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退役军人实行教育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军人安置方式改革的现实要求。随着综合国力曲增强,我国构建和推行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关键词]退役军人;教育保障;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A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67-02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退役军人的安置方式,建立和完善退役军人教育保障制度,客观上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教育体系等方面为支撑,长期以来成为发达国家的‘专利”。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构建和推行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社会共识形成
社会共识是推行改革的思想前提。在构建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机制这个问题上,我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一是特殊群体特殊优待有共识。由于军人在履行新使命的征程中,时刻都将面临着巨大考验与牺牲。而人民军队在“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中建树的历史功勋,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对退役军人特殊优待政策。对此,我国《国防法》、《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规文件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有共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退役军人能力素质不足等原因,各界都纷纷要求推进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民政部连续8年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都提出要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政协的“两会”提案连续对退役安置工作给予高度关注。三是对教育培训在就业中的作用有共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形成和增长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劳动者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锻炼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影响劳动者健康素质等。可见,用教育支持方式来增进退役军人的人力资本,就可以为他们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正是有了以上共识的支持,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才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具有了可行性。
二、主体需求强烈
主体需求是实施教育保障的内因。如果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没有需求,那么教育保障机制本身具有再好的功能也无济于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刘国良老师承担的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退役军人人才培养工程研究》(立项号XHS02-21.01),通过对41 106名退役军人有效样本的调查分析,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业体验强化了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认知。该项调查显示:当问及退役军人自主择业(或自谋职业)的困难时,60.2%的退役军人认为他们所遇到的就业困难是由于学历或技能上的差异,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途径来解决。其次,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需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课题组通过对不同军衔等级的退役军人的调查显示:校级军官认为技能培训紧迫的为68,35%,可有可元的为27,34%,不必要的为4.3 1%;尉级军官分别为68.22%、25.08%、6.70%;士官分别为74.31%、21.02%、4.67%;义务兵分别为75.07%、22.01%、2.92%。调查数据表明,军官尤其是士兵都非常希望得到技能培训。再次,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需求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课题组通过对‘转业军官人才安置市场化态度”的调查显示,赞成“安置市场化”的退役军人表示紧迫需要技能培训的占76.26%;不赞成“安置市场化”的退役军人表示紧迫需要技能培训的也占到61.69%。最后,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期待有着扎实的社会基础。调查显示:在单位对退役军人进修培训的态度上,90.14%的单位不同程度地表示支持;在配偶对被调查者接受教育保障的态度上,94.73%的退役军人能受到家庭的支持。可见,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强烈需求是推动教育保障机制构建的强大动力。
三、经费保障充足
作为国民收人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的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机制,是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为其物质前提和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以2007年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4.7万亿元,财政收入为5.1万亿元,而且每年还以万亿的速率增长。在充裕的财政支持下,民众的心态进一步成熟,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政府顺应民意,不仅先后投入3000亿元兴办奥运会、编制1万亿元用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等重大项目;而且自2005年起,陆续实行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类大学生免费、城镇免费义务教育等重大教育保障政策。以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的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为例,每名城市中小学生可免交190元至350元不等的费用,此项每年可减免约76亿元;农村中小学生每人可免交180元和150元,此项每年可减免约150亿元。另外,2006-2010年,各级财政将新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这些既说明了我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退役军人教育保障的实施开创了成功先例。而按每年60万人退役(这个数字还会随着我军职业化建设的推进而逐年减少)、每名退役军人资助36个月、每年1万元计算,共需要支出180亿元人民币,即可资助当年所有的退役军人上大学。这笔费用仅占全国财政总收入0.35%,占全国学生奖助学金总额的36%。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参加培训,就是参加培训也不可能都上大学,加上原来中央和地方安排的用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部分费用可以节省下来,实施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所需资金将远远低于免费义务教育的数额,给财政的实际压力并不会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完全有实施退役军人教育保障的经济实力。
四、培训机构完善
培训机构是实施教育保障的载体,直接决定着接纳退役军人的规模。目前我国教育机构基本具备了接纳退役军人的能力。以2007年为例:从在校学生人数看,各类高等教育为2700万人,各类民办中高等学历教育人数为853.19万人,各种非学历成人培训为6692.41万人。据上总计,当年义务教育后的在校学生人数为14773.09万人,如果当年的退役军人(以60万人计)全部接受上述教育,仅占在校学生比例的0.44%。从当年招生人数看,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是1110万人,退役军人若全部进入,只占其招生总数的5.4%;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565.92万人,退役军人若全部进入,只占其招生总数的10.6%。综合这两类招生,每年的退役军人只占二者招生总数的3.6%。而自1999-2003年,我国仅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长率最低也达到了19.24%(见表1),退役军人3.6%的增加率远远低于各类学校招生规模的增长率。另外,部分退役军人由于种种原因不会无需提供教育资助。比如退役军人中不少技术干部,已经具有研究生学历,有的还是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无需进行任何培训,就会被社会相关领域吸纳。可见,我国现有的教育培训规模完全可以承受退役军人的进入。
表1:1999-2003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长率
[关键词]退役军人;教育保障;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A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67-02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退役军人的安置方式,建立和完善退役军人教育保障制度,客观上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教育体系等方面为支撑,长期以来成为发达国家的‘专利”。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构建和推行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社会共识形成
社会共识是推行改革的思想前提。在构建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机制这个问题上,我国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一是特殊群体特殊优待有共识。由于军人在履行新使命的征程中,时刻都将面临着巨大考验与牺牲。而人民军队在“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中建树的历史功勋,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对退役军人特殊优待政策。对此,我国《国防法》、《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规文件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有共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退役军人能力素质不足等原因,各界都纷纷要求推进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民政部连续8年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都提出要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政协的“两会”提案连续对退役安置工作给予高度关注。三是对教育培训在就业中的作用有共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形成和增长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劳动者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锻炼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影响劳动者健康素质等。可见,用教育支持方式来增进退役军人的人力资本,就可以为他们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正是有了以上共识的支持,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才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具有了可行性。
二、主体需求强烈
主体需求是实施教育保障的内因。如果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没有需求,那么教育保障机制本身具有再好的功能也无济于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刘国良老师承担的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退役军人人才培养工程研究》(立项号XHS02-21.01),通过对41 106名退役军人有效样本的调查分析,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业体验强化了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认知。该项调查显示:当问及退役军人自主择业(或自谋职业)的困难时,60.2%的退役军人认为他们所遇到的就业困难是由于学历或技能上的差异,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途径来解决。其次,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需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课题组通过对不同军衔等级的退役军人的调查显示:校级军官认为技能培训紧迫的为68,35%,可有可元的为27,34%,不必要的为4.3 1%;尉级军官分别为68.22%、25.08%、6.70%;士官分别为74.31%、21.02%、4.67%;义务兵分别为75.07%、22.01%、2.92%。调查数据表明,军官尤其是士兵都非常希望得到技能培训。再次,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需求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课题组通过对‘转业军官人才安置市场化态度”的调查显示,赞成“安置市场化”的退役军人表示紧迫需要技能培训的占76.26%;不赞成“安置市场化”的退役军人表示紧迫需要技能培训的也占到61.69%。最后,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期待有着扎实的社会基础。调查显示:在单位对退役军人进修培训的态度上,90.14%的单位不同程度地表示支持;在配偶对被调查者接受教育保障的态度上,94.73%的退役军人能受到家庭的支持。可见,退役军人对教育保障的强烈需求是推动教育保障机制构建的强大动力。
三、经费保障充足
作为国民收人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的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机制,是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为其物质前提和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以2007年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4.7万亿元,财政收入为5.1万亿元,而且每年还以万亿的速率增长。在充裕的财政支持下,民众的心态进一步成熟,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政府顺应民意,不仅先后投入3000亿元兴办奥运会、编制1万亿元用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等重大项目;而且自2005年起,陆续实行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类大学生免费、城镇免费义务教育等重大教育保障政策。以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的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为例,每名城市中小学生可免交190元至350元不等的费用,此项每年可减免约76亿元;农村中小学生每人可免交180元和150元,此项每年可减免约150亿元。另外,2006-2010年,各级财政将新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这些既说明了我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退役军人教育保障的实施开创了成功先例。而按每年60万人退役(这个数字还会随着我军职业化建设的推进而逐年减少)、每名退役军人资助36个月、每年1万元计算,共需要支出180亿元人民币,即可资助当年所有的退役军人上大学。这笔费用仅占全国财政总收入0.35%,占全国学生奖助学金总额的36%。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参加培训,就是参加培训也不可能都上大学,加上原来中央和地方安排的用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部分费用可以节省下来,实施退役军人教育保障所需资金将远远低于免费义务教育的数额,给财政的实际压力并不会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完全有实施退役军人教育保障的经济实力。
四、培训机构完善
培训机构是实施教育保障的载体,直接决定着接纳退役军人的规模。目前我国教育机构基本具备了接纳退役军人的能力。以2007年为例:从在校学生人数看,各类高等教育为2700万人,各类民办中高等学历教育人数为853.19万人,各种非学历成人培训为6692.41万人。据上总计,当年义务教育后的在校学生人数为14773.09万人,如果当年的退役军人(以60万人计)全部接受上述教育,仅占在校学生比例的0.44%。从当年招生人数看,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是1110万人,退役军人若全部进入,只占其招生总数的5.4%;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565.92万人,退役军人若全部进入,只占其招生总数的10.6%。综合这两类招生,每年的退役军人只占二者招生总数的3.6%。而自1999-2003年,我国仅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长率最低也达到了19.24%(见表1),退役军人3.6%的增加率远远低于各类学校招生规模的增长率。另外,部分退役军人由于种种原因不会无需提供教育资助。比如退役军人中不少技术干部,已经具有研究生学历,有的还是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无需进行任何培训,就会被社会相关领域吸纳。可见,我国现有的教育培训规模完全可以承受退役军人的进入。
表1:1999-2003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