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云梦》使用了大量源自中国文学的典故,以奇一、拉特、凡克三种《九云梦》英译中“春云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中国文学典故的不同类型的误译,可以发现,这些误译不仅对原文的文意,而且对原文的结构造成了破坏。而这些误译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三名西方英译者缺乏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基本了解,更在于他们无意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符号译介给英语读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反映出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
[关键词]《九云梦》;英译本;误译;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9)02-0061-07
17世纪朝鲜朝中期文人金万重(1637-1692)的小说《九云梦》和《谢氏南征记》,是韩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而尤以《九云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影响为大,西方学界曾将之比作但丁的《神曲》(“Itsstatus and impactthroughout the years are interestingly parallel tothat of Dante’s Divine Comedy”[[1]( 357)”)),中國读者将其看作韩国的《红楼梦》,0韩国国内则将之选入语文课本,为青少年古典文学必读名著之一。
《九云梦》原有汉文本和韩文本两种版本,汉文本为金万重原作,韩文本据汉文本翻译,译者可能是金万重本人,也可能是其堂孙金春泽,还可能是其他文人。所以,《九云梦》既是韩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杰作。迄今在中国流传的是其汉文本,中国读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随着当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九云梦》在中国也越来越热。
在西方,《九云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英语的古代韩国小说,西方读者由此得以管窥韩国古典小说之一斑。自1922年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出版后,又有两个英语全译本陆续问世,而第四个英译本目前正在翻译过程中,已有部分章节发表。可见它对于西方读者的吸引力一直未减。
金万重虽为韩国文人,但汉文化修养深厚,《九云梦》中使用了大量出自中国文学的典故。英译这样的作品,必须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深厚的了解。但事与愿违,英译本的质量却并不高,尤其在对中国文学典故的翻译方面更是错误百出。错误的翻译不仅会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西方读者,更不利于韩国文学、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损于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国际形象。
鉴于目前国内尚无专文论及《九云梦》英译本对中国文学典故的翻译,而且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后来的英译者虽然均对前人译本进行过总体评价,但从未具体到对中国文学典故翻译的评判,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九云梦》部分章节中误译的辨析,指出误译对原文文意、文章结构的破坏,推测导致误译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以期引起韩国、中国学界对《九云梦》英译的重视,促进质量更髙的英译本的产生,并希望西方世界由此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韩国文学以及与韩国文学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
一
《九云梦》现有三个英语全译本。该书最早由加拿大传教士奇一( James Scarth Gale) 译出,译名为The Cloud Dream of the Nine ,由伦敦西敏寺出版社( London: W estminster Press)1922年出版。半个世纪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英语系学生翻译了第二个译本,译名为The Nine CloudDream,该译本1974年内部发行,流传不广。同年英国传教士拉特( Richard Rutt) 的译本,亦名The Nine Cloud Dream, 收录于《窈窕淑女:经典朝鲜小说三部》( Virtuous Women: Three ClassicKorean Novels)中,由位于首尔的英国王室亚洲研究学会朝鲜分会( Seoul: Royal Asiatic SocietyKorean Branch)出版,这是第三个《九云梦》全译本。除梨花女子大学译本外,其余两个译本之后均有重印,流传较为广泛。第四个英译本目前仍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出生于平壤的美国作家凡克( Heinz Insu Fenkl),夏威夷大学出版社《朝鲜文学与文化学报》2014年第7期( Journal ofKorean Literature & Culture, Vol 7, 2014)刊载了题为“一个鬼故事”(“A Ghost Story”) 的译文片段,是贾春云装神扮鬼的故事。
在四个英译本中,梨花女子大学译本因流传不广,笔者未见,故暂不论。其余三个译本,除拉特在前言中声明所用底本为1803年刻本,即卷末有“崇祯后三度癸亥”字样的汉文本“癸亥本’外,其余二者都没有说明底本为何。奇一很可能是以癸亥本为底本,同时参考某些韩文本翻译的。拉特在重新编订出版奇一《韩国民族史》(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一书时曾写道, 他在奇一的一篇论文中看到过一条注释,称自己从汉文本翻译而从未看过任何韩文本。但拉特同时指出,奇一译文包含了一些癸亥本所无的段落,鉴于当时唯一可见的汉文本只有癸亥本,因此奇一应当也参考了韩文本,否则就是他使用了一部与癸亥本不同且无人听闻过的汉文本。0)[2](59)尽管日后陆续发现《九云梦》的乙巳本、老尊本,但当时这样一些汉文本是否已被奇一发现并使用,现在并无证据可以证明。综上所述,我们还是认为奇一在使用汉文本的癸亥本为底本的同时,参考了韩文本来翻译比较妥当。凡克的翻译应当同时使用了两种语言的文本。但从将“孟尝君”注释为“孟昶”①来看,我们判断他采用的底本应是韩文本而非汉文本。此误盖由韩语“尝”“抛”同音所致,假如每句话都参照过汉文本,这样的错误不可能出现。
无论翻译底本为汉语还是韩语,抑或两相参照,《九云梦》中那些源自中国文学的典故都是英译者无法避免的存在,而且典故在《九云梦》中的使用又带来了相当重要的修辞效果,容不得译者忽视。由于凡克仅译出有关春云的片段,相当于癸亥本卷二“幻仙庄成就小星缘”至卷三“贾春云为仙为鬼”部分,又因篇幅有限,本文就以这一部分春云故事的英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举例比较奇一、拉特、凡克对中文典故的翻译,但在必要时会引入该部分以外的内容。鉴于《九云梦》版本情况复杂,各本文字又略有差异,我们在不能确知翻译底本的情况下,不纠结于个别字词的翻译对错,以避免因版本不同导致的具体文字差别。而本文所举例证,均与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无关,只涉及翻译对中文典故的处理以及因汉语、韩语差异导致的英译问题。本文《九云梦》引文出自癸亥本,即拉特所用,奇一很可能也使用过的底本,无论从刊刻时间和流传范围来看,这也是凡克有机会看到的汉文本。 二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典故往往由复杂的人和事凝练而成,恰当的用典可使典故与文章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和张力,小到对文句的含义、大到对全文的结构都可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用典纳入“引用”修辞格,并将之分为明引与暗用两种:“说出它是何处成语故事的,是明引法”;“并不说明,单将成语故事编人自己文中的,是暗用法”。[3](99)明引、暗用又都分“略取语意”和“语意并取”两种。[3](1()1)明引过于直露,暗用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九云梦》用典亦以暗用居多。
金万重经常借小说人物之口引经据典,不说明出处。尽管他的暗用经常是“语意并取”式的,也就是原文照录,不作什么增删,但已经给译者的辨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进而造成了翻译的障碍。对于暗用的“语意并取”,英译本如想特别指明出典,那么在注释中指明是比较恰当的,如果不指明其实也没有问题。但我们比较三个译本后却发现,奇一一般不指明出典,拉特和凡克则常有在译文中额外指明出典的强烈欲望,显然是以能够辨识典故为傲的,结果反而因为找错了出处而暴露了错误。
例如,郑十三邀杨少游郊游时,杨欣然允诺道:“绿阴芳草,亦胜花时矣。”[4](98)①并没有说这是出自王安石《初夏即事》的诗句。之后郑十三暗示杨少游是郑小姐命人捉弄他:“圣人有言:‘出乎尔者,反乎尔。’”[4](115)也没有直说圣人就是孟子。在翻译这些典故时,奇一一律依照原文,不译出典。但拉特不同,他看出了这两句是在用典,便将王安石和孟子一一补出,两处译文如下:
Shao-yu answered:“New foliage is even prettier thanspring blossoms, said Wang An - shih.”[5](64)
“Mencius says: W hat goes forth from you will return to
you.”[5](74)
凡克也將王安石和孟子添加在了译文中。原文没有指明出处,两译者却在相同的地方添加了出典,凡克应当是参考拉特译文后所为。
拉特本没有必要在译文中说明出典,他这样做的确有助于告知读者此处有引文,也从侧面显示了自己的学问,但却难免弄巧成拙。贾春云为捉弄杨少游辩解时说:“贱妾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也。”[4](116)拉特就这样译道:
She knelt and answered by quoting the Shu ching…[5](74)
但春云这句话典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2074)此处拉特将其认作《尚书》中语,反成画蛇添足。好在凡克这次同奇一一样,选择了按照原文翻译,没有自行添加出典。大概他也看出拉特的译文有问题,但自己又不能正确判断出典,索性学奇一不译,从而避免了出错的可能。
“语意并取”因不改动原文,是“暗用”中最容易辨识的用典。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典故,3名译者还是多少暴露出辨识力和理解力的欠缺。原文照录的用典尚且难以识别,“略取语意”的就更无从辨认了,这就给译者造成了更大的翻译困难。姑举一例。
杨少游下山后,后悔未能亲睹仙女升天,“悔心憧憧,达宵不寐,惟以手书空,作咄咄字而已。”[4](9748)杨少游“以手书空,作咄咄字”,乃化用《世说新语·黜免》中殷浩“咄咄书空”之典:
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7](462)
“咄咄书空”的典故没有译者辨识出来,所以也无法理解原文中“惟以手书空,作咄咄字而已”的含义。奇一的译文尚体现了“悔心憧憧”,而拉特与凡克则只译出了“达宵不寐”:
So he expressed his regrets over and over as he failedto sleep the night through.[8](60)
He could not sleep that night.[5](63)
After a sleepless night, he rose at dawn...[1](370)
所幸此处因对文意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错误不算严重。读者至少不会因为译者回避了“咄咄书空”而对文句的其他部分产生错误理解。
上文所举几处误译,对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影响都不算大。但很多典故对文章是至关重要的,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识用典,或者不能理解典故的含义,将直接导致翻译中的通篇错误。
三
下面几例是选文中较为严重的用典误译。
郑十三邀杨少游去郊游,两人看到城外一个荒冢。郑十三介绍说:“此即张女娘之坟也。女娘以美色鸣一世,人以张丽华称之。二十而夭,瘗于此。”[4](99)“张女娘”即张姓姑娘之意,因其貌美且才,被世人比作陈朝的张丽华。奇一译文如下:
This is the grave of Chang- yo, who died unmarried.Her beauty was the praise and admiration of all the world inwhich she lived ,andso) she was called Chang Yo - wha,the Beautiful Flower. She died at the age of about twentyand wasburied here.[8](61)
这段译文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将“人以张丽华称之”理解成了人们直接叫张女娘为张丽华。奇一将“丽华”二字分开解释为“美丽的花朵”,显然并不知晓史上还有张丽华其人。接下来的故事中“张女娘”不断出现,奇一一律按韩语发音译为“Chang-yo”。韩语“女”“丽”同音,恰与“ChangYo-wha”之前两字同,因此奇一虽将两人误为一人,但“Chang-yo”并不能显示这个错误。 奇一将两人误作一人误导了之后的两名译者,且使后面两个翻译错得更加严重。拉特与凡克的译文分别如下:
It is the grave of a royal concubine named Chang whowas so beautiful that she was called Li-hua, the LovelyFlower. She died when she was only twenty, and still un-married.[5](65)
It is the grave of Chang Li - hua, the royal consort whowas so beautiful they called her Lovely Flower. She diedunmarried when she was only twenty,..[1](371)
从拉特译文中的“royalconcubine”来看,他是知道张丽华其人的,问题在于他也没能正确理解“人以张丽华称之”,致使译文先说张女为皇妃,后说她未嫁而夭,矛盾明显。凡克的错误同拉特完全一致。比奇一更糟糕的是,奇一将“张女娘”一律按韩语发音译为“Chang-yo”,即便他以为张女娘就是张丽华,因“女”“丽”同音,他的译文也没有明显的错,而后两位译者将“张女娘”全部按汉语发音音译,接下来的故事中“张女娘”全部被译为“ChangLi-hua”,于是我们看到满篇的张丽华在和杨少游谈情说爱,着实令人瞠目。
杨少游不以张女娘的女鬼身份为忌,向岳父郑司徒抱怨郑十三擅自驱走张女,郑司徒闻言笑道:“杨郎文采风流与宋玉同,必已作《神女赋》也。”[4](m~U3)这句话的典故主要在于宋玉作《神女赋》。《神女赋序》言宋玉与楚王游于云夢之浦,楚王命宋玉作赋以记之。因《文选》文字问题,与神女相会的究竟是楚王还是宋玉是个古今争讼不已的问题。结合杨少游不惮与神鬼结合的事迹来理解郑司徒的话,则此处将宋玉理解为与神女相会的风流之人更为妥当。即便不是宋玉,其也因《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艳情作品自晚唐起就在文学中以风流才子形象流传。因此郑司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杨少游与仙会、与鬼会,风流之性和文笔之美都与宋玉相仿,现在恐怕《神女赋》都作好了吧!理解这句话后再来看奇一的译文:
Your taste and elegance are equal to that of Song - ok.You have already called up the fairies; how can you fail toknow the law by which it is done?[8](69)
第一句尚可理解,第二句则与原文相差甚远,让人不知所云。看完奇一的注释后我们才会明白此译文从何而来,原来他对“宋玉”的注释如下所示:
Song- ok. Hewas a great poet of the fourth centuryBC. His teacher was Kool - won, who was drowned in theMyok - na River. Song - ok, by supernatural power, calledup the dead spirit of his teacher and talked with him.[8](69)
看来,奇一并不知《神女赋》为何,却知宋玉有《招魂》一诗,而“招魂”似正可与装神弄鬼的春云故事相联系,于是不明《神女赋》的奇一便借用《招魂》给出了这样的译文和注释。之后,拉特与凡克的译文与奇一错误相同,且更明确化了奇一这一臆想的联系,如拉特译文就这样写道:
My boy, youareasbold and bright as Sung Yu. Hecalled up ghosts; don’t you know how to call up the girlspirit again?"[5](73)
凡克译文大致相同,他在译文后还加了一条注释,可看作是对奇一“宋玉”注的补充。不幸的是该注表明他同样没有理解宋玉典故的含义:
Probably an ironic reference to the statesman - poet ofthe early Warring Stated period who wrote“Unpopularity,which turns out to be the opposite of Yang’sfuture.[1](379)
继奇一《招魂》后,凡克又提出宋玉的另一部作品“Unpopularity”,即《对楚王问》,猜测作者也使用了这首诗的典故,以宋玉的不受重用与杨少游的日后发达作一对比。与奇一的翻译一样,凡克的这条注释同样让人不知所云,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想到《对楚王问》。好在凡克在此注后又说明,他参考了翟理斯(HerbertA.Giles)《古文选珍》(GemsofChineseLiterature)中该诗的译文。我们顺藤摸瓜找到《古文选珍》后发现,《对楚王问》是全书所选唯一一部宋玉作品。这让我们不得不强烈怀疑,凡克对宋玉的了解仅限于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学作品选。尽管《九云梦》原文明明白白写着《神女赋》,却无一译者明白这三个字的含义,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奇一X?〈招魂》的错误理解,还使得他在下文翻译“少翁虽能致李夫人之魂,而此术之不传也久矣,,[4](113)时犯了连带的错误:
Even though Song - ok called up the spirit of LadyYoo, the law by which he didhas been lost for many generations.[8](70) 原文中的“少翁”被翻译成了“宋玉”,可见除了宋玉的《神女赋》,奇一对《史记》《汉书》也无甚了解。好在招李夫人之魂这个典故被拉特正确翻译出来,凡克也做出了正确的注解。
下面一例与上文诸例不同。这段译文中译者对于典故的错误理解虽未造成文句意义上的大错,但完全破坏了原文借助此典构成的精致照应。
杨少游初见贾春云时,只见“一女子披霞光,带月影,孑然独立于碧桃花下”。[4](94)春云此行乃是为了装扮成仙女引诱杨少游。自《诗·周南·桃夭》始,桃花便成为爱情与婚姻的象征,春云头顶的桃花预示着艳遇的即将发生。而此桃花又非人间凡品,所谓“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9](351)碧桃象征着仙境。因此春云甫一出场碧桃花”三字已宛然道出了故事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走向。而当“仙女”归去,少游见“桃花带笑,流水如咽,虚亭独留,香尘已阒”,[4](98)终于忍不住“下亭倚桃树而洒涕曰:‘此花应识崔护城南之恨矣’”。[4](98)此处的桃花与两人初见时的桃花遥相呼应,但转用“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典,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哀伤,整个故事中的桃花典故镶嵌自然,毫无滞涩之感。
但这些桃花之典显然不那么易于辨识,故事开始时的关键植物意象“碧桃花”就无一人准确译出。奇一与凡克均译为“apeachtree”。[8](58);[1](366)拉特注意到了“碧”字,但也没能理解“碧桃花”的含义,其译文“agreenpeachtree”[5](61)给人的印象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桃树,完全没有桃花的含义。花的意象被三人忽略。而故事末尾的“桃花带笑”在奇一笔下成为“Theplumblossomsseemedtomockhim”,[8](60)桃花变成了梅花,而且正在不怀好意地嘲笑着杨少游。梅花在中国文学中有着与桃花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说两者的寓意背道而驰亦不为过。尽管拉特、凡克的译文将梅花改回桃花,至于其为何“带笑”,拉特依然采纳了奇一“嘲笑”的译法,“Thepeachblossoms…seemedtomockhim.’’[5](64)凡克的译文最终较为正确地传达了物是人非之感,’‘Theblownpeachblossoms,theflowingstream,andtheemptypavilionwereallthatremained.Thefragranceoftheplacewasgone.”[1](_但遗憾的是,他也没有对“崔护城南之恨”做出翻译或注解,只简单译为“Theseflowersknowdepthsofmysorrow”,[1](370)与其他两种译文大同小异,三人全部回避了崔护之典。结合前译文中出现的会嘲笑人的梅花(或桃花),恐怕三名译者都没能辨识这段故事中密集的桃花典故,而由此典连缀而成的精致呼应结构在译文中也就完全没能体现出来。
上文几例是春云故事中非常严重的误译,它们有的歪曲了文意,有的破坏了文章的结构。这只是三个英译本中一小部分对中文典故的误译,其余诸如由对文字理解、断句错误而导致的误译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举例说明。
四
我们只在相当有限的译文篇幅内选取了一些例子,就可以看出译者的汉文修养与金万重相差悬殊。春云故事中频繁的误译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何译者竟对自己的水平如此自信,不觉率尔翻译有何不妥。
在对三种译文整体把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译者无法正确地辨识并翻译中文典故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当时朝鲜半岛发达的汉文学传统、对东亚汉文化圈的了解不够充分。即便有所了解,即如拉特在前言中所说直至19世纪末,汉语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就像拉丁语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是文学语言和官方用语”,①[2](1)但中国文学传统对一部古代朝鲜小说的影响到底可以有多深,他们恐怕并没有能力体会。具体到《九云梦》,就如文中究竟使用了多少个中国文学典故,在多少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处模仿了中国文学作品,其数量之大译者可能完全无法想象。而假如没有深厚的汉文修养,以为仅通韩语便可翻译《九云梦》这般巨作,是完全行不通的。
译者无法正确翻译中文典故的原因之二,也是更深层的原因,我们认为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三名译者并没有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符号译介给英语读者的意图,他们不同程度地表露出面对东方文明时居高临下的态度,显示了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和东方主义色彩。
意大利裔美籍学者韦努蒂(LawrenceVenu-ti)曾系统探讨过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在韦努蒂看来,英语国家长期占主流地位的归化翻译法背后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是以英语为主流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不平等。韦努蒂的观点对《九云梦》的三种英译是完全适用的。三种译文都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尽管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极为明显
归化策略在奇一译文中,尤其体现在对佛教词汇的译法上。奇一是传教士,他将佛教词汇刻意归化为基督教的相应表达。如春云故事中,“玉帝赐宴”“仙官奉帝敕”等表达中的“玉帝”总是被译为“God”;[8](58’59)“拍洪崖之肩膀,窥玉女之窗”中的“洪崖”“玉女”被模糊译为“angel”;[8](55)“禅庵佛寺”被译为既然玉帝及仙官在奇一译文中都成了上帝和天使,那么性真和众仙女的身份自然也需转变。如在第一卷中,性真小和尚被译为“priest”,[8](5)其所持锡杖贝!J是“pilgrim’sstaff”;[8](5)第四卷中郑琼贝在佛前的愿文被加上了“Amen”[8](120)的结尾。类似翻译在奇一译文中极多,可见他并没有将《九云梦》中的佛教色彩,亦即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异域文化符号译介给英语读者的意图。正相反,他在译文中竭力将异域文化符号转变为英语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本民族文化符号。
奇一这样的翻译在拉特和凡克本中并不多。春云故事中涉及“玉帝”之处,二人一律译为“JadeEmperor”;其他回目中出现的诸佛菩萨,拉特也按照梵语发音一一译出,没有归化译成上帝的天使。但二人的问题在于别处,最显著的一点是在对整本小说的分章上。《九云梦》各版本分卷方式不同,如有两卷本、六卷本之分,但大都分为十六个回目,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分章节方式。但拉特在前言中却断言《九云梦》的分章方式完全没有道理,割裂情节发展,所以他把全书重新拆分,组成了七個他认为相对完整的故事,并给每个部分另起了标题。凡克虽然尚未将全书译完,但现已发表的春云故事也没有顾及原先的回目,而是采用了与拉特几乎完全相同的章节起始,同时他也给译文选段另起了“一个鬼故事”的标题。在拉特与凡克的译文中,章回小说这一源自中国的古典小说结构完全被牺牲掉了。 上面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三名译者都使用了归化策略。然而在《九云梦》的英译问题上,归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问题。这种归化翻译背后的心态已经导致了译者对所译介文学和文化的不求甚解、不以为然。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三名译者中,采用归化策略最明显的奇一对中文典故的最常见译法是直接回避,而对于无法回避的中文典故误译也最多。因为典故往往凝结着一个文学传统的精华,而这恐怕正是奇一认为最应该抹去的东西,也是无需花费大量心思去译介的地方。拉特与凡克对归化策略的使用虽不如奇一那么频繁,但也足以导致误译频出。
既不能深刻意识到中国文学传统对《九云梦》的影响,又怀有西方文明的优越心态,或以为没有译介这些文化符号的必要,或以为可以随意改动,所以《九云梦》中“春云故事”英译错误频出也就无法避免了。英语读者在读了这样的译文后,不仅会丧失了解韩国小说、中国文化的机会,会在头脑中形成诸如古代韩国人信奉基督教、韩国小说采用同英国小说一样的分章方式等歪曲印象,更会被迫阅读到大量语句上的翻译理解错误,这对《九云梦》这样地位的作品来说不免令人深感遗憾。
《九云梦》的第一个英译本问世已有近一个世纪,后来的译本并无显著的进步,可以看作是西方对东亚的认识并无根本性改变的一个象征。我们期待着将来能有更愿意了解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且不怀西方中心主义偏见的译者译出质量更高的译本来,促进韩国文学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Fenkl, Heinz Insu, trans. A Ghost Story: An Ex-cerpt from Kuunmong. Journal of Korean Literature&Culture. 2014,7(1).
[2]Rutt, Richard. James Scarth Gale and His Historyof the Korean People. Seoul: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nBranch and Taewon Publishing Company,1972.
[3]陳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4][朝]金万重:《九云梦》,《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癸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Rutt,Richard,trans. A Nine Cloud Dream. ByKim Man - jung. Hong Kong: Heinemann Asia, 1980.
[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徐震愕:《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8]Gale, James Scarth, trans. Kuunmong: The CloudDream of the Nine. By Kim Manjung.1922. Introd. Susan-na Fessler. Fukuoka: Kurodahan Press, 2003.
[9]许浑:《故洛城》,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关键词]《九云梦》;英译本;误译;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9)02-0061-07
17世纪朝鲜朝中期文人金万重(1637-1692)的小说《九云梦》和《谢氏南征记》,是韩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而尤以《九云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影响为大,西方学界曾将之比作但丁的《神曲》(“Itsstatus and impactthroughout the years are interestingly parallel tothat of Dante’s Divine Comedy”[[1]( 357)”)),中國读者将其看作韩国的《红楼梦》,0韩国国内则将之选入语文课本,为青少年古典文学必读名著之一。
《九云梦》原有汉文本和韩文本两种版本,汉文本为金万重原作,韩文本据汉文本翻译,译者可能是金万重本人,也可能是其堂孙金春泽,还可能是其他文人。所以,《九云梦》既是韩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杰作。迄今在中国流传的是其汉文本,中国读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随着当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九云梦》在中国也越来越热。
在西方,《九云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英语的古代韩国小说,西方读者由此得以管窥韩国古典小说之一斑。自1922年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出版后,又有两个英语全译本陆续问世,而第四个英译本目前正在翻译过程中,已有部分章节发表。可见它对于西方读者的吸引力一直未减。
金万重虽为韩国文人,但汉文化修养深厚,《九云梦》中使用了大量出自中国文学的典故。英译这样的作品,必须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深厚的了解。但事与愿违,英译本的质量却并不高,尤其在对中国文学典故的翻译方面更是错误百出。错误的翻译不仅会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西方读者,更不利于韩国文学、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损于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国际形象。
鉴于目前国内尚无专文论及《九云梦》英译本对中国文学典故的翻译,而且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后来的英译者虽然均对前人译本进行过总体评价,但从未具体到对中国文学典故翻译的评判,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九云梦》部分章节中误译的辨析,指出误译对原文文意、文章结构的破坏,推测导致误译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以期引起韩国、中国学界对《九云梦》英译的重视,促进质量更髙的英译本的产生,并希望西方世界由此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韩国文学以及与韩国文学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
一
《九云梦》现有三个英语全译本。该书最早由加拿大传教士奇一( James Scarth Gale) 译出,译名为The Cloud Dream of the Nine ,由伦敦西敏寺出版社( London: W estminster Press)1922年出版。半个世纪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英语系学生翻译了第二个译本,译名为The Nine CloudDream,该译本1974年内部发行,流传不广。同年英国传教士拉特( Richard Rutt) 的译本,亦名The Nine Cloud Dream, 收录于《窈窕淑女:经典朝鲜小说三部》( Virtuous Women: Three ClassicKorean Novels)中,由位于首尔的英国王室亚洲研究学会朝鲜分会( Seoul: Royal Asiatic SocietyKorean Branch)出版,这是第三个《九云梦》全译本。除梨花女子大学译本外,其余两个译本之后均有重印,流传较为广泛。第四个英译本目前仍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出生于平壤的美国作家凡克( Heinz Insu Fenkl),夏威夷大学出版社《朝鲜文学与文化学报》2014年第7期( Journal ofKorean Literature & Culture, Vol 7, 2014)刊载了题为“一个鬼故事”(“A Ghost Story”) 的译文片段,是贾春云装神扮鬼的故事。
在四个英译本中,梨花女子大学译本因流传不广,笔者未见,故暂不论。其余三个译本,除拉特在前言中声明所用底本为1803年刻本,即卷末有“崇祯后三度癸亥”字样的汉文本“癸亥本’外,其余二者都没有说明底本为何。奇一很可能是以癸亥本为底本,同时参考某些韩文本翻译的。拉特在重新编订出版奇一《韩国民族史》(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一书时曾写道, 他在奇一的一篇论文中看到过一条注释,称自己从汉文本翻译而从未看过任何韩文本。但拉特同时指出,奇一译文包含了一些癸亥本所无的段落,鉴于当时唯一可见的汉文本只有癸亥本,因此奇一应当也参考了韩文本,否则就是他使用了一部与癸亥本不同且无人听闻过的汉文本。0)[2](59)尽管日后陆续发现《九云梦》的乙巳本、老尊本,但当时这样一些汉文本是否已被奇一发现并使用,现在并无证据可以证明。综上所述,我们还是认为奇一在使用汉文本的癸亥本为底本的同时,参考了韩文本来翻译比较妥当。凡克的翻译应当同时使用了两种语言的文本。但从将“孟尝君”注释为“孟昶”①来看,我们判断他采用的底本应是韩文本而非汉文本。此误盖由韩语“尝”“抛”同音所致,假如每句话都参照过汉文本,这样的错误不可能出现。
无论翻译底本为汉语还是韩语,抑或两相参照,《九云梦》中那些源自中国文学的典故都是英译者无法避免的存在,而且典故在《九云梦》中的使用又带来了相当重要的修辞效果,容不得译者忽视。由于凡克仅译出有关春云的片段,相当于癸亥本卷二“幻仙庄成就小星缘”至卷三“贾春云为仙为鬼”部分,又因篇幅有限,本文就以这一部分春云故事的英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举例比较奇一、拉特、凡克对中文典故的翻译,但在必要时会引入该部分以外的内容。鉴于《九云梦》版本情况复杂,各本文字又略有差异,我们在不能确知翻译底本的情况下,不纠结于个别字词的翻译对错,以避免因版本不同导致的具体文字差别。而本文所举例证,均与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无关,只涉及翻译对中文典故的处理以及因汉语、韩语差异导致的英译问题。本文《九云梦》引文出自癸亥本,即拉特所用,奇一很可能也使用过的底本,无论从刊刻时间和流传范围来看,这也是凡克有机会看到的汉文本。 二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典故往往由复杂的人和事凝练而成,恰当的用典可使典故与文章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和张力,小到对文句的含义、大到对全文的结构都可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用典纳入“引用”修辞格,并将之分为明引与暗用两种:“说出它是何处成语故事的,是明引法”;“并不说明,单将成语故事编人自己文中的,是暗用法”。[3](99)明引、暗用又都分“略取语意”和“语意并取”两种。[3](1()1)明引过于直露,暗用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九云梦》用典亦以暗用居多。
金万重经常借小说人物之口引经据典,不说明出处。尽管他的暗用经常是“语意并取”式的,也就是原文照录,不作什么增删,但已经给译者的辨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进而造成了翻译的障碍。对于暗用的“语意并取”,英译本如想特别指明出典,那么在注释中指明是比较恰当的,如果不指明其实也没有问题。但我们比较三个译本后却发现,奇一一般不指明出典,拉特和凡克则常有在译文中额外指明出典的强烈欲望,显然是以能够辨识典故为傲的,结果反而因为找错了出处而暴露了错误。
例如,郑十三邀杨少游郊游时,杨欣然允诺道:“绿阴芳草,亦胜花时矣。”[4](98)①并没有说这是出自王安石《初夏即事》的诗句。之后郑十三暗示杨少游是郑小姐命人捉弄他:“圣人有言:‘出乎尔者,反乎尔。’”[4](115)也没有直说圣人就是孟子。在翻译这些典故时,奇一一律依照原文,不译出典。但拉特不同,他看出了这两句是在用典,便将王安石和孟子一一补出,两处译文如下:
Shao-yu answered:“New foliage is even prettier thanspring blossoms, said Wang An - shih.”[5](64)
“Mencius says: W hat goes forth from you will return to
you.”[5](74)
凡克也將王安石和孟子添加在了译文中。原文没有指明出处,两译者却在相同的地方添加了出典,凡克应当是参考拉特译文后所为。
拉特本没有必要在译文中说明出典,他这样做的确有助于告知读者此处有引文,也从侧面显示了自己的学问,但却难免弄巧成拙。贾春云为捉弄杨少游辩解时说:“贱妾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也。”[4](116)拉特就这样译道:
She knelt and answered by quoting the Shu ching…[5](74)
但春云这句话典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2074)此处拉特将其认作《尚书》中语,反成画蛇添足。好在凡克这次同奇一一样,选择了按照原文翻译,没有自行添加出典。大概他也看出拉特的译文有问题,但自己又不能正确判断出典,索性学奇一不译,从而避免了出错的可能。
“语意并取”因不改动原文,是“暗用”中最容易辨识的用典。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典故,3名译者还是多少暴露出辨识力和理解力的欠缺。原文照录的用典尚且难以识别,“略取语意”的就更无从辨认了,这就给译者造成了更大的翻译困难。姑举一例。
杨少游下山后,后悔未能亲睹仙女升天,“悔心憧憧,达宵不寐,惟以手书空,作咄咄字而已。”[4](9748)杨少游“以手书空,作咄咄字”,乃化用《世说新语·黜免》中殷浩“咄咄书空”之典:
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7](462)
“咄咄书空”的典故没有译者辨识出来,所以也无法理解原文中“惟以手书空,作咄咄字而已”的含义。奇一的译文尚体现了“悔心憧憧”,而拉特与凡克则只译出了“达宵不寐”:
So he expressed his regrets over and over as he failedto sleep the night through.[8](60)
He could not sleep that night.[5](63)
After a sleepless night, he rose at dawn...[1](370)
所幸此处因对文意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错误不算严重。读者至少不会因为译者回避了“咄咄书空”而对文句的其他部分产生错误理解。
上文所举几处误译,对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影响都不算大。但很多典故对文章是至关重要的,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识用典,或者不能理解典故的含义,将直接导致翻译中的通篇错误。
三
下面几例是选文中较为严重的用典误译。
郑十三邀杨少游去郊游,两人看到城外一个荒冢。郑十三介绍说:“此即张女娘之坟也。女娘以美色鸣一世,人以张丽华称之。二十而夭,瘗于此。”[4](99)“张女娘”即张姓姑娘之意,因其貌美且才,被世人比作陈朝的张丽华。奇一译文如下:
This is the grave of Chang- yo, who died unmarried.Her beauty was the praise and admiration of all the world inwhich she lived ,andso) she was called Chang Yo - wha,the Beautiful Flower. She died at the age of about twentyand wasburied here.[8](61)
这段译文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将“人以张丽华称之”理解成了人们直接叫张女娘为张丽华。奇一将“丽华”二字分开解释为“美丽的花朵”,显然并不知晓史上还有张丽华其人。接下来的故事中“张女娘”不断出现,奇一一律按韩语发音译为“Chang-yo”。韩语“女”“丽”同音,恰与“ChangYo-wha”之前两字同,因此奇一虽将两人误为一人,但“Chang-yo”并不能显示这个错误。 奇一将两人误作一人误导了之后的两名译者,且使后面两个翻译错得更加严重。拉特与凡克的译文分别如下:
It is the grave of a royal concubine named Chang whowas so beautiful that she was called Li-hua, the LovelyFlower. She died when she was only twenty, and still un-married.[5](65)
It is the grave of Chang Li - hua, the royal consort whowas so beautiful they called her Lovely Flower. She diedunmarried when she was only twenty,..[1](371)
从拉特译文中的“royalconcubine”来看,他是知道张丽华其人的,问题在于他也没能正确理解“人以张丽华称之”,致使译文先说张女为皇妃,后说她未嫁而夭,矛盾明显。凡克的错误同拉特完全一致。比奇一更糟糕的是,奇一将“张女娘”一律按韩语发音译为“Chang-yo”,即便他以为张女娘就是张丽华,因“女”“丽”同音,他的译文也没有明显的错,而后两位译者将“张女娘”全部按汉语发音音译,接下来的故事中“张女娘”全部被译为“ChangLi-hua”,于是我们看到满篇的张丽华在和杨少游谈情说爱,着实令人瞠目。
杨少游不以张女娘的女鬼身份为忌,向岳父郑司徒抱怨郑十三擅自驱走张女,郑司徒闻言笑道:“杨郎文采风流与宋玉同,必已作《神女赋》也。”[4](m~U3)这句话的典故主要在于宋玉作《神女赋》。《神女赋序》言宋玉与楚王游于云夢之浦,楚王命宋玉作赋以记之。因《文选》文字问题,与神女相会的究竟是楚王还是宋玉是个古今争讼不已的问题。结合杨少游不惮与神鬼结合的事迹来理解郑司徒的话,则此处将宋玉理解为与神女相会的风流之人更为妥当。即便不是宋玉,其也因《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艳情作品自晚唐起就在文学中以风流才子形象流传。因此郑司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杨少游与仙会、与鬼会,风流之性和文笔之美都与宋玉相仿,现在恐怕《神女赋》都作好了吧!理解这句话后再来看奇一的译文:
Your taste and elegance are equal to that of Song - ok.You have already called up the fairies; how can you fail toknow the law by which it is done?[8](69)
第一句尚可理解,第二句则与原文相差甚远,让人不知所云。看完奇一的注释后我们才会明白此译文从何而来,原来他对“宋玉”的注释如下所示:
Song- ok. Hewas a great poet of the fourth centuryBC. His teacher was Kool - won, who was drowned in theMyok - na River. Song - ok, by supernatural power, calledup the dead spirit of his teacher and talked with him.[8](69)
看来,奇一并不知《神女赋》为何,却知宋玉有《招魂》一诗,而“招魂”似正可与装神弄鬼的春云故事相联系,于是不明《神女赋》的奇一便借用《招魂》给出了这样的译文和注释。之后,拉特与凡克的译文与奇一错误相同,且更明确化了奇一这一臆想的联系,如拉特译文就这样写道:
My boy, youareasbold and bright as Sung Yu. Hecalled up ghosts; don’t you know how to call up the girlspirit again?"[5](73)
凡克译文大致相同,他在译文后还加了一条注释,可看作是对奇一“宋玉”注的补充。不幸的是该注表明他同样没有理解宋玉典故的含义:
Probably an ironic reference to the statesman - poet ofthe early Warring Stated period who wrote“Unpopularity,which turns out to be the opposite of Yang’sfuture.[1](379)
继奇一《招魂》后,凡克又提出宋玉的另一部作品“Unpopularity”,即《对楚王问》,猜测作者也使用了这首诗的典故,以宋玉的不受重用与杨少游的日后发达作一对比。与奇一的翻译一样,凡克的这条注释同样让人不知所云,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想到《对楚王问》。好在凡克在此注后又说明,他参考了翟理斯(HerbertA.Giles)《古文选珍》(GemsofChineseLiterature)中该诗的译文。我们顺藤摸瓜找到《古文选珍》后发现,《对楚王问》是全书所选唯一一部宋玉作品。这让我们不得不强烈怀疑,凡克对宋玉的了解仅限于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学作品选。尽管《九云梦》原文明明白白写着《神女赋》,却无一译者明白这三个字的含义,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奇一X?〈招魂》的错误理解,还使得他在下文翻译“少翁虽能致李夫人之魂,而此术之不传也久矣,,[4](113)时犯了连带的错误:
Even though Song - ok called up the spirit of LadyYoo, the law by which he didhas been lost for many generations.[8](70) 原文中的“少翁”被翻译成了“宋玉”,可见除了宋玉的《神女赋》,奇一对《史记》《汉书》也无甚了解。好在招李夫人之魂这个典故被拉特正确翻译出来,凡克也做出了正确的注解。
下面一例与上文诸例不同。这段译文中译者对于典故的错误理解虽未造成文句意义上的大错,但完全破坏了原文借助此典构成的精致照应。
杨少游初见贾春云时,只见“一女子披霞光,带月影,孑然独立于碧桃花下”。[4](94)春云此行乃是为了装扮成仙女引诱杨少游。自《诗·周南·桃夭》始,桃花便成为爱情与婚姻的象征,春云头顶的桃花预示着艳遇的即将发生。而此桃花又非人间凡品,所谓“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9](351)碧桃象征着仙境。因此春云甫一出场碧桃花”三字已宛然道出了故事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走向。而当“仙女”归去,少游见“桃花带笑,流水如咽,虚亭独留,香尘已阒”,[4](98)终于忍不住“下亭倚桃树而洒涕曰:‘此花应识崔护城南之恨矣’”。[4](98)此处的桃花与两人初见时的桃花遥相呼应,但转用“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典,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哀伤,整个故事中的桃花典故镶嵌自然,毫无滞涩之感。
但这些桃花之典显然不那么易于辨识,故事开始时的关键植物意象“碧桃花”就无一人准确译出。奇一与凡克均译为“apeachtree”。[8](58);[1](366)拉特注意到了“碧”字,但也没能理解“碧桃花”的含义,其译文“agreenpeachtree”[5](61)给人的印象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桃树,完全没有桃花的含义。花的意象被三人忽略。而故事末尾的“桃花带笑”在奇一笔下成为“Theplumblossomsseemedtomockhim”,[8](60)桃花变成了梅花,而且正在不怀好意地嘲笑着杨少游。梅花在中国文学中有着与桃花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说两者的寓意背道而驰亦不为过。尽管拉特、凡克的译文将梅花改回桃花,至于其为何“带笑”,拉特依然采纳了奇一“嘲笑”的译法,“Thepeachblossoms…seemedtomockhim.’’[5](64)凡克的译文最终较为正确地传达了物是人非之感,’‘Theblownpeachblossoms,theflowingstream,andtheemptypavilionwereallthatremained.Thefragranceoftheplacewasgone.”[1](_但遗憾的是,他也没有对“崔护城南之恨”做出翻译或注解,只简单译为“Theseflowersknowdepthsofmysorrow”,[1](370)与其他两种译文大同小异,三人全部回避了崔护之典。结合前译文中出现的会嘲笑人的梅花(或桃花),恐怕三名译者都没能辨识这段故事中密集的桃花典故,而由此典连缀而成的精致呼应结构在译文中也就完全没能体现出来。
上文几例是春云故事中非常严重的误译,它们有的歪曲了文意,有的破坏了文章的结构。这只是三个英译本中一小部分对中文典故的误译,其余诸如由对文字理解、断句错误而导致的误译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举例说明。
四
我们只在相当有限的译文篇幅内选取了一些例子,就可以看出译者的汉文修养与金万重相差悬殊。春云故事中频繁的误译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何译者竟对自己的水平如此自信,不觉率尔翻译有何不妥。
在对三种译文整体把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译者无法正确地辨识并翻译中文典故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当时朝鲜半岛发达的汉文学传统、对东亚汉文化圈的了解不够充分。即便有所了解,即如拉特在前言中所说直至19世纪末,汉语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就像拉丁语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是文学语言和官方用语”,①[2](1)但中国文学传统对一部古代朝鲜小说的影响到底可以有多深,他们恐怕并没有能力体会。具体到《九云梦》,就如文中究竟使用了多少个中国文学典故,在多少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处模仿了中国文学作品,其数量之大译者可能完全无法想象。而假如没有深厚的汉文修养,以为仅通韩语便可翻译《九云梦》这般巨作,是完全行不通的。
译者无法正确翻译中文典故的原因之二,也是更深层的原因,我们认为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三名译者并没有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符号译介给英语读者的意图,他们不同程度地表露出面对东方文明时居高临下的态度,显示了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和东方主义色彩。
意大利裔美籍学者韦努蒂(LawrenceVenu-ti)曾系统探讨过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在韦努蒂看来,英语国家长期占主流地位的归化翻译法背后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是以英语为主流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不平等。韦努蒂的观点对《九云梦》的三种英译是完全适用的。三种译文都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尽管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极为明显
归化策略在奇一译文中,尤其体现在对佛教词汇的译法上。奇一是传教士,他将佛教词汇刻意归化为基督教的相应表达。如春云故事中,“玉帝赐宴”“仙官奉帝敕”等表达中的“玉帝”总是被译为“God”;[8](58’59)“拍洪崖之肩膀,窥玉女之窗”中的“洪崖”“玉女”被模糊译为“angel”;[8](55)“禅庵佛寺”被译为既然玉帝及仙官在奇一译文中都成了上帝和天使,那么性真和众仙女的身份自然也需转变。如在第一卷中,性真小和尚被译为“priest”,[8](5)其所持锡杖贝!J是“pilgrim’sstaff”;[8](5)第四卷中郑琼贝在佛前的愿文被加上了“Amen”[8](120)的结尾。类似翻译在奇一译文中极多,可见他并没有将《九云梦》中的佛教色彩,亦即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异域文化符号译介给英语读者的意图。正相反,他在译文中竭力将异域文化符号转变为英语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本民族文化符号。
奇一这样的翻译在拉特和凡克本中并不多。春云故事中涉及“玉帝”之处,二人一律译为“JadeEmperor”;其他回目中出现的诸佛菩萨,拉特也按照梵语发音一一译出,没有归化译成上帝的天使。但二人的问题在于别处,最显著的一点是在对整本小说的分章上。《九云梦》各版本分卷方式不同,如有两卷本、六卷本之分,但大都分为十六个回目,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分章节方式。但拉特在前言中却断言《九云梦》的分章方式完全没有道理,割裂情节发展,所以他把全书重新拆分,组成了七個他认为相对完整的故事,并给每个部分另起了标题。凡克虽然尚未将全书译完,但现已发表的春云故事也没有顾及原先的回目,而是采用了与拉特几乎完全相同的章节起始,同时他也给译文选段另起了“一个鬼故事”的标题。在拉特与凡克的译文中,章回小说这一源自中国的古典小说结构完全被牺牲掉了。 上面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三名译者都使用了归化策略。然而在《九云梦》的英译问题上,归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问题。这种归化翻译背后的心态已经导致了译者对所译介文学和文化的不求甚解、不以为然。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三名译者中,采用归化策略最明显的奇一对中文典故的最常见译法是直接回避,而对于无法回避的中文典故误译也最多。因为典故往往凝结着一个文学传统的精华,而这恐怕正是奇一认为最应该抹去的东西,也是无需花费大量心思去译介的地方。拉特与凡克对归化策略的使用虽不如奇一那么频繁,但也足以导致误译频出。
既不能深刻意识到中国文学传统对《九云梦》的影响,又怀有西方文明的优越心态,或以为没有译介这些文化符号的必要,或以为可以随意改动,所以《九云梦》中“春云故事”英译错误频出也就无法避免了。英语读者在读了这样的译文后,不仅会丧失了解韩国小说、中国文化的机会,会在头脑中形成诸如古代韩国人信奉基督教、韩国小说采用同英国小说一样的分章方式等歪曲印象,更会被迫阅读到大量语句上的翻译理解错误,这对《九云梦》这样地位的作品来说不免令人深感遗憾。
《九云梦》的第一个英译本问世已有近一个世纪,后来的译本并无显著的进步,可以看作是西方对东亚的认识并无根本性改变的一个象征。我们期待着将来能有更愿意了解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且不怀西方中心主义偏见的译者译出质量更高的译本来,促进韩国文学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Fenkl, Heinz Insu, trans. A Ghost Story: An Ex-cerpt from Kuunmong. Journal of Korean Literature&Culture. 2014,7(1).
[2]Rutt, Richard. James Scarth Gale and His Historyof the Korean People. Seoul: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nBranch and Taewon Publishing Company,1972.
[3]陳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4][朝]金万重:《九云梦》,《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癸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Rutt,Richard,trans. A Nine Cloud Dream. ByKim Man - jung. Hong Kong: Heinemann Asia, 1980.
[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徐震愕:《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8]Gale, James Scarth, trans. Kuunmong: The CloudDream of the Nine. By Kim Manjung.1922. Introd. Susan-na Fessler. Fukuoka: Kurodahan Press, 2003.
[9]许浑:《故洛城》,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