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的风景区名胜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水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风景区的景观设计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从而满足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活动需求。
关键词:崂山;风景区;景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分类号:
一、引言
在众多历史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令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古时便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同时作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人物邱处机、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保存下来大量的道观、石刻等文化古迹。这其中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二、设计概况
崂山景区景观设计范围,西起太清宫侧门,东至垭口广场,总长约1公里,是出入崂山太清景区的主要景观通道,地势随山势起伏,地势高点,可远眺直观太清湾,山路沿途景点视野开阔,远可观海,近可赏景,是景区地理位置优越的景观游览线路之一。根据沿途各自的地形特点,设置各个主次景观节点,使游客游览过程中,欣赏点不断。同时结合各个景观点特点,融入道家传统文化思想元素,以及贴近这个文化思想的创意点,从而提升景区整体的环境。
三、方向定位
风景区主要指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崂山作为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显示了其有较高的自然价值以及文化内容,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要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确定合理容量布局和建设必要的景观及服务设施,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
四、景观要素
4.1建筑及构筑物
景区原有建筑群主要是道家文化特色的古式建筑,材质主要为青砖、灰瓦、白墙,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青灰色建筑,给人以宁静淡雅的感觉,同时隐映在松林之间,如同道家文化隐隐于中国千年文化之中,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却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新建景观建筑及构筑物,也是选用中国古式建筑样式,延续这一传统建筑风格,(图一)
图一
4.2道路及广场元素
由于景区的地形高差比较大,在路线规划的时候,基本结合地形,按山体起伏设计路线,通过台阶错落,将景观路线联系起来,道路的地面为当地的自然青石板铺设,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融合,同时在路线中间穿插林下原木栈道。使交通线路更好的贴近自然环境。沿线景观广场的设置,也是结合現状地貌地形,大小体块根据地形自然体块特征布局,一方面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同时又可以让景观自然地融入环境,减少人工景观的痕迹。在沿线中间的位置便利用原地形的自然圆台设计的“问道台”,通过采用中式石材栏杆围合成一个区域,简单的勾勒出一个休憩观观赏广场的同时,配合周边的中式过廊,又兼顾了景区的服务功能。(图二)
图二
4.3市政设施
考虑到景区游览时,必要的市政服务设施的需求设置的休闲座椅,及垃圾回收箱,这些市政设施的功能性满足需要的同时,考虑的风景区的自然特点及历史文化特色,在设计思路上,选用中式的外观样式,及融合性自然环境的材料,满足公能需求的同时,又可以不破坏风景景观特色。
4.4历史文化元素
崂山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代江西人张廉夫,在太清湾畔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并给他拨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因此在历史文化元素特色上,崂山景区是以道家的文化思想为主要脉络。
人文题刻,历代的人文题刻也是景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仅太清宫至垭口沿线景观中就不胜枚数,“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题于巨石之上。与“波海参天”同石,题刻“东海雄风”,字面南,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书写,1982年题刻。在“波海参天”刻石之北,题刻“观海”。北上近垭口,山路之西,题刻“山海凌云”,为宣统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岑春煊书。
这些文化元素印记的保留与传承,也是在景观的设计中要重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保护这些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4.5绿化景观
景区的植被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因此,在绿化景观的配置上,主要遵循了自然原则,形成自由式植物群落为主的自然景观,采用大自然的绿色视觉,结合景区自然景石、地貌,营造了一个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环境。主要苗木配植耐冬树、石楠、黑松等。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树姿优美,树叶浓茂,四季长青,花色艳红,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石楠为崂山本地特色树种,枝干优美,叶色翠滴,习性上比较适应崂山地区的气候特点;黑松树形优美古朴,为海边绿化常用树种,比较适应海洋性气候,耐侵袭比较强。(图三)
图三
结语
自然地貌是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遗迹,是构成风景区景观空间的基础,其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间接使用价值是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中国名山有数千年历史,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古代即已成为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精华以自然为主,且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点缀得宜,不掩其胜”相映生辉。作为人类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应该是以保护为前提的建设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彭一刚.中国古典原理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文敏.原理植物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关键词:崂山;风景区;景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分类号:
一、引言
在众多历史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令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古时便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同时作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人物邱处机、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保存下来大量的道观、石刻等文化古迹。这其中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二、设计概况
崂山景区景观设计范围,西起太清宫侧门,东至垭口广场,总长约1公里,是出入崂山太清景区的主要景观通道,地势随山势起伏,地势高点,可远眺直观太清湾,山路沿途景点视野开阔,远可观海,近可赏景,是景区地理位置优越的景观游览线路之一。根据沿途各自的地形特点,设置各个主次景观节点,使游客游览过程中,欣赏点不断。同时结合各个景观点特点,融入道家传统文化思想元素,以及贴近这个文化思想的创意点,从而提升景区整体的环境。
三、方向定位
风景区主要指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崂山作为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显示了其有较高的自然价值以及文化内容,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要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确定合理容量布局和建设必要的景观及服务设施,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
四、景观要素
4.1建筑及构筑物
景区原有建筑群主要是道家文化特色的古式建筑,材质主要为青砖、灰瓦、白墙,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青灰色建筑,给人以宁静淡雅的感觉,同时隐映在松林之间,如同道家文化隐隐于中国千年文化之中,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却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新建景观建筑及构筑物,也是选用中国古式建筑样式,延续这一传统建筑风格,(图一)
图一
4.2道路及广场元素
由于景区的地形高差比较大,在路线规划的时候,基本结合地形,按山体起伏设计路线,通过台阶错落,将景观路线联系起来,道路的地面为当地的自然青石板铺设,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融合,同时在路线中间穿插林下原木栈道。使交通线路更好的贴近自然环境。沿线景观广场的设置,也是结合現状地貌地形,大小体块根据地形自然体块特征布局,一方面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同时又可以让景观自然地融入环境,减少人工景观的痕迹。在沿线中间的位置便利用原地形的自然圆台设计的“问道台”,通过采用中式石材栏杆围合成一个区域,简单的勾勒出一个休憩观观赏广场的同时,配合周边的中式过廊,又兼顾了景区的服务功能。(图二)
图二
4.3市政设施
考虑到景区游览时,必要的市政服务设施的需求设置的休闲座椅,及垃圾回收箱,这些市政设施的功能性满足需要的同时,考虑的风景区的自然特点及历史文化特色,在设计思路上,选用中式的外观样式,及融合性自然环境的材料,满足公能需求的同时,又可以不破坏风景景观特色。
4.4历史文化元素
崂山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代江西人张廉夫,在太清湾畔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并给他拨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因此在历史文化元素特色上,崂山景区是以道家的文化思想为主要脉络。
人文题刻,历代的人文题刻也是景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仅太清宫至垭口沿线景观中就不胜枚数,“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题于巨石之上。与“波海参天”同石,题刻“东海雄风”,字面南,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书写,1982年题刻。在“波海参天”刻石之北,题刻“观海”。北上近垭口,山路之西,题刻“山海凌云”,为宣统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岑春煊书。
这些文化元素印记的保留与传承,也是在景观的设计中要重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保护这些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4.5绿化景观
景区的植被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因此,在绿化景观的配置上,主要遵循了自然原则,形成自由式植物群落为主的自然景观,采用大自然的绿色视觉,结合景区自然景石、地貌,营造了一个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环境。主要苗木配植耐冬树、石楠、黑松等。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树姿优美,树叶浓茂,四季长青,花色艳红,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石楠为崂山本地特色树种,枝干优美,叶色翠滴,习性上比较适应崂山地区的气候特点;黑松树形优美古朴,为海边绿化常用树种,比较适应海洋性气候,耐侵袭比较强。(图三)
图三
结语
自然地貌是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遗迹,是构成风景区景观空间的基础,其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间接使用价值是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中国名山有数千年历史,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古代即已成为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精华以自然为主,且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点缀得宜,不掩其胜”相映生辉。作为人类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应该是以保护为前提的建设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彭一刚.中国古典原理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文敏.原理植物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