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上的板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更是对课堂教学信息的汇集和梳理,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艺术展示形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板书的呈现过程不应当是呆板生硬的,而应当在凝练的文字和简洁的图形间,通过鲜明的对比、清晰的结构和流通的脉络,动态地为学生勾勒出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动态化比较——在迁移中走向深刻
在板书前,教师就应当对板书的内容、位置、顺序等有一个通盘、周密的考虑,特别是在处理新旧知识之间衔接比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更需要抓住以旧促新的关键环节,细细琢磨,利用板书设计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展开数学知识之间的正向迁移,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顺畅自然地进行记忆和理解以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该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已有的“不等式的解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为后继的不等式组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比对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解答过程和步骤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过程有着相通之处,板书的设计便基于此而展开.笔者先板书了两道经典的试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解答——
即:
不需要考虑等号的方向 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
在上述板书设计中,从具体计算式题出发,指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不仅概括出两者在解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即都需要移项、合并同类项和未知项系数化为1,也总结出两者最为重要的差异,要注意根据未知项系数的正负关系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有效地帮助学生由解方程迁移到解不等式,同时又凸显了两者的明显差异,避免了负向迁移对于学生学习新知的干扰,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整合水平.
二、动态化构成——在表格中走向清晰
利用表格形式的板书,将课堂上所涉及的各知识点进行清晰的罗列,不但形式上显得简洁明了,同时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易懂好记.在绘制表格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让学生经历列举、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从表格形式到表格的内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参与感.
如在教学“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回顾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并且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关系排列起来;再让学生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中,有哪些关键性的信息需要进行记忆和梳理,从而完成表格的大体框架——
即将两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与图形、公共点的个数、公共点的名称、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关系形成表格.
接着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抢答、指名答以及补充空白等形式,渐次地将表格填写完整.
在上述表格中,师生共同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了梳理,有意识地按照距离的不同进行了排列,并且扣住公共点的个数、名称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凸显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关系这个重要参数,结合典型的图形信息,帮助学生形成了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记忆.
三、动态化梳理——在脉络中走向系统
在进行归纳章节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板书中运用箭头、括号等形式,将本章节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联,不但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温习所学知识内容,而且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生长、延伸的关系,形成知识脉络,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以知识脉络为主要形式的板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层次分明,文字简约,避免板书庞杂、凌乱;同时,细微如一个箭头、一个符号,都应审慎考虑,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和知识传授的科学性.
如在教学“函数及其图像”的复习课上,我先启发学生将本章节知识分为两大类,即“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函数的基本类型”,形成本章节内容的两大枝干,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覆盖在枝干上的各类枝叶,形成如图板书:
但仅仅如此,“函数及其图像”的各部分内容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是各自孤立零散的,因此教师继而组织学生思考上图中两大枝干之间的联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把握了“函数的图像”这个连接的纽带,将四种基本函数的类型纳入到函数图像的视角中去,教师适时用箭头将它们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了函数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使得函数知识得以系统化.
板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配合教师的语言启发和点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在板书的逐次完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板书的直观性作用,从而让板书的内涵不断得到深化,这样不断深入的板书呈现过程,让静态的板书仿佛流动了起来,使之散发出独特的教学魅力!
一、动态化比较——在迁移中走向深刻
在板书前,教师就应当对板书的内容、位置、顺序等有一个通盘、周密的考虑,特别是在处理新旧知识之间衔接比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更需要抓住以旧促新的关键环节,细细琢磨,利用板书设计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展开数学知识之间的正向迁移,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顺畅自然地进行记忆和理解以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该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已有的“不等式的解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为后继的不等式组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比对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解答过程和步骤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过程有着相通之处,板书的设计便基于此而展开.笔者先板书了两道经典的试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解答——
即:
不需要考虑等号的方向 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
在上述板书设计中,从具体计算式题出发,指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不仅概括出两者在解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即都需要移项、合并同类项和未知项系数化为1,也总结出两者最为重要的差异,要注意根据未知项系数的正负关系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有效地帮助学生由解方程迁移到解不等式,同时又凸显了两者的明显差异,避免了负向迁移对于学生学习新知的干扰,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整合水平.
二、动态化构成——在表格中走向清晰
利用表格形式的板书,将课堂上所涉及的各知识点进行清晰的罗列,不但形式上显得简洁明了,同时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易懂好记.在绘制表格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让学生经历列举、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从表格形式到表格的内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参与感.
如在教学“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回顾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并且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关系排列起来;再让学生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中,有哪些关键性的信息需要进行记忆和梳理,从而完成表格的大体框架——
即将两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与图形、公共点的个数、公共点的名称、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关系形成表格.
接着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抢答、指名答以及补充空白等形式,渐次地将表格填写完整.
在上述表格中,师生共同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了梳理,有意识地按照距离的不同进行了排列,并且扣住公共点的个数、名称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凸显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关系这个重要参数,结合典型的图形信息,帮助学生形成了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记忆.
三、动态化梳理——在脉络中走向系统
在进行归纳章节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板书中运用箭头、括号等形式,将本章节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联,不但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温习所学知识内容,而且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生长、延伸的关系,形成知识脉络,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以知识脉络为主要形式的板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层次分明,文字简约,避免板书庞杂、凌乱;同时,细微如一个箭头、一个符号,都应审慎考虑,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和知识传授的科学性.
如在教学“函数及其图像”的复习课上,我先启发学生将本章节知识分为两大类,即“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函数的基本类型”,形成本章节内容的两大枝干,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覆盖在枝干上的各类枝叶,形成如图板书:
但仅仅如此,“函数及其图像”的各部分内容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是各自孤立零散的,因此教师继而组织学生思考上图中两大枝干之间的联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把握了“函数的图像”这个连接的纽带,将四种基本函数的类型纳入到函数图像的视角中去,教师适时用箭头将它们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了函数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使得函数知识得以系统化.
板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配合教师的语言启发和点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在板书的逐次完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板书的直观性作用,从而让板书的内涵不断得到深化,这样不断深入的板书呈现过程,让静态的板书仿佛流动了起来,使之散发出独特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