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会在华慈善教育事业的创立及发展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会在华慈善教育事业在近代中国,欲借慈善教育之善举以发展传教事业为目的,以辅助教会慈善医疗事业为需要,以摒弃社会陋俗为切入,以改造文化观念为趋势不断发展,经历不同时期的不断发展,成为在中国近代史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元素,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教会;慈善教育;创立;发展
  
  慈善教育事业是教会在中国兴办的一项重要的慈善事业。教会之所以在华开办慈善教育尤其深刻的原因,一则是为开辟新的福音传播途径,一则是在华慈善医疗事业的开展提供辅助,三则从心理尚未定型的儿童出发,容易塑造,易于对基督福音产生好感,再则近代中国的动荡及社会陋俗影响,为教会慈善教育事业提供了客观环境。就是在这样的动因之下,教会在华慈善教育事业分阶段地发展起来。
  一、教会在华慈善教育事业产生的动因分析
   (一)探索新的福音传播途径,发展传教士事业
  面对初期在华传教的困难局面,基督教传教士不断探索新的福音传播途径发展传教事业,并开始注意到文化教育事业。西方传教士用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布道、传播福音,是他们从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中悟出的道理:在中国人这样的民族中,不依靠教育去传播基督教的行动是完全不明智的。[1][P12]传教士们在最初办学校时,招收大多是穷苦儿童,免其学费。这种办学方式便于福音的传播,因而传教士将其认作是打开传教局面的良好途径。
  (二)教会医疗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会医院在华的发展,医学传教士已经不能满足应诊的需求,为了减轻医师的就诊压力,教会医院通过开办医学班、护士学校等医学教育的方式培养医疗人才。早期的医学班大都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随着医院的发展,对医疗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开始出现护士学校等正规的医科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教育在教会医、护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汉口伦敦会医学馆专门规定:来学者必须早晚礼拜,还要同牧师读圣书,[2][P86]有的医、护学校还要求学生参加医院的传教活动。
  (三)为了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征服中国文化
  最初的免费慈善型教学是教会学校嵌入中国社会的最初法宝,这样教会教育便为中国的下层人民提供了就学的机会,有助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同时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渠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开始接触西方基督宗教知识与西方科技文化知识。
  教会通过在华传播基督教,尤其是通过开办教会教育,普及大众教育和现代教育,以此来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实现用基督教文化征服和取代中国文化的目的。
  (四)溺杀女婴现象为基督教传教士创办慈幼事业提供了社会条件
  弃婴溺婴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教士在华的慈善事业提供了社会条件。传教士从其教义出发,把给濒死婴孩作临终付洗视为“拯救灵魂”的善举。据史料记载,法国天主教办育婴堂,首先在崇明、海门等地。崇明当地居民生活艰辛,弃婴事件不断发生。因此,葛必达神父认为,必须创办一种专门照顾这些被弃婴孩的庞大组织来为孩子们洗礼。由此可见,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是传教士在华创办慈善救济事业的背景和因素之一。
  二、教会在华慈善教育事业的创立与发展
  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办学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近代传教士来华到 1860 年,即第一个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到《北京条约》签订前的二十年间。主要是开放的五口和香港开办的一些附设在教堂内的学校,规模很小。“估计第一阶段教会开办的洋学堂共约五十所,学生约有一千人。”[3][P226]
  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主要有: 1815 年 8 月 5 日米怜开办了一所免费的专收男孩的中文学校,是传教士举办中文教育事业的开端;1820 年,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成立,为最早的教会学校;1844 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开设的女子学塾;1850 年,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徐汇公学,是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1851年,英国伦敦会在香港创办圣保罗书院,学生多数来自香港、澳门和广东的贫苦学生。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没有较大的发展,大多数的学校只是停留在小学水平。教会学校以慈善的名义免收学费,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批贫困儿童。虽然学校中弥漫着浓烈的宗教气息,但是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具有宣教和教育双重功能的教会学校为贫困的下层民众提供了学习机会。
  第二阶段,是从 1860 年到 1877 年,即从《北京条约》签订后到洋务运动兴起前。
  这一阶段,教会学校发展迅速,“到 1875 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4][P227]这个阶段仍以教会小学为主,有少量中学出现,女校也有所增加。
  该阶段开设的比较著名的教会学校有:1863 年天主教的上海圣芳济书院;1864 年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的蒙养学堂;1866年天主教在天津的究真中学堂;1870 年,监理会在苏州的存养书院。
  在 1877 年之前,教会学校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不仅免收学费,其他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全都由学校供给,招生对象都是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多数学生家境贫寒,是为生活所迫而入学。
  第三阶段,从 1877 年之后,即从洋务运动兴起到建国前
  1877 年以后,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兴起为教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传教士扩大教育活动的范围提供了机遇。教会学校得到了大的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并从教堂的附属机构演变为具有独立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完整系统,办学地点也从沿海向内地延伸。”[5][P94]到义和团运动前,“教会学校赠至二千所,学生达四万人。”[6][P105]
  1928年,在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慈幼团体---中华慈幼协济会,推举孔祥熙为会长,该会总部设在上海,编辑发行《慈幼月刊》,并出版了一些儿童保育书籍。
  此外在香港,慈善教育也有较久的历史,且有较大的发展规模。早在19世纪80年代,香港的东华三院,就创办了多所“义学”,免费招收贫苦家庭子弟入学。香港东华三院所办的“义学”从十九世纪末期直到当代,绵延一百多年之久。
  三、结语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基督教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获得了在华传教的特权。百余年间,作为传播上帝福音有效的手段,教会慈善教育事业也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发展。这些教会慈善事业最初虽为传教而设,然而民国以后,基督教在华传播已无障碍,不再成其为问题,教会慈善事业的宗教色彩遂日渐淡化而趋于世俗化,在客观上也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吕达:《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略》[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
其他文献
【摘要】:微博,一种新兴的社交服务网站,从产生之日起就以其功能的多样性、信息提供的便捷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然而,微博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面对挑战,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面对,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微博;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博一经问世便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期刊
【摘要】:罗马法以其精深的法理和完备的法律体系闻名于古代世界,是世界法律史上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应的,古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其农业、手工业持续发展,商业贸易空前兴旺发达。不得不说,古罗马经济的发展和罗马人发展罗马法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在空间上共存,在时间上相互推动。本文通过寻找罗马法和古罗马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揭示罗马法和古罗马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寻找出经济发展和法制健全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目前煤炭发展形势,结合陕煤化物资集团现状,分析煤炭物资供应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角度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人才培训;物资供应管理;问题;管控;措施;  引言  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企业降低材料成本、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
期刊
【摘要】:为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地方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并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模式。本文分析了这些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效和不足,依此提出了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  一、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
期刊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健康成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佳途径,它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生产实习等多项内容。  【关键词】:社会实践;改革  一、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健康成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佳途径,它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生产实习等多项内容。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四川绵阳市东石乡柴坝村慈孝观三教合一的大致历程,并对慈孝观对三教合一的体现进行比较细致的表述;同时对慈孝观三教合一的原因从三教文化本身、当地民间信仰因素以及当时的统治者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慈孝观;儒释道;三教合一  物化的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来看,某一时代的建筑能准确的反映出当时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与
期刊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个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2、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指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它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期刊
【摘要】: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内涵、互动关系。对如何协调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目标;利益相关者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快速成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企业污染环境、偷税漏税、员工福利待遇差等情况也屡见不鲜。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增加,企业制定的财务目标也不能只追求利润
期刊
【摘要】:经济增加值(EVA)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它是一种全面评价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经济增加值近年在我国引起了关注,本文试对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了经济增加值法在企业价值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应用  经济增加值(EVA)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成都市始终致力于构建城乡一体、设施配套、网络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由于地域、经济、人文各方面原因,造成圈层之间文化发展不均衡,本文从加强基础建设、区域合作、圈层融合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推动成都市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  【关键词】:公共文化;区域合作;圈层融合  一、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持续有效公共文化发展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