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运用于课堂教学起始阶段,起着引导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从而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作用。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做到新颖独特、丰富有趣,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和实施。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导人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进入课堂就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述了两个地点的生活。等学生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积极引导,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是由复习和春天有关的几首古诗导入的。又如一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曾经到过鲁迅的《故乡》,结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先生的《社戏》,领略到平桥村的纯朴风情;还到过先生小时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欣赏了百草园的妩媚,并聆听了寿镜吾老先生的读书声。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去结识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导人,不但把以前所学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串连了起来,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内容,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可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语言描绘或多媒体工具创设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利用“情境导入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意和文章的主旨,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例如课文《荷花淀》的导入,可以结合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用细腻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们进入一幅唯美的画面——宁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女人、洁白的竹席、氤氲的薄雾、柔和的夜风,一幅清新宁静、淡雅温馨的月夜水乡编席图。此刻,学生们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尽情徜徉于唯美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体验当中。
四、形象直观导入法
形象直观法即是以实物、课文插图、投影、录音、录像等为媒介的导入。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视觉形象来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例如,我在讲授《风筝》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后说:“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个大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五、比较导入法
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可由《孔乙己》导入,因为二者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人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总之,导人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学生发展实际;要与所讲的内容紧密联系,相互衔接;要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为目的,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导人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进入课堂就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述了两个地点的生活。等学生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积极引导,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是由复习和春天有关的几首古诗导入的。又如一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曾经到过鲁迅的《故乡》,结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先生的《社戏》,领略到平桥村的纯朴风情;还到过先生小时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欣赏了百草园的妩媚,并聆听了寿镜吾老先生的读书声。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去结识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导人,不但把以前所学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串连了起来,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内容,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可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语言描绘或多媒体工具创设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利用“情境导入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意和文章的主旨,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例如课文《荷花淀》的导入,可以结合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用细腻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们进入一幅唯美的画面——宁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女人、洁白的竹席、氤氲的薄雾、柔和的夜风,一幅清新宁静、淡雅温馨的月夜水乡编席图。此刻,学生们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尽情徜徉于唯美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体验当中。
四、形象直观导入法
形象直观法即是以实物、课文插图、投影、录音、录像等为媒介的导入。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视觉形象来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例如,我在讲授《风筝》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后说:“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个大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五、比较导入法
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可由《孔乙己》导入,因为二者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人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总之,导人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学生发展实际;要与所讲的内容紧密联系,相互衔接;要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为目的,从而提高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