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疟疾传播在强度和规律性方面视降水型、接近蚊虫滋生地和蚊虫种类等地方因素而不同,一些地区常年有相对稳定的病例数,这些属于疟疾地方性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存在着“疟疾”季节,通常与雨季同时发生。在民众很少接触疟原虫并且因此免疫力很弱或没有免疫力的地区,可发生大规模破坏性流行,这些流行可由天气条件引起,并且由于复杂紧急情况或自然灾害而进一步加剧。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 分析
一、材料
1、背景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俗称“冷热病”、“打摆子”,也是因其症状特征而得名,它是一种通过受感染蚊虫的叮咬在人际间传播的寄生虫病,夏秋季节容易发生,有地方性特点,并向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传播的疾病。它是由疟原虫种类的寄生虫引起,常见的最初症状:发热、头痛、寒战和呕吐,在受感染后10---15天发病,后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及肝脾肿大、贫血。如未及时用有效药物进行治疗,疟疾可引起致命的严重后果。
目前,存在着四种类型疟疾,即: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最常见的是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是到目前为止最致命的一种疟疾感染。疟疾流行季节往往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蚊虫大量繁殖。西藏林芝市墨脱县是西藏近七年来唯一证实有疟疾流行的区域,本文就墨脱县2002--2015年疟疾流行情况做流行病学分析。
墨脱县总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2015年底总人口13196人,该县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貌,平均海拔1200,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形似莲花,境内有雅江“马蹄形”大拐弯及世界第一大峡谷。境内气候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年日照数2000个小时以上,自然灾害有虫灾、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墨脱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鸡爪谷、豆类、芝麻等,以自给自足生活为主,境内居住以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为主。
二、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
1、(1)疟疾的总发病率2002年---2015年墨脱县全县疟疾发病人数566人,发病率4.94‰,占全县传染病发病人数的40%左右,其中男性病例345,占60.95%,女性病例221,占39.05%,男女比例1.56:1。
(2)地域分布
疟疾病例主要集中在:墨脱镇(59.89%)、德兴乡(22.26%)、背崩乡(10.24%)、帮辛乡(1.94%)、达木乡(4.95%)。甘德乡(0.35%)、加热萨乡(0.18%)和格当乡(0.18%)以输入病例为主。
(3)时间分布
病例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从5月初开始直至10月下旬,均有病例分布,病例多集中在7、8、9月份,发病例397,占总病例70.14﹪,详情见病例月份分布,
2002---2015年疟疾月份分布图
(4)人群分布
①职业分布
在职业分布中与长期在野外作业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农民占68.73%,其他不同职业分别为学生占18.90%,个体占7.24%,干部、军人占5.13%。
②年龄分布
发病人中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0~20 岁发病人数265例,占46.82%,20~岁发病人数137例,占24.20%,30~岁发病人数82例,占14.49%,40~岁发病人数51例,占9.01%,50岁及以上发病人数31例,占5.47%。
(5)临床与实验室检查
根据收治住院与门诊记录,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的寒战、高热、大量出汗及肝脾肿大、贫血。经过对566例病例采集血玻片镜检,其中153例均查出疟原虫,其他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但采用抗疟试治后,效果明显。
三、讨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疟疾控制的基本要素。疟疾的早期有效治疗可缩短其感染期并防止并发症,疟疾最终死亡原因大多因并发症(呼吸衰竭、DIC)而死亡。
抗疟疾治疗政策是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的2018年全国消除疟疾,主要取决于疾病流行病学、传播、耐药性模式以及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1、墨脱县与印度毗邻,属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山川河谷地貌,传播媒介为多斑按蚊(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已于2007年证实)。以间日疟为主。据文献记载,五十年代,每年均有多次疟疾暴发流行,特别是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三乡村村均有发病病例,经防疫系统从1999年采取一系列针对性预防性投药、滞留喷洒、疫点血检等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小区域流行。至2002年,发病率在9.3‰,2003年,下降到4.94‰,2004年以后,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至1.6‰以下,2005年来,随着县内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疟疾发病率有所上升,分别为(2005年)5.68‰、(2006年)7.36‰、(2007年)12.05‰,后经过一系列防疟措施完善,已由2007年的12.05‰下降至2015年的0.53‰。
2、针对新形势下疟疾流行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防疟工作。首先,加强防疟队伍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控网,使防疟工作责任到人,减少疟疾漏报率,从源头抓起。其次,对现症病例的全程正规服药治疗及来年三月份的休根期治疗,同时对出现暴发流行区域,及时给予预防性投药。第三、抓好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实验室人员镜检水平及门诊医生的疟疾临床诊断技能。第四、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防疟领导小组,定期在辖区内开展工作督导检查,查找防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侠,陈新华,陆如山.世界卫生现况.国外医学情报,1997,(13):1
2、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全国疟疾形势.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杂志,1997,15(3):129
3、柳朝藩.当前中国疟区分层.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杂志,199,13(1):8.
4、何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恶性疟疾形势.海南医学,1995,6(3):209.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 分析
一、材料
1、背景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俗称“冷热病”、“打摆子”,也是因其症状特征而得名,它是一种通过受感染蚊虫的叮咬在人际间传播的寄生虫病,夏秋季节容易发生,有地方性特点,并向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传播的疾病。它是由疟原虫种类的寄生虫引起,常见的最初症状:发热、头痛、寒战和呕吐,在受感染后10---15天发病,后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及肝脾肿大、贫血。如未及时用有效药物进行治疗,疟疾可引起致命的严重后果。
目前,存在着四种类型疟疾,即: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最常见的是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是到目前为止最致命的一种疟疾感染。疟疾流行季节往往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蚊虫大量繁殖。西藏林芝市墨脱县是西藏近七年来唯一证实有疟疾流行的区域,本文就墨脱县2002--2015年疟疾流行情况做流行病学分析。
墨脱县总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2015年底总人口13196人,该县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貌,平均海拔1200,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形似莲花,境内有雅江“马蹄形”大拐弯及世界第一大峡谷。境内气候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年日照数2000个小时以上,自然灾害有虫灾、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墨脱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鸡爪谷、豆类、芝麻等,以自给自足生活为主,境内居住以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为主。
二、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
1、(1)疟疾的总发病率2002年---2015年墨脱县全县疟疾发病人数566人,发病率4.94‰,占全县传染病发病人数的40%左右,其中男性病例345,占60.95%,女性病例221,占39.05%,男女比例1.56:1。
(2)地域分布
疟疾病例主要集中在:墨脱镇(59.89%)、德兴乡(22.26%)、背崩乡(10.24%)、帮辛乡(1.94%)、达木乡(4.95%)。甘德乡(0.35%)、加热萨乡(0.18%)和格当乡(0.18%)以输入病例为主。
(3)时间分布
病例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从5月初开始直至10月下旬,均有病例分布,病例多集中在7、8、9月份,发病例397,占总病例70.14﹪,详情见病例月份分布,
2002---2015年疟疾月份分布图
(4)人群分布
①职业分布
在职业分布中与长期在野外作业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农民占68.73%,其他不同职业分别为学生占18.90%,个体占7.24%,干部、军人占5.13%。
②年龄分布
发病人中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0~20 岁发病人数265例,占46.82%,20~岁发病人数137例,占24.20%,30~岁发病人数82例,占14.49%,40~岁发病人数51例,占9.01%,50岁及以上发病人数31例,占5.47%。
(5)临床与实验室检查
根据收治住院与门诊记录,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的寒战、高热、大量出汗及肝脾肿大、贫血。经过对566例病例采集血玻片镜检,其中153例均查出疟原虫,其他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但采用抗疟试治后,效果明显。
三、讨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疟疾控制的基本要素。疟疾的早期有效治疗可缩短其感染期并防止并发症,疟疾最终死亡原因大多因并发症(呼吸衰竭、DIC)而死亡。
抗疟疾治疗政策是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的2018年全国消除疟疾,主要取决于疾病流行病学、传播、耐药性模式以及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1、墨脱县与印度毗邻,属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山川河谷地貌,传播媒介为多斑按蚊(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已于2007年证实)。以间日疟为主。据文献记载,五十年代,每年均有多次疟疾暴发流行,特别是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三乡村村均有发病病例,经防疫系统从1999年采取一系列针对性预防性投药、滞留喷洒、疫点血检等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小区域流行。至2002年,发病率在9.3‰,2003年,下降到4.94‰,2004年以后,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至1.6‰以下,2005年来,随着县内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疟疾发病率有所上升,分别为(2005年)5.68‰、(2006年)7.36‰、(2007年)12.05‰,后经过一系列防疟措施完善,已由2007年的12.05‰下降至2015年的0.53‰。
2、针对新形势下疟疾流行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防疟工作。首先,加强防疟队伍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控网,使防疟工作责任到人,减少疟疾漏报率,从源头抓起。其次,对现症病例的全程正规服药治疗及来年三月份的休根期治疗,同时对出现暴发流行区域,及时给予预防性投药。第三、抓好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实验室人员镜检水平及门诊医生的疟疾临床诊断技能。第四、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防疟领导小组,定期在辖区内开展工作督导检查,查找防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侠,陈新华,陆如山.世界卫生现况.国外医学情报,1997,(13):1
2、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全国疟疾形势.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杂志,1997,15(3):129
3、柳朝藩.当前中国疟区分层.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杂志,199,13(1):8.
4、何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恶性疟疾形势.海南医学,1995,6(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