建于1994年,建矿时设计生产(氧化稀土)能力8吨/年,历经多年开采,至2010年矿山保有稀土资源储量已大部分采损消耗。矿山采矿方式为露天开采,2003年以前采用池浸方式开采,2003年以后采用堆浸方式开采。现阶段矿山处于停产整顿期。
2、开采已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历经多年开采,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沟谷大面积淤积。矿山产生尾砂量较大,已形成3个尾砂堆积区,占地面积约为0.26km2,尾砂量约为132万m3。矿区尾砂堆积区下游两条沟谷淤积严重,淤积面积约为2.4万m2,淤积厚度约为2m。
3、未来开采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在未来生产中,采用原地浸矿的开采方式。原地浸矿采用网孔布液,集液巷道和密集导流孔人工底板为主,集液沟、集液井为辅的综合收液方法。
矿山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矿体,浸矿液连续不断地注入矿体,使稀土离子进入浸出液,不断注入矿体中的溶液挤出已发生交换作用的稀土浸出液,使土壤不断沙化、酸化,且改变了山体原有的岩土重力分布应力状况,打破了山体原有的重力平衡状态,对自然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矿山开采不断注液,使得注液矿块成为一不稳定的整体,尤其在雨季,水量的增大更易导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直接会导致坡面泥石流的形成,对下方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工作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山体滑坡导致的坡面泥石流直接为沟谷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来源,再加上沟谷汇水面积较大,在雨季有发生沟谷泥石流的可能性。
原地浸矿的浸出液收集不充分,随地下水流向下游,对下游地下水污染较大。
4、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
(4)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
(5)多种措施并用,综合治理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1)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开展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在全面调查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基础上,编制稀土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达到投入最低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2)在矿山闭坑前或确定停采后,半年内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矿山生产废弃物的处理、被占用和破坏土地的绿化以及水质的恢复基本达到国家相关规范的标准。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针对该稀土矿山堆积区和沟谷淤积区面积较大等特点,矿山设计采用如下治理措施:
(1)尾砂堆积区的治理措施
①对堆积区分台阶进行土地平整,具体方法如下:
1)按设计平台高度与坡率,自高向低依次施工,开挖回填土石采取就近平衡原则;
2)高挖低填,以机械挖填为主,人工辅助;
3)开挖或回填至设计高程±0.5m时,采用人工方式挖填,保证设计高程±30cm以内的土质松软,便于种植;
4)各级平台顶面应保持约0.5%的内倾坡率,防止水土流失;
5)平台外边缘用人工打夯机夯筑宽30m、高出平台顶面设计高程约30cm、夯筑深度不小于20cm的土质田埂。
②根据当地治理经验,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种植综合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具体步骤如下:生石灰拌合表土:对于受到酸性污染的地表土,包括尾砂堆积地,按平均每亩田用量0.4t生石灰的标准,采用人工播撒或机耕播撒的方式将生石灰粉均匀拌入表土(地面以下30cm以内土层),使其充分与表层土混和反应,以中和稀土矿区土质的酸性,提高PH值。
③覆种植土,种树(黄檀、湿地松、胡枝子), 株间撒播草籽(百喜草、狗尾草、马唐、宽叶雀稗)恢复植被。
④排水工程,依据地形整治后的治理区及周边地形地势,各堆积区区统筹规划截、排网络结构;遵循横截、纵排的原则,一般沿单级平台后缘布置横向截水沟,不同高程水平的多级平台边缘布置纵向联络排水沟,治理区内地表径流通过纵横交叉的截排水网络最终排向治理区地势低洼处或外围的自然沟谷;横向排水沟底面纵坡不小于5%,纵向排水沟布置区地势纵坡降大于1:20时设置陡坡或跌水。
(2)沟谷淤积区治理措施
①在淤积沟谷中修筑田埂固砂,采用填土夯实建造高、宽各0.5m的田埂,间距20m。
②为防止洪水冲刷,利于淤积区排水及方便后续复绿,沿淤积区缓坡处修建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布置综合考虑治理区改造后的地形地势状况、高截低排、最终向区内地势低洼处。
③在淤积沟谷下游修筑拦挡坝,防止泥沙被雨水冲入下游。
④覆种植土,种树(黄檀、湿地松、胡枝子), 株间撒播草籽(百喜草、狗尾草、马唐、宽叶雀稗)恢复植被,以涵养水源。
(3)原地浸矿区及工业场地的治理措施
原地浸矿开采区内注液可能诱发滑坡及工业场地边坡失稳,对发生及易发生的地段,应做好监测示警工作,终采后植树复绿。
工业场地终采后拆除,并对场地覆土复绿。
5、治理措施的不足之处
矿山采用原地浸矿方式开采,矿体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危害未知,矿山在未来生产中,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治理措施。
邮寄:陈韬 ,13407074993 , ,江西省 赣州市 黄金区 华坚中路 核工业264大队 ,341000
赣南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是中国第二的的稀土矿资源集中地,拥有全国30%以上的离子型稀土矿,遍及全赣南18个县(市、区)。但多年来因稀土开采带来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和经济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制约作用。针对赣南离子型稀土开发现状 ,根据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实现低劣转化的要求 ,赣南稀土矿山应提出推广高新技术 ,强化清洁生产管理 ,引入绿色环保税制等措施 ,解决赣南稀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开采的历史及现状
该稀土矿山筹建于1994年,建矿时设计生产(氧化稀土)能力8吨/年,历经多年开采,至2010年矿山保有稀土资源储量已大部分采损消耗。矿山采矿方式为露天开采,2003年以前采用池浸方式开采,2003年以后采用堆浸方式开采。现阶段矿山处于停产整顿期。
2、开采已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历经多年开采,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沟谷大面积淤积。矿山产生尾砂量较大,已形成3个尾砂堆积区,占地面积约为0.26km2,尾砂量约为132万m3。矿区尾砂堆积区下游两条沟谷淤积严重,淤积面积约为2.4万m2,淤积厚度约为2m。
3、未来开采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在未来生产中,采用原地浸矿的开采方式。原地浸矿采用网孔布液,集液巷道和密集导流孔人工底板为主,集液沟、集液井为辅的综合收液方法。
矿山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矿体,浸矿液连续不断地注入矿体,使稀土离子进入浸出液,不断注入矿体中的溶液挤出已发生交换作用的稀土浸出液,使土壤不断沙化、酸化,且改变了山体原有的岩土重力分布应力状况,打破了山体原有的重力平衡状态,对自然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矿山开采不断注液,使得注液矿块成为一不稳定的整体,尤其在雨季,水量的增大更易导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直接会导致坡面泥石流的形成,对下方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工作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山体滑坡导致的坡面泥石流直接为沟谷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来源,再加上沟谷汇水面积较大,在雨季有发生沟谷泥石流的可能性。
原地浸矿的浸出液收集不充分,随地下水流向下游,对下游地下水污染较大。
4、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
(4)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
(5)多种措施并用,综合治理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1)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开展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在全面调查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基础上,编制稀土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达到投入最低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2)在矿山闭坑前或确定停采后,半年内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矿山生产废弃物的处理、被占用和破坏土地的绿化以及水质的恢复基本达到国家相关规范的标准。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针对该稀土矿山堆积区和沟谷淤积区面积较大等特点,矿山设计采用如下治理措施:
(1)尾砂堆积区的治理措施
①对堆积区分台阶进行土地平整,具体方法如下:
1)按设计平台高度与坡率,自高向低依次施工,开挖回填土石采取就近平衡原则;
2)高挖低填,以机械挖填为主,人工辅助;
3)开挖或回填至设计高程±0.5m时,采用人工方式挖填,保证设计高程±30cm以内的土质松软,便于种植;
4)各级平台顶面应保持约0.5%的内倾坡率,防止水土流失;
5)平台外边缘用人工打夯机夯筑宽30m、高出平台顶面设计高程约30cm、夯筑深度不小于20cm的土质田埂。
②根据当地治理经验,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种植综合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具体步骤如下:生石灰拌合表土:对于受到酸性污染的地表土,包括尾砂堆积地,按平均每亩田用量0.4t生石灰的标准,采用人工播撒或机耕播撒的方式将生石灰粉均匀拌入表土(地面以下30cm以内土层),使其充分与表层土混和反应,以中和稀土矿区土质的酸性,提高PH值。
③覆种植土,种树(黄檀、湿地松、胡枝子), 株间撒播草籽(百喜草、狗尾草、马唐、宽叶雀稗)恢复植被。
④排水工程,依据地形整治后的治理区及周边地形地势,各堆积区区统筹规划截、排网络结构;遵循横截、纵排的原则,一般沿单级平台后缘布置横向截水沟,不同高程水平的多级平台边缘布置纵向联络排水沟,治理区内地表径流通过纵横交叉的截排水网络最终排向治理区地势低洼处或外围的自然沟谷;横向排水沟底面纵坡不小于5%,纵向排水沟布置区地势纵坡降大于1:20时设置陡坡或跌水。
(2)沟谷淤积区治理措施
①在淤积沟谷中修筑田埂固砂,采用填土夯实建造高、宽各0.5m的田埂,间距20m。
②为防止洪水冲刷,利于淤积区排水及方便后续复绿,沿淤积区缓坡处修建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布置综合考虑治理区改造后的地形地势状况、高截低排、最终向区内地势低洼处。
③在淤积沟谷下游修筑拦挡坝,防止泥沙被雨水冲入下游。
④覆种植土,种树(黄檀、湿地松、胡枝子), 株间撒播草籽(百喜草、狗尾草、马唐、宽叶雀稗)恢复植被,以涵养水源。
(3)原地浸矿区及工业场地的治理措施
原地浸矿开采区内注液可能诱发滑坡及工业场地边坡失稳,对发生及易发生的地段,应做好监测示警工作,终采后植树复绿。
工业场地终采后拆除,并对场地覆土复绿。
5、治理措施的不足之处
矿山采用原地浸矿方式开采,矿体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危害未知,矿山在未来生产中,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治理措施。
邮寄:陈韬 ,13407074993 , ,江西省 赣州市 黄金区 华坚中路 核工业264大队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