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应做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等。怎样才能达成这些要求呢?我认为在教学上,进行一些研究性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一、研究性阅读研究些什么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追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从字、词、句、段,篇,到中心思想,从内容,表达,到朗读都可研究,都需我们好好推敲。其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也可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如:人教版一年级课文《松鼠和松果》中“……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这里“一棵棵小松树”和“一棵松树”的对比,二年级课文《葡萄沟》中对于词语“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的辨析等。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很多这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阅读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只要有思考能力就能进行研究,就应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因此更应该抓住语文教学中这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契机,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种方法和技巧,从小抓起,逐渐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这种阅读的心态和习惯。
二、怎样选择适合的研究性阅读内容
目前,低年级阅读教学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观察课文插图,感受思想感情等方面,由于学生认知和表达方面存在不足,有些地方不一定能讲到,不一定能说准确,所以我们在研究时对研究方向的把握要准确,对低年级而言,重点应放在文本上,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百科知识课。因此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时,我们应作一些选择,有些知识性,专业性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外研究,那些有助于文本感悟的问题可以公开集体研究。
三、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呢?
1.加强朗读、整体感知
朗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正确丰富的语感、陶冶学生健康高尚情操的主要方式。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有种“出声思考法”,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默默进行的,可以说是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使人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与之同理,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读自悟在语文学习初期有些难度,而听朗读使这一过程简单化,既增进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又促进记忆。
“听读”,就是让学生看着课文听老师朗读。从教师朗读时在停顿、重音、高低、快慢的地方获得信息,强化感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朗读课文前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边听边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等,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体会。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阅读能力提高,逐渐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边听边在有收获和体会的词句边做些标记”,“自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再读课文,你又有了哪些发现”,最后达到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能够边读,边画,边体会,边思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
2.揣摩词句、体会语意
教育先行者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要理解透必须多揣摩。”可见揣摩对理解文章的意蕴多么重要。如何揣摩词句呢?
(1)选择好关键词句,抓住文本中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人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词语和句子。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揣摩这些关键词句,文章蕴涵的情意和道理就会在学生心间铭记。
(2)掌握好揣摩方法。揣摩词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联系语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比较揣摩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如:人教版一年级课文《美丽的小路》中鸭先生说:“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句话单独理解比较有困难,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的上下文中进行理解,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中的要找到美丽的小路,而是把原来美丽,现在脏乱臭的小路打扫干净,让它美丽再现。人教版一年级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中,小峰“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的“摆”和“小峰把棉鞋放回床前”的“放”,看似两个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课文的情景让学生演一演,孩子们就能在这两个简单的字中感到小峰小心翼翼的动作和那颗关心奶奶的心。人教版一年级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则可以自始至终运用比较揣摩方法,“要菜子”与“要白菜”的对比,“种菜子”和“不干活”的对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跟“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的对比……在这些截然不同的行为中比较感受课文的主旨,也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精设问题,巧作指导
“读书贵在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精设问题,巧作指导呢?多用“巧问妙答”的提问题方式,“巧问妙答式”即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才能总结出来。如:课文《两只小狮子》中,一只勤快狮子每天刻苦的“练习滚,扑撕,咬,”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小树问懒狮子:“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小树为什么会对懒狮子提出这种疑问?小树很关心懒狮子——小树对懒狮子今后的生活很担忧——小树想对懒狮子进行劝告——小树知道懒狮子这样懒下去没有好结果……这一问题的答案丰富多样,层次性强,不容易一下子发现,必须经过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和教师的点拨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巧设问题并因势利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目的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相应的指导。然而,课内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只有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究性阅读研究些什么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追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从字、词、句、段,篇,到中心思想,从内容,表达,到朗读都可研究,都需我们好好推敲。其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也可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如:人教版一年级课文《松鼠和松果》中“……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这里“一棵棵小松树”和“一棵松树”的对比,二年级课文《葡萄沟》中对于词语“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的辨析等。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很多这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阅读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只要有思考能力就能进行研究,就应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因此更应该抓住语文教学中这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契机,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种方法和技巧,从小抓起,逐渐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这种阅读的心态和习惯。
二、怎样选择适合的研究性阅读内容
目前,低年级阅读教学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观察课文插图,感受思想感情等方面,由于学生认知和表达方面存在不足,有些地方不一定能讲到,不一定能说准确,所以我们在研究时对研究方向的把握要准确,对低年级而言,重点应放在文本上,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百科知识课。因此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时,我们应作一些选择,有些知识性,专业性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外研究,那些有助于文本感悟的问题可以公开集体研究。
三、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呢?
1.加强朗读、整体感知
朗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正确丰富的语感、陶冶学生健康高尚情操的主要方式。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有种“出声思考法”,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默默进行的,可以说是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使人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与之同理,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读自悟在语文学习初期有些难度,而听朗读使这一过程简单化,既增进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又促进记忆。
“听读”,就是让学生看着课文听老师朗读。从教师朗读时在停顿、重音、高低、快慢的地方获得信息,强化感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朗读课文前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边听边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等,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体会。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阅读能力提高,逐渐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边听边在有收获和体会的词句边做些标记”,“自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再读课文,你又有了哪些发现”,最后达到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能够边读,边画,边体会,边思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
2.揣摩词句、体会语意
教育先行者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要理解透必须多揣摩。”可见揣摩对理解文章的意蕴多么重要。如何揣摩词句呢?
(1)选择好关键词句,抓住文本中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人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词语和句子。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揣摩这些关键词句,文章蕴涵的情意和道理就会在学生心间铭记。
(2)掌握好揣摩方法。揣摩词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联系语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比较揣摩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如:人教版一年级课文《美丽的小路》中鸭先生说:“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句话单独理解比较有困难,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的上下文中进行理解,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中的要找到美丽的小路,而是把原来美丽,现在脏乱臭的小路打扫干净,让它美丽再现。人教版一年级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中,小峰“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的“摆”和“小峰把棉鞋放回床前”的“放”,看似两个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课文的情景让学生演一演,孩子们就能在这两个简单的字中感到小峰小心翼翼的动作和那颗关心奶奶的心。人教版一年级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则可以自始至终运用比较揣摩方法,“要菜子”与“要白菜”的对比,“种菜子”和“不干活”的对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跟“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的对比……在这些截然不同的行为中比较感受课文的主旨,也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精设问题,巧作指导
“读书贵在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精设问题,巧作指导呢?多用“巧问妙答”的提问题方式,“巧问妙答式”即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才能总结出来。如:课文《两只小狮子》中,一只勤快狮子每天刻苦的“练习滚,扑撕,咬,”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小树问懒狮子:“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小树为什么会对懒狮子提出这种疑问?小树很关心懒狮子——小树对懒狮子今后的生活很担忧——小树想对懒狮子进行劝告——小树知道懒狮子这样懒下去没有好结果……这一问题的答案丰富多样,层次性强,不容易一下子发现,必须经过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和教师的点拨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巧设问题并因势利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目的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相应的指导。然而,课内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只有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