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吸引学生注意力,一直是财会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如何打破传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活化;案例教学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都与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传统的讲授又会使初学者感觉枯燥无味,使其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从而更增加其学习难度。因此如何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来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简单阐述。
一、《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我们教的是“3 2”的学生,即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来我们这儿上五年,拿大专文凭)本来成绩就不好,一下子接触到专业课,他们通常会感觉课程枯燥无味,从而更增加其学习难度,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师理论基础不够
缺乏对有关会计人文背景的介绍,使得会计课程学习不能够融入到现实的经济生活。
3. 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没有得到重视
我们的会计教学一般采取“先上理论课后练习”的方法,即一年级先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二三年级再会计实务操作,这样往往造成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会计实践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二、《基础会计》生活化教学的教学尝试
面对传统《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尝试简单阐述如下:
1.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基础会计》课程有许多概念、原理、规则等理论知识,如果我们教师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学生往往会感觉陌生和抽象——学生都用迷惑的眼睛看着你,造成理解困难。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教师能通过一个来自生活的话题展开新课,学生自然会感觉有吸引力,从而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介绍《原始凭证》这节内容时,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并且布置任务让每位学生在课下收集自己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自然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先了解原始凭证的有关内容,接着按自己对原始凭证的了解,开始收集身边的原始凭证。很多同学收集了较常见的原始凭证,比如:购物发票、学校超市购物单、开学时交费后的发票、来回学校的车票或公园门票等。通过这个收集过程,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内容、用途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上课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显得兴致勃勃。这时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几个同学各自说明原始凭证的来历、内容、用途等事项。发言后,教师可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通过展示、讨论、总结的过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的知识要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分析的结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了新课。
2. 课堂案例教学
《基础会计》教学离不开案例分析,而案例的选择范围很广。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先选择一些既能够与理论知识相配合,又能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因为案例来自于生活,学生自然感觉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四柱清册”时,如果直接把公式“旧管 新收=开除 实在”讲给学生,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个公式的意思。这时候可以先从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以住校生为例:某同学星期五放学回家时,饭卡里还有10元钱,这10元钱是这个星期剩下来的钱,那么这10元钱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呢?是不是这周的期末结存,也就是“旧管”呢?(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然后,进一步看,星期天回来时家里又给了50元,周一没有把钱存入饭卡时,周一该同学饭卡里还有多少钱?很显然还是10元,这又是什么呢?这是不是下周的期初结存数呢?(当然是)然后把50元钱存进饭卡,那么,这50元钱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下周的“新收”?(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时饭卡里有多少呢?(10 50=60)假设下周该同学又用了45元(这就是所谓的“开除”),那么到周末回家时卡里还剩多少呢?即下周期末结存多少呢?(很简单:60-45=15,这就是“实在”)。如上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自然很简单就能理解该公式的含义,即:10 50-45=15=>10 50=45 15,也就是“旧管 新收=开除 实在”。这个例子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问题简单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它抓住了学生一个星期有多少钱可以用,还剩多少钱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会计课的学习兴趣。
3. 会计实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光说不练、先讲后练的做法,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基础会计》课程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法:将会计原理实训融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总之,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终点也是生活。让“知识”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在知识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将使《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生动,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周英.会计教学实践性教学综合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2]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3]吴娜娜.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3).
(焦作大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活化;案例教学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都与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传统的讲授又会使初学者感觉枯燥无味,使其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从而更增加其学习难度。因此如何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来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简单阐述。
一、《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我们教的是“3 2”的学生,即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来我们这儿上五年,拿大专文凭)本来成绩就不好,一下子接触到专业课,他们通常会感觉课程枯燥无味,从而更增加其学习难度,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师理论基础不够
缺乏对有关会计人文背景的介绍,使得会计课程学习不能够融入到现实的经济生活。
3. 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没有得到重视
我们的会计教学一般采取“先上理论课后练习”的方法,即一年级先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二三年级再会计实务操作,这样往往造成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会计实践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二、《基础会计》生活化教学的教学尝试
面对传统《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尝试简单阐述如下:
1.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基础会计》课程有许多概念、原理、规则等理论知识,如果我们教师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学生往往会感觉陌生和抽象——学生都用迷惑的眼睛看着你,造成理解困难。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教师能通过一个来自生活的话题展开新课,学生自然会感觉有吸引力,从而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介绍《原始凭证》这节内容时,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并且布置任务让每位学生在课下收集自己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自然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先了解原始凭证的有关内容,接着按自己对原始凭证的了解,开始收集身边的原始凭证。很多同学收集了较常见的原始凭证,比如:购物发票、学校超市购物单、开学时交费后的发票、来回学校的车票或公园门票等。通过这个收集过程,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内容、用途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上课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显得兴致勃勃。这时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几个同学各自说明原始凭证的来历、内容、用途等事项。发言后,教师可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通过展示、讨论、总结的过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的知识要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分析的结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了新课。
2. 课堂案例教学
《基础会计》教学离不开案例分析,而案例的选择范围很广。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先选择一些既能够与理论知识相配合,又能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因为案例来自于生活,学生自然感觉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四柱清册”时,如果直接把公式“旧管 新收=开除 实在”讲给学生,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个公式的意思。这时候可以先从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以住校生为例:某同学星期五放学回家时,饭卡里还有10元钱,这10元钱是这个星期剩下来的钱,那么这10元钱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呢?是不是这周的期末结存,也就是“旧管”呢?(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然后,进一步看,星期天回来时家里又给了50元,周一没有把钱存入饭卡时,周一该同学饭卡里还有多少钱?很显然还是10元,这又是什么呢?这是不是下周的期初结存数呢?(当然是)然后把50元钱存进饭卡,那么,这50元钱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下周的“新收”?(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时饭卡里有多少呢?(10 50=60)假设下周该同学又用了45元(这就是所谓的“开除”),那么到周末回家时卡里还剩多少呢?即下周期末结存多少呢?(很简单:60-45=15,这就是“实在”)。如上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自然很简单就能理解该公式的含义,即:10 50-45=15=>10 50=45 15,也就是“旧管 新收=开除 实在”。这个例子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问题简单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它抓住了学生一个星期有多少钱可以用,还剩多少钱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会计课的学习兴趣。
3. 会计实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光说不练、先讲后练的做法,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基础会计》课程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法:将会计原理实训融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总之,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终点也是生活。让“知识”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在知识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将使《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生动,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周英.会计教学实践性教学综合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2]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3]吴娜娜.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3).
(焦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