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地面加密雨量计观测资料,以1h、3h、6h、12 h和24 h等多个时间尺度分别评估了全球降水观测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计划降水产品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对台风“妮妲”降水中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量级降水的估计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累积时长会影响IMERG降水产品的估计精度.随着降水累计时长的增加,IMERG与地面雨量计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加大,相对偏差和偏差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福建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福州35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地面加密雨量计观测资料,以1h、3h、6h、12 h和24 h等多个时间尺度分别评估了全球降水观测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计划降水产品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对台风“妮妲”降水中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量级降水的估计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累积时长会影响IMERG降水产品的估计精度.随着降水累计时长的增加,IMERG与地面雨量计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加大,相对偏差和偏差的随机性均减小;(2)降水累计时长1h时,IMERG对不同量级降水的观测精度均存在较大偏差;(3)IMERG降水产品会高估小雨时地面雨量计的降水量,且低估小雨事件发生的概率,对于小雨等级降水的观测能力还有待提高;(4) IMERG能较好地观测到暴雨降水的空间分布区域,但对暴雨的估计量级会明显偏低.
其他文献
利用1979-2018年夏季逐日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对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非传统滤波即异常相对倾向(Anomalous Relative Tendency,ART)方法获取了气象要素的次季节变化分量,并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北半球夏季热带主要季节内振荡信号,结果表明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异常相对倾向EOF前两个模态共同反映了北半球夏季起源于印度洋并向东和向北传播的、具有30~60 d周期的季节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7月12-13日梅雨期影响江苏的江淮切变线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重点研究切变线南侧水汽强度、垂直厚度和输送位置变化对降水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湿位涡对江淮切变线降水的指示性.结果 表明:对流层高层水汽对降水强度和雨带分布影响较小;中层水汽对整体雨带形态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低层水汽强度的变化主要对大暴雨区域及大暴雨中心降水强度存在影响;而水汽输送位置离切变线越近越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同时,切变线南侧水汽变化
为提高江苏省地区雷暴监测预警能力,利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雷暴探测回波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苏省2014年7-8月的夏季雷暴进行特征研究,研究了雷暴反射率核心区域的演变特征、不同温度层反射率因子与地闪频数随时间的相关性问题和雷暴发展过程云内粒子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成熟之前,雷暴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区域的强度、高度和云顶高度不断增加,以及对流发展旺盛,当雷暴成熟之后,雷暴的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对应高度就会不断降低,雷暴将趋于消散;雷暴能够发生闪电的主要特征是40 dBZ回波顶高度要高于0℃
利用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1979-2018年6-10月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群发事件的统计特征.期间所有台风个例根据群发性质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单独生成的非群发台风;第二类为群发事件中生成,但事件中仅有2个台风成员的“MTC2”台风;第三类为群发事件中生成,且事件中有3个或3个以上台风成员的“MTC3”台风.结果 表明,相对于MTC2台风,MTC3台风生成时位置偏北,环境场季风槽辐合更强、高温海区范围更大、中低层大气更湿润.而MTC3台风在1990s末的突变减少导致了西太台风群发事件和台风
基于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利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对2008-2018年暖季(4-10月)发生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简称浙中西)的6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配置,得到发生在浙中西的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及混合性强对流的规律特征.结果 如下:(1)浙中西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大尺度环流有5种基本流型配置:干冷气流型(6.2%)、锋生切变型(13.8%)、暖湿气流型(38.5%)、副高边缘型(30.7%)、台风外围型(10.8%),并给出了每种概念模型下的主要物理机制和中尺
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共85个气象站观测资料,筛选出夏季高温强度、持续时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作为高温热害的关键气象因子,构建高温热害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和河蟹因灾死亡率加权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河蟹高温热害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结合地形和土壤的适宜性,最终得出江苏河蟹高温热害风险区划图.结果 发现,河蟹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位于以高淳为中心的江苏西南部,沿淮和淮北东部沿海地区风险值最低,淮北西部—沿江东部的风险值介于二者之间.年代际高风险区面积有逐渐扩大趋势,1991年以来已外扩到沿江和苏南大部分
2016年7月18-22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其中19-20日降水较为集中,20日降水最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和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本次事件的Rossby波活动及能量变化,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约5d,雨带呈西南—东北走向.华北地区受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和对流层上层反气旋性异常环流的控制,水汽则主要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发生极端降水期间,波扰动能量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呈经向传播而在对流层上层呈纬向传播,对流层低层的
对2018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时的77个天气样本进行分析,以大气环流形势配合冷空气入侵青海的不同路径将人工增雨降水过程分为4种环流型:两槽一脊型、东高西低型、纬向环流型、横槽转竖型.作业云系以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为主;主要作业层风速在16 m·s-1左右;作业层主导风向在230°~280°.雷达回波强度和雷达回波顶高在4种环流型中没有明显区别.卫星反演云顶高度中东高西低型云系平均发展较深厚,纬向环流型和横槽转竖型中云系发展较高但并不深厚;云顶温度最低在-40℃;最大光学厚度在13左右;过冷层厚度在2.7 km
研究了Rees弱投射系的性质及Rees弱投射系对幺半群的同调分类,讨论了Rees弱投射系关于直积和余直积封闭的条件.
利用P-集合与它的动态特性,定义了内、外P-对偶信息及P-对偶属性信息.利用这些概念,提出了P-信息依赖度、依赖系数,P-对偶信息依赖度、依赖系数;讨论了内、外P-属性信息依赖定理,P-对偶信息获取-发现定理及内潜藏原理,得出P-对偶信息依赖-获取两个准则.最后给出P-对偶信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