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收购战尘埃落定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理和规范电力职工持股,被国有电力公司视为“最后的快速扩张机会”。从金元、鲁能到英力特,五大电力集团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财经》记者 李其谚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用电指标一度紧缺,一些多种经营企业依靠倒卖指标起家,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继而通过职工持股继续融资
  
  2008年12月28日,贵州省最大的发电集团金元集团,正式挂上了“中电投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匾,标志着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正式完成了对金元集团的收购。
  这已是2008年年末传出的第三起与电力职工持股企业有关的并购消息。此前,华能集团收购了山东鲁能集团在山东境内的发电资产;国电集团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95,下称国电电力),增资控股了宁夏英力特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力特)。
  三起收购交易的共同之处在于,收购者来自五大电力集团,收购对象均为电力职工持股企业。
  “这些并购都与国家开始清退电力职工股有直接关系。”国家电监会电力体制改革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电力职工持股企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2002年中国电力改革前后迅速膨胀,很多发展成为各省、自治区的发电龙头企业。
  其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厂网分开”要求,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旗下电网资产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发电资产则划拨给五大发电集团。
  但与此同时,电网公司下属的省级分公司仍通过集资,迅速扩大旗下职工持股企业的规模,并大举挺进发电领域,依托电网系统的垄断继续扩张,攫取丰厚利润。其中的代表,包括山东鲁能集团、江苏苏源集团、贵州金元集团及四川启明星集团等。
  2007年鲁能集团秘密私有化被《财经》杂志曝光后(参见《财经》2007年第1期“谁的鲁能”),电力职工持股开始遭到广泛质疑。
  2008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要求规范电力职工持股。这成为各级电网公司大规模清退电力职工持股的开始。
  捆绑在电力职工持股企业和电网公司之间的利益纽带中断之后,很多电力职工持股企业难以享受到以前的优厚待遇,持股员工也对前景发生担忧,愿意选择退股。“他们觉得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上述电改办负责人说。
  电力职工持股退出,正好给急欲拓展的五大电力集团提供了新的机会。随着中电投、华能集团、国电集团的行动,围绕着各地电力职工持股企业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正在展开。
  
  清退电力职工持股收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电力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为缓解电力紧张和投资不足,国家出台了“集资办电”政策,号召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发电企业,鼓励大、中、小电站一起建设。由此,电力系统职工开始通过电力多种经营企业投资发电机组。
  80年代末期,用电指标一度紧缺,一些多种经营企业依靠倒卖指标起家,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继而通过职工持股继续融资。但总体而言,这些企业当时仍规模很小,且极为分散。
  2002年2月,国务院下发“五号文件”,确立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当年年底,国家电力公司进行了第一步“厂网分开”的改革,不过,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即陷于停滞。
  
  
  
  
  面对因职工持股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网,原本应继续推进的“主辅分离、主多分离”改革迟迟无法启动。
  与此同时,各省级电网公司仍在通过旗下从事多种经营的职工持股公司,大举挺进发电领域。这些职工持股企业,一方面趁电力改革之机,从母公司低价甚至无偿获得一部分发电资产;另一方面,依托电网系统的垄断继续扩张,攫取丰厚利润。
  在这一过程中,如山东鲁能、贵州金元、江苏苏源、四川启明星、宁夏英力特等省网公司的职工持股企业,纷纷依靠超额利润和关联交易,迅速崛起为横跨多个产业的“巨无霸”。
  “这些公司与电网公司的利益输送纽带如果不切除,就会继续像筛子一样,把电力系统的大量利润给筛走了。”一位电力主管部门的官员如此评价电力职工持股企业的危害。
  “鲁能私有化”事件之后,电力职工持股引发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高层和各主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12月,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鲁能私有化交易被撤回。
  对电力系统的职工持股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主管部门即将启动整顿行动。2008年3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电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电网企业的电力调度人员、财务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如直接或间接持有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股权的,需在《意见》印发之日起一年内全部予以清退或转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位专家透露,《意见》出台后,最初执行并不顺利,“大多数职工持股企业都在观望,要么就是绕弯子在执行。”
  正当此时,贵州金元集团董事长向德洪于9月1日正式被“双规”;原因之一,即与 “金元作为电力职工持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关。之后,9月3日,金元职工退股清理工作全面展开。
  10月8日,国资委又公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再度强调国企进行职工持股的清理。在此之后,各地电力职工持股企业的退股工作提速。
  “《意见》的出台仅是冲锋号,随后大部队就跟上了。”一位主管部门官员对《财经》记者评价说,目前各地涌现的职工持股企业并购潮,说明国家清退职工股已经到了收官阶段。
  
  金元收购战
  由此,围绕规模庞大的电力职工持股的发电资产,五大发电集团和其他一些有实力的发电集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对贵州金元集团的竞购,就颇为戏剧化。
  金元集团的崛起,堪称全国电力系统职工持股企业的一个缩影。与山东鲁能集团等其他职工持股发电企业类似,金元集团先凭借与电网的特殊关系,拿到了贵州省大部分新上的发电项目,上网发电量也十分饱满。短短四五年间,其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五大发电集团在贵州省的份额,成为贵州省内最大的发电集团。
  现在,金元集团总资产36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109亿元,税收42.5亿元;旗下包括西电、中水、西能、能发、星云环保、发电运营等六个控股子公司,全资、控股或者参股建设了纳雍、习水、黔北、野马寨、黔西、盘南、鸭溪等七家大中型火力发电厂。金元的权益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85亿千瓦时,占贵州电网2007年全年售电量的55.6%。
  对于正在激烈竞争的各大发电集团,金元的吸引力可想而知。“重组贵州金元,对中电投来说意义重大。”中电投集团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截至2008年底,中电投资产总额为2783亿元,可控及管理的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在五大电力集团中,中电投所拥有的发电权益装机最少。完成对金元的收购后,中电投将新增发电权益装机容量769万千瓦;受托管理的装机容量增加600万千瓦。此外,中电投还借此增加了在贵州省内的水电、煤炭等资源。
  可是,一度最有可能收购金元集团的却并非中电投。在金元集团原董事长向德洪被“双规”之前,陷入资金链紧张的金元集团就曾与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华润等电力集团洽谈过合作事宜。
  2008年9月,包括向德洪在内,多名金元高管及其主管单位贵州电网公司官员近20人,先后被“双规”。在这一震荡后,金元集团加快了谈判速度。当时,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36,下称华润电力)已经与金元集团进行了很长时间谈判,被认为最有可能收购金元。
  9月27日,金元集团召开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议,会上通过了金元与华润集团签署的股权处置框架协议,确认华润电力将通过注资,最终取得金元集团60%控股权。
  根据框架协议,华润电力将先出资30亿元,以1元/股的账面价购买金元集团60%的股权。之后,待国家审计及有关部门完成对金元集团的资产核算,华润电力将“按照评估价,以60%的持股比例增补相应资金,最终完成重组工作”。
  审计部门初步估算,金元集团股权价值约在2元/股左右;若以这一价格计算,华润电力还需再出资30亿元,才能最终将金元60%控股权拿到手。
  然而,框架协议已经签订,华润电力的收购行动仍举步维艰。《财经》记者获悉,在谈判中,贵州省提出“以金元换铁路”,即要求金元集团的投资控股方承诺对贵州省重点基建工程项目“贵阳-广州”高速铁路投入50亿元。由于华润电力为上市公司,对外巨额投资需经过一系列程序,金元集团已经急不可待。
  2008年11月初,金元集团开始启动与中电投的谈判,并很快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2月11日,中电投与金元集团正式签订了增资扩股协议,由中电投公司向金元增资扩股,金元总资本增加50亿元,中电投持有金元60%的股权。
  
  “最后的快速扩张机会”
  在2002年酝酿电改方案时,国家对于五大发电集团的安排曾有“均衡性”考虑。
  电力改革之后,恰逢中国“电荒”蔓延,五大电力集团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至2007年底,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为7.13亿千瓦,五大发电集团的全部装机容量为3亿千瓦左右。其中,华能集团装机容量达到7100余万千瓦,大唐集团装机容量6400余万千瓦。五大电力集团的势力对比基本未变。
  而在此番鲁能集团、金元集团等电力职工持股企业发电资产出售之后,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认为,发电五大集团的平衡有可能被打破。
  “2008年发改委收缩了对新建项目的审批,我们的扩张策略都转向并购。”一位在五大电力集团任职的消息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时国家清理职工持股企业,对我们来说是绝好的机会,甚至是最后的快速扩张的机会。”
  为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华能集团、中电投与国电集团几乎同时在推进对电力职工持股企业的并购。2008年11月下旬,华能集团斥资60亿元收购鲁能集团在山东省内近500万千瓦电力资产,包括了山东临沂发电公司、临沂鲁能热电厂、黄台火电厂、烟台热电厂、莱芜电厂、济宁运河电厂、烟台黄海热电、烟台渤海热电等地方电厂。此外,也包括一些风电资产,如东营鲁能风电项目、长岛风电项目、荣城风电项目等。
  2008年12月11日,国电集团与英力特签署了《战略重组协议》,国电电力以现金对英力特进行增资,持有英力特增资后51%股份。英力特拥有火电权益容量为82.8万千瓦,此外,还在进行两个中型自备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
  华能集团收购了鲁能在山东的发电资产后,加上投产了西瑞金电厂等项目,其可控装机容量突破了8000万千瓦。截至2008年末,大唐集团公司的可控装机容量也突破了8000万千瓦,国电集团公司的可控装机容量为6500余万千瓦,华电集团的可控装机容量近7000万千瓦。
  中电投在完成对金元集团收购后,其可控装机容量将从4600余万千瓦增加至5400余万千瓦,加上增加受托管理的电源项目装机容量600万千瓦,规模已经接近国电集团和华电集团,但仍明显落后于华能集团和大唐集团。
  “由此可以看出,收购金元对我们有多重要。”中电投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对金元集团的收购尘埃落定,电力集团重组大戏并未落幕。在金元之后,仍有江苏苏源、四川启明星等颇具规模的省级电力职工持股企业未完成清退。业界近来也传出了大唐集团酝酿收购内蒙古能源的消息。华能集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地市级职工持股企业正向五大集团伸出橄榄枝。“不过,我们还是要看看,资产状况不好的,我们是不会考虑的。”■
  
  
其他文献
水务公司重启改制上市之路,争议声中,重庆模式或提供新样板    《财经》记者 董珺    4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城市水业论坛上,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58.SH,下称重庆水务)总裁刘孟兰刻意保持低调,但依然是论坛焦点人物。    就在四天前,重庆水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2004年以来在国内首个IPO水务企业。    这一最为传统的公用事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3月10日,在北京威斯
许多国外学者谴责中国的高储蓄率,而不去反省储备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是极其偏颇的     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人大多知道,对于市场中的大投机商来说,货币投机是非常有利可图的,而且,外汇交易是场外交易,不受监管。    即使在今天,我也不会鼓励任何人去购买累积外汇期权产品(Accumulator),这种交易完全是在汇率的波动性上下赌注。这些产品被戏称为“我以后杀死你”(I will k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