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很多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本文从新升本科院校的角度入手,提出新升本科院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利弊之处,并对新升本科院校推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凾待进一步加强的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28-03
一、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实施背景
(一)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概念
大类招生,通俗地讲就是实行学科大类招生模式,是指高校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而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照一个专业大类(也可按照系或学院)来制定招生计划并进行招生录取,它和专业招生属于两个相对的范畴。按类培养,是高校进行按大类招生后,大学期间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1-2年级中能够进行学科内基础课的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确定专业方向,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是关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管理与组织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的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1.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体系间的相互融合增多,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变得越来越频繁,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具有跨专业知识以及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受到更多关注。2002年美国《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美国本科教育改革取得的可喜之处是实现了高校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普及。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他们强调的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要的更多的是具有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据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些年呈现下降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高校所培养出的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是影响就业的根本原因,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市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亟待解决的紧迫性问题。
2.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上海某重点大学以下属一个二级学院为试验点,对该二级学院的所有专业以“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三大一级学科进行招生,该高校的一个老师谈到,“进行大类招生除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考虑到该二级学院本科教育具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性课程雷同率较高的原因,实行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有利于整合学院内不同系所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指出,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校在实施该模式的同时,可以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社会互动,推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内涵的改造,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达到社会所期待的水平,使高校自身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二、新升本科院校推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利弊
(一)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及培养”的益处
1.增加办学的危机意识
新升本科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定位、学科专业建设等软件及硬件建设方面都存在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问题,实行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使高校能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进行再建设的过程。大类招生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备多元知识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要大类招生培养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定位,作为主体的高校必须有一系列的条件来支撑。2004年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该校将在2004年的招生中取消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这与近年来各大高校正普遍推广的按大类招生的趋势相比,似是出乎意料。而当时的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一语道破其中原委,“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通识课程”。对于新生本科院校,如要达到大类招生的预期目标,则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更需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为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推行创造条件,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创造环境。
2.促使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近些年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专业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特别是新升本科高校为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及提高办学效益,招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学校的整体资源却无法满足办学的需要。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进行大类招生及培养面临着压力,但也促使高校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使专业转向复合型专业,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能更好地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育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3.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好坏受学校知名度和综合实力、社会认可程度、专业的发展前途和就业前景、高校地理位置、招生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家庭、中学老师和同学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根据上海某高校的问卷调查,在搜寻高校招生信息时,有73.25%的学生更关注专业的介绍,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就业前景等,特别是新升的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难以在学校名气上吸引考生,只有通过专业的优势来提高报考率。实行大类招生可以使“冷”门专业“隐藏”在大类中,考生进入到学校后,通过对各专业的进一步了解中再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根据某高校的进行招生录取的数据分析,实行大类后的专业志愿率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都能提高生源质量,如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如果文科专业相对较少,且本身为热门专业,如金融学、会计学、国际与贸易专业等专业,如果按照学院进行招生,且学院里包含的还有所谓的“冷”门专业,文科招生计划相对较少,则会影响文科专业招收的生源质量。
4.有利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新升的地方性本科高校若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力,核心工作一定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盘考虑学生职前教育和职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实行跨学科渗透于复合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实践中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生产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高职高专相比,新升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交叉性人才,既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又重视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的培养,既强实践,又强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高校依托大专业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系统性不足
大类招生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基本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拓宽专业口径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叠加起来,而是克服过度专业化对学科造成的过度分割,更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为新升本科高校实施大类培养的难点是课程质量和数量的不足,课程建设能否体现大类招生所需要的学科知识的融合及学科间的综合,在缺少课程建设的内在支撑的情况下,可能使大类招生停留在招生的操作层面,而不能使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实效。同时,按类培养学生进入高年级专业分流后,所编写的跨专业的课程教材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所用的还是几年前相对应的老版本,这些都没有体现出课程体系应有的交叉与融合的系统性。
2.专业分流中“需求”与“供给”产生矛盾
实行大类招生对于考生填报志愿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存在着“隐患”,各高校进行专业分流并不是完全遵循考生专业志愿,而是更加复杂的依据。例如上海某二本高校,进行专业分流时,根据“一学年成绩*75%+高考成绩*20%+综合表现(5分)”,然后按照计算出的分数,再结合考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出来的结果与当初的“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相违背,根据调查,上海很多重点高校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候,如出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选择某专业的学生人数如少于下限所规定的人数,则暂停该专业当年学生培养。但是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办学效益和利益分配,无法做到暂停任何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在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选择学生的方案下,出现了不同专业学生成绩较大落差的情形,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学生选择专业的集中度。
三、新升本科院校推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需要加强的工作
(一)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布局
课程体系是教育者为学生设计的知识结构,在“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下,各高校课程体系基本上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例如上海理工大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任选课程”,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选择课程更大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上保证所有课程模块的选修比例不小于1.5:1。天津商学院根据自己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由共同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构成基础课平台,以确保培养基础扎实的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院通识课构成选修课模块,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需有利于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充分发挥,需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等方面的关系,使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有机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大类培养形同虚设。
同时,大类招生及培养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新升本科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要选择能反映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需要,同时结合新升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类招生、培养的构建及专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二)分流培养时应事先做好规划工作
1-2年后的专业分流一般是按照学生专业志愿、学习成绩、专业布局、社会需求,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对高校而言,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一般不会轻易取消冷门专业,一味满足学生的选择,对于新生本科高校而言,专业的设置本身经过长期的论证及后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取消专业可能性更是不大。因此,为保证专业分流“极端”现象的出现,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充分调研工作,科学划分招生的“大类”,尽量避免“过热”专业和“过冷”专业同存一类中,防止学生过度的推崇“热门”专业,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以造成专业分流中极端现象的出现。
二是加强专业教育,提供学生充分的信息。通过组织学科门类专业学者的座谈会、辅导员、学长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培养计划、就业前景,特别是对往年“冷门”专业的就业情况给予学生尽可能详细的信息以及对该专业未来就业情况的预测,使学生能够对各专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以便做出理性的选择。
三是加大冷门专业的奖励政策。根据往年的专业分流情况,以及对目前专业分流的预测,对预填报后学生人数达不到班级下限的专业,给予大的奖励政策,如奖学金获得者比例扩大等政策。
四是加强专业分流专业教师的指导。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学生大多通过咨询亲朋家长的意见进行专业选择,但是有很多家长不清楚大学专业设置和专业就业情况,因此给予的意见难免不全面、科学。除了日常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分流前期,需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多次“专业分流”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关于专业分流的任何信息上都能得到及时的反应。
(三)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和教改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他们是教学教改的实行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专业基础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够有效,教改能够成功。因此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新体系下,必须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必须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广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善于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不断更新知识,以保持对具有较强自主权的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更适应市场需求,也就是对教师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提出高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以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及时的补充、完善和优化。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总体上来说符合时代特征以及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新升本科院校应结合本校教学资源、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制定大类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做好规划,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
[2]黎亚萍.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J].文教资料,2011,(2).
[3]朱学道.地方性大学按大类招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9,(8).
[4]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雷艳]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28-03
一、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实施背景
(一)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概念
大类招生,通俗地讲就是实行学科大类招生模式,是指高校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而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照一个专业大类(也可按照系或学院)来制定招生计划并进行招生录取,它和专业招生属于两个相对的范畴。按类培养,是高校进行按大类招生后,大学期间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1-2年级中能够进行学科内基础课的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确定专业方向,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是关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管理与组织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的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1.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体系间的相互融合增多,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变得越来越频繁,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具有跨专业知识以及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受到更多关注。2002年美国《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美国本科教育改革取得的可喜之处是实现了高校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普及。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他们强调的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要的更多的是具有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据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些年呈现下降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高校所培养出的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是影响就业的根本原因,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市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亟待解决的紧迫性问题。
2.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上海某重点大学以下属一个二级学院为试验点,对该二级学院的所有专业以“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三大一级学科进行招生,该高校的一个老师谈到,“进行大类招生除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考虑到该二级学院本科教育具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性课程雷同率较高的原因,实行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有利于整合学院内不同系所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指出,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校在实施该模式的同时,可以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社会互动,推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内涵的改造,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达到社会所期待的水平,使高校自身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二、新升本科院校推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利弊
(一)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及培养”的益处
1.增加办学的危机意识
新升本科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定位、学科专业建设等软件及硬件建设方面都存在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问题,实行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使高校能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进行再建设的过程。大类招生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备多元知识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要大类招生培养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定位,作为主体的高校必须有一系列的条件来支撑。2004年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该校将在2004年的招生中取消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这与近年来各大高校正普遍推广的按大类招生的趋势相比,似是出乎意料。而当时的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一语道破其中原委,“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通识课程”。对于新生本科院校,如要达到大类招生的预期目标,则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更需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为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推行创造条件,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创造环境。
2.促使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近些年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专业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特别是新升本科高校为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及提高办学效益,招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学校的整体资源却无法满足办学的需要。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进行大类招生及培养面临着压力,但也促使高校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使专业转向复合型专业,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能更好地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育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3.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好坏受学校知名度和综合实力、社会认可程度、专业的发展前途和就业前景、高校地理位置、招生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家庭、中学老师和同学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根据上海某高校的问卷调查,在搜寻高校招生信息时,有73.25%的学生更关注专业的介绍,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就业前景等,特别是新升的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难以在学校名气上吸引考生,只有通过专业的优势来提高报考率。实行大类招生可以使“冷”门专业“隐藏”在大类中,考生进入到学校后,通过对各专业的进一步了解中再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根据某高校的进行招生录取的数据分析,实行大类后的专业志愿率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都能提高生源质量,如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如果文科专业相对较少,且本身为热门专业,如金融学、会计学、国际与贸易专业等专业,如果按照学院进行招生,且学院里包含的还有所谓的“冷”门专业,文科招生计划相对较少,则会影响文科专业招收的生源质量。
4.有利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新升的地方性本科高校若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力,核心工作一定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盘考虑学生职前教育和职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实行跨学科渗透于复合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实践中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生产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高职高专相比,新升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交叉性人才,既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又重视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的培养,既强实践,又强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高校依托大专业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系统性不足
大类招生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基本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拓宽专业口径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叠加起来,而是克服过度专业化对学科造成的过度分割,更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为新升本科高校实施大类培养的难点是课程质量和数量的不足,课程建设能否体现大类招生所需要的学科知识的融合及学科间的综合,在缺少课程建设的内在支撑的情况下,可能使大类招生停留在招生的操作层面,而不能使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实效。同时,按类培养学生进入高年级专业分流后,所编写的跨专业的课程教材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所用的还是几年前相对应的老版本,这些都没有体现出课程体系应有的交叉与融合的系统性。
2.专业分流中“需求”与“供给”产生矛盾
实行大类招生对于考生填报志愿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存在着“隐患”,各高校进行专业分流并不是完全遵循考生专业志愿,而是更加复杂的依据。例如上海某二本高校,进行专业分流时,根据“一学年成绩*75%+高考成绩*20%+综合表现(5分)”,然后按照计算出的分数,再结合考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出来的结果与当初的“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相违背,根据调查,上海很多重点高校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候,如出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选择某专业的学生人数如少于下限所规定的人数,则暂停该专业当年学生培养。但是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办学效益和利益分配,无法做到暂停任何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在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选择学生的方案下,出现了不同专业学生成绩较大落差的情形,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学生选择专业的集中度。
三、新升本科院校推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需要加强的工作
(一)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布局
课程体系是教育者为学生设计的知识结构,在“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下,各高校课程体系基本上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例如上海理工大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任选课程”,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选择课程更大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上保证所有课程模块的选修比例不小于1.5:1。天津商学院根据自己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由共同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构成基础课平台,以确保培养基础扎实的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院通识课构成选修课模块,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需有利于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充分发挥,需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等方面的关系,使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有机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大类培养形同虚设。
同时,大类招生及培养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新升本科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要选择能反映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需要,同时结合新升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类招生、培养的构建及专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二)分流培养时应事先做好规划工作
1-2年后的专业分流一般是按照学生专业志愿、学习成绩、专业布局、社会需求,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对高校而言,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一般不会轻易取消冷门专业,一味满足学生的选择,对于新生本科高校而言,专业的设置本身经过长期的论证及后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取消专业可能性更是不大。因此,为保证专业分流“极端”现象的出现,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充分调研工作,科学划分招生的“大类”,尽量避免“过热”专业和“过冷”专业同存一类中,防止学生过度的推崇“热门”专业,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以造成专业分流中极端现象的出现。
二是加强专业教育,提供学生充分的信息。通过组织学科门类专业学者的座谈会、辅导员、学长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培养计划、就业前景,特别是对往年“冷门”专业的就业情况给予学生尽可能详细的信息以及对该专业未来就业情况的预测,使学生能够对各专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以便做出理性的选择。
三是加大冷门专业的奖励政策。根据往年的专业分流情况,以及对目前专业分流的预测,对预填报后学生人数达不到班级下限的专业,给予大的奖励政策,如奖学金获得者比例扩大等政策。
四是加强专业分流专业教师的指导。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学生大多通过咨询亲朋家长的意见进行专业选择,但是有很多家长不清楚大学专业设置和专业就业情况,因此给予的意见难免不全面、科学。除了日常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分流前期,需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多次“专业分流”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关于专业分流的任何信息上都能得到及时的反应。
(三)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和教改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他们是教学教改的实行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专业基础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够有效,教改能够成功。因此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新体系下,必须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必须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广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善于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不断更新知识,以保持对具有较强自主权的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更适应市场需求,也就是对教师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提出高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以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及时的补充、完善和优化。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总体上来说符合时代特征以及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新升本科院校应结合本校教学资源、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制定大类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做好规划,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
[2]黎亚萍.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J].文教资料,2011,(2).
[3]朱学道.地方性大学按大类招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9,(8).
[4]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