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语文课堂之自主合作探究

来源 :校本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_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针对过去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常见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一般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我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所得,对三种学习方式进行一些个人探讨与剖析。
   一、自主学习——想出成效不容易
   自主学习,说的是學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很清楚,学习非常主动。
   我发现,在三案六环节提出之前,极少的学生能做到先学后听,也就是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前提示、课后练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一篇课文前,自己先浏览一遍课文,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新词按照注释或课后提示自主学习,将课后的练习读一读或做一做。但大部分同学不会预习,预习对他们来说就是通读一遍课文,甚至存在不预习的情况。实施三案六环节和六模块教学后,学生基本上能按照学案的指导来自主预习,但自学质疑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有自学没有质疑,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质疑甚至不会质疑,仅有少数学生能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质疑。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指导,指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
   二、合作学习——形神融合不简单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自然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相帮助,达成目标。
   在实施六模块教学以来,教师在课堂中大多采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的是同桌合作学习,有的是前后四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有的是划分的学习小组等,总之,合作学习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在日常上课和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合作学习看似热闹,而教师认真参与到学生中去讨论时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深度,练习、作业、分工协作讨论就可以了,不必人人都做;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度,学生不管干什么都是小组合作。有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氛围的热烈,以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
   二是合作学习没有互动。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都感到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成了小组内的“权威”,一人说了算,基础差的同学慢慢失去信心,甚至抱着反正有人发言不需要我凑热闹的心态,渐渐地失去发言的勇气,无事可干便开始与外组或同组同学交流或做小动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倡导合作学习,不能单单从形式上入手,更不能强求某种形式,而应该在合作中实现互动式、交流式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公平竞争,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发展自己。
   三、探究性学习——看似容易做却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学习策略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合适的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索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鼓励和帮助学生勇于探索,发现规律。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还有些学生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愿打破思维定势,甘于平淡。这就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我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过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是颇有成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在课堂上运用,还延伸到了课外,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见效果。但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养成,离不开老师生动活泼的知识讲解、反复的科学训练、不断地督促和提醒及循循善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个体。自主、合作、探究要求的是老师观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完善,以走出一条发展学生的道路,发展了学生就是发展了自己,成就了学生就是成就了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门河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