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众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又不足。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注重有效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行为,使其更为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前:注重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
(一)目的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讲授《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我选择了纪念5?12 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的问题是:1、材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党? 2、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会怎样做?为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不仅理解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如何体现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知识,还能够辩证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针对性
问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策划、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时,选用学生带手机的利弊和中学生谈恋爱的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易懂,问题易解。问题必须符合教材的实际,就是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讲授《信用工具和外汇》时,我选用当天的人民币汇价表分析汇率和人民币币值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教材的要求,学生也难以理解。
二、提问时:注重方式的恰当性,全员性
(一)恰当性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1.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2.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二)全员性
所谓全员性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后:注重思考性、评价性
(一)思考性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思考性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维碰撞,追根问底,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政治教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由“真思考”引发出的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吗?不断提高政治课堂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如《政治生活》讲“我国的外交政策”,把中美关系作为问题情境,教师展示情境一:奥巴马访华和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成果;情境二:中美贸易摩擦、美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情境三:2009年中国外交主要成就及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接下来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强大了,应与美国彻底决裂;二是中国实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异,应处处由着美国。你赞同哪种观点?你认为怎样正确处理中美关系?这种带有认知冲突的观点,学生思维上肯定会碰撞,经过思考和辩论,会逐步回到教材核心观点: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坚决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要和平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彻底决裂和处处顺从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二)评价性
注重评价性是指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对提问的结果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有时还会褒贬过度,言过其实。久而久之,势必就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评价性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这些问题自己必须要弄明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无法评价。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注意力集中,较准确地概况学生的回答,防止心中无数,无话可说。如在讲《政治生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针对现在的拆迁纠纷;我设问:对“国家征收我们房屋,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你怎么看?一学生答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得赔偿。”我紧接着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维权意识很值得大家学习,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理应维护,但不能向国家提出不合理要求,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还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样及时的评价既实事求是,又克服了学生思维的片面,真正起到了鼓励学生和提高他们觉悟的目的。
“问”虽无定法,但必须要有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直接影响着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為提问的主人,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行为,使其更为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前:注重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
(一)目的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讲授《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我选择了纪念5?12 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的问题是:1、材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党? 2、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会怎样做?为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不仅理解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如何体现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知识,还能够辩证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针对性
问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策划、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时,选用学生带手机的利弊和中学生谈恋爱的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易懂,问题易解。问题必须符合教材的实际,就是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讲授《信用工具和外汇》时,我选用当天的人民币汇价表分析汇率和人民币币值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教材的要求,学生也难以理解。
二、提问时:注重方式的恰当性,全员性
(一)恰当性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1.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2.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二)全员性
所谓全员性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后:注重思考性、评价性
(一)思考性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思考性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维碰撞,追根问底,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政治教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由“真思考”引发出的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吗?不断提高政治课堂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如《政治生活》讲“我国的外交政策”,把中美关系作为问题情境,教师展示情境一:奥巴马访华和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成果;情境二:中美贸易摩擦、美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情境三:2009年中国外交主要成就及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接下来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强大了,应与美国彻底决裂;二是中国实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异,应处处由着美国。你赞同哪种观点?你认为怎样正确处理中美关系?这种带有认知冲突的观点,学生思维上肯定会碰撞,经过思考和辩论,会逐步回到教材核心观点: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坚决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要和平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彻底决裂和处处顺从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二)评价性
注重评价性是指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对提问的结果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有时还会褒贬过度,言过其实。久而久之,势必就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评价性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这些问题自己必须要弄明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无法评价。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注意力集中,较准确地概况学生的回答,防止心中无数,无话可说。如在讲《政治生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针对现在的拆迁纠纷;我设问:对“国家征收我们房屋,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你怎么看?一学生答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得赔偿。”我紧接着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维权意识很值得大家学习,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理应维护,但不能向国家提出不合理要求,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还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样及时的评价既实事求是,又克服了学生思维的片面,真正起到了鼓励学生和提高他们觉悟的目的。
“问”虽无定法,但必须要有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直接影响着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為提问的主人,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