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实事求是地讲,1949年新中国成立,如果仅仅是在内战中打败了国民党,还不足于在全世界面前充分展示这个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因为那毕竟是国内战争胜利。我们当时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准备大举北进。尽管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百废待兴,继续经济建设;军队长期作战,急需修整,我们真是不想打,但我们没有退路,迎上去了,并且获得了胜利。
当年京都大学的一位日本教授讲:“1949年你们的毛泽东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周围一个相信的都没有,看看你们那个糟糕透顶的历史,毛泽东一句话就站起来了?1950年你们竟然对美国出兵,而且不但出兵,还把美国人从北部压到了南部去了,我这才觉得中国人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毛泽东讲的话有些道理。”
日本人最怕美国人,中国人和美国人打起来了,敢和美国人交手,把他们从朝鲜北部赶到南部了。连当时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杜聿明等人都觉得解气,觉得解放军好好教训了美国人,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自己国民党战犯的身份了,只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这就是出兵朝鲜的重大意义。
再看看“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早年的经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时候,李光耀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本科。平时穿过西欧海关,西欧海关关员看他那张华人面孔不屑一顾,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西欧海关关员对华人面孔肃然起敬。华人正在与“联合国军”打仗,正在迫使“联合国军”步步后退。李光耀说:“我由此下决心学好华语。”
后来我跟别人讲,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我们开始进入世界体系。怎么进入的?跨过鸭绿江。以前,中国人都缩在屋子里被别人打。中日战争不是在边境爆发,而是在中国境内的芦沟桥爆发,日军长驱直入扼住了我们的咽喉,直到北平南面宛平城,我们才跟日军作战,这就是旧中国的历史。
再看看新中国,再也不能任谁在国内打起来,而是出境作战,使新中国政权成为1840年以来包括大清王朝、北洋军阀、民国政府在内的政权中维护国家民族权益最英勇、最顽强、最具有大无畏精神、最能夺取胜利的政权。
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是新中国政权获得全世界华人心目中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关键。
今天有些人还在否定我们跨过鸭绿江之举,甚至声称“如果不过去,中国早就跟美国搞好关系了,早就改革开放了”,这完全是在说梦话,甘做美国的跟班、喽啰,中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跨过鸭绿江,这场仗打出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打出了中国人的气质,我们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下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出动即出境,即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迎头相撞,我军武器装备落后,缺乏海、空力量,这些弱点将暴露得十分明显。
但在如此困难情况下依然决定用兵。毛泽东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一思维表现出的眼光和胆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中国不出兵,坐等美、韩军队挺进到鸭绿江边,国家利益将面临直接且巨大的挑战:一是新的威胁方向突然在新中国的战略后方出现,国力军力会由此受到极大控制;二是东北重工业区由后方变成前沿,会对新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三是如果朝鲜半岛被美、韩军队占领,不但会使我东北三省失去战略屏障,东北重工业区失去相当一部分电力供应,而且朝鲜半岛可能再次变成侵略者入侵中国的跳板。
在毛泽东的战略视野里,战场胜败不是出兵或不出兵的标准,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绝不退让、坚决“入局”才是出兵的标准。这就将“跨过鸭绿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毛泽东这位伟大战略家的视线,穿越硝烟弥漫的朝鲜半岛,看到了比战场得失更加重要的东西。所以哪怕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哪怕美国海军、空军攻击中国沿海地带,轰炸中国城市和工业基地,哪怕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被破坏、民族资产阶级及部分群众对政府产生不满,也阻挡不了毛泽东为了新中国更加长久的安全,一定要“入局”的坚强决心。这就是“跨过鸭绿江”这一新中国战略决心的根本来源。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我们进入了世界体系。
二
当年到过朝鲜的美国军官,在回忆录里都印象深刻地描述了志愿军发起冲锋时“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和“尖刺耳的哨子声”。这些声音一直伴随他们走到军事生涯的终点、甚至生命的终点。
英国战史专家克里斯托弗·钱特评论说:“朝鲜战争对西方世界来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严峻考验,它使拥有强大技术优势的盟国几乎抵挡不住。”
我又想到1997年参观美国西点军校时的情景。当时美国驻华陆军副官胡柏中校陪同我参观,他是西点军校1978年的毕业生。西点军校的纪念馆内陈列着上甘岭537.7高地和597.9高地这两个模型。胡柏中校指着模型对我说:“你们只有两个连守卫这两个高地,而我们七个营轮番进攻,就是攻不上去,这是为什么?”
是的,当年我们守住高地,只有两个连。上甘岭作战,我们极其艰苦。指挥进攻上甘岭的美军将领范佛里特是典型的火力制胜论者,多次以极大弹药消耗量在美军内部创下纪录,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43天的上甘岭战役,范佛里特在我軍 3.76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阵地山头被削低近两米,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我军正面全部被摧毁。于是我们就在反斜面挖坑道,美军炮火一停,我们便从坑道里出来,把冲锋的人打下去。这种拉锯坑道作战非常困难,主要是给养难。好不容易送进坑道些萝卜,发现吃萝卜烧心,不行。志愿军十五军党委把所有经费拿出来,在平壤采购了两万多个苹果。注意,不是两万多斤,是两万多个。军党委作出决定,谁送进坑道一篓苹果,即二等功一次。一直到上甘岭战斗打完,没有一篓苹果被送进坑道,送果员全部牺牲——美军火力封锁非常严。只有一个弹药员在滚进坑道之前,看到满地滚的都是苹果,随手抓住一个,往怀里一揣,滚了进去。两万多个苹果,只有一个苹果进入坑道。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少人都看过。一个苹果,指挥员、战斗员、伤员,传过来传过去,你啃一小口,我啃一小口,谁都不敢啃多了。
胡柏中校永远不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什么条件下作战的,永远不知道中国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访美期间,我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这种尊重不仅出于礼貌或者客套,而且出自他们的内心。美国人自视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为什么对中国军人如此看重?
后来,我发现了他们的一个特点:尊重与他们交过手的对手,尤其是那些让他们吃过亏的对手。在为什么失败与为什么取胜这些问题上,他们甚至比现在我们中一些人分析的还要客观。一句话:从美国军人的每一份尊重中,我们都能感觉到那些长眠于战场的先烈为今日中国军人地位的奠基。
从历史长河中看,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敢于和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较量,还能战而胜之,成为长期被视为“东亚病夫”的这个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心理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