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妮娜:延安的一天从音乐开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冼妮娜在杭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朱红羽/摄)

  烟花三月,杭州市西湖区马塍路上绿树成荫。午间小憩后,82岁高龄的冼妮娜独自下楼,在吴侬软语间与相熟的邻里擦肩而过。她手里拎着一个鼓囊囊的布袋,又挎着单肩包,没有拄拐棍,也不乘电梯,看见《环球人物》记者就开心地打招呼,声音高高的,眼神亮亮的,讲话依然带有一丝西北口音。
  冼妮娜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独女,上世纪70年代末从大西北回到杭州陪伴外婆和母亲。几十年过去,她依然心系延安,和黄土高原上的那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娃”


  “我刚出生时声音就很亮。”冼妮娜对记者说,“我父亲当时还赞叹说‘好一个女高音!’”对延安的那段岁月,冼妮娜怀着满腔倾诉的热情。“我小时候,在延安吃得最多的是小米饭,里头放点南瓜红枣,算是很高级的。”她给记者看自己珍藏的一张童年照片——4岁的小妮娜嘟着红红的小圆脸,手捧妈妈种的番茄,啃得开心。
  冼妮娜回忆,战时的延安物资紧缺,每家一个月不足一斤白面。小妮娜却并不在意这些,每天开饭的号子一响,她就抱起饭缸子往食堂跑。“打游击喽!”这是她和小伙伴的“暗号”。“延安《解放日报》曾刊登过丁玲为‘三八’妇女节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幸福的。甚至有很多人都在嫉羡的说——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吃得那么红胖?’”
  那时候,谁家有吃的,就贡献出来先紧着孩子吃。当时,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副院长赵毅敏的孩子赵战生也刚刚出生,没有奶水喝,冼妮娜的妈妈钱韵玲就把两个孩子一块儿喂。于是,不满1岁的小妮娜和小战生因为都吃着钱韵玲的乳汁,成了“奶姐奶弟”。二人长大后也一直保持联系,情同手足。
  “爸爸是鲁艺的音乐系主任,每天忙着创作,有时一连几天不眠不休,一家的生活全靠妈妈照料。”说起妈妈,冼妮娜很是自豪。出生于湖北咸宁的钱韵玲,是时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钱亦石的女儿,身为大家闺秀的她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看不到一丁点儿“小姐做派”,在延安曾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42年前后,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延安军民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实行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运输业等全面发展的方针。“大人們要种地、种菜、纺纱线、打毛衣,我妈妈很能干,打的毛衣款式新花样多。”冼妮娜说。
  看着大人们热火朝天地劳动,小妮娜坐不住了,嚷嚷着“我也要干活”。她学着母亲的样子打毛线,两根小树杈,一双小手穿来引去,一颗扣子倒也有模有样地被她打出来了。“妮娜的扣子打得真好看,也给我打两个?”看见的邻居都逗她。初尝劳动的光荣感,小妮娜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冼妮娜也是亲自动手缝棉袄、补裤子、打毛衣、装被子。
  从1939年出生到1945年抗战胜利撤离延安,6年的童年时光,用冼妮娜的话说“在延安过的还是蛮愉快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娃,冼妮娜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假如你有幸童年时在延安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走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
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女儿冼妮娜在延安。

冼妮娜(右)和赵战生。

冼妮娜和小伙伴一起捡煤核。

“《黄河大合唱》是我的胎教音乐”


  当记者问起,现在再回延安还能不能找到当年住过的窑洞时,冼妮娜脱口而出:“门口有石碾子的就是我家。”原来,每次冼星海的学生来找他请教问题,等待的间隙,他们就坐在石碾子上唱歌,这一幕给小妮娜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8年10月,在武汉任教的冼星海接到鲁艺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钱韵玲说:“我们去延安吧,那里有光明的世界。”两人在奔赴延安的途中结婚。组织上安排他俩住在鲁艺旁边的一孔窑洞里。时年33岁的冼星海先是担任鲁艺音乐系教员,不久担任系主任,除了负责音乐理论、作曲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钱韵玲则进入了该院的高级研修班学习,之后在延安保育院小学任音乐教员。
  在冼妮娜的记忆中,延安的一天是伴着音乐开始的。清晨的钟声一响,鲁艺的学员纷纷起床,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歌声。“这边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边是‘风在吼马在叫’或是“二月里来呀”,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端着脸盆到延河边洗漱,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冼妮娜时常和小伙伴去看鲁艺学员演戏唱歌。“我们看《白毛女》《血泪仇》看完了以后就扮着玩,你演白毛女,我演别的角色,有一句没一句的在那儿唱,也挺开心的。”回忆起童年,冼妮娜脸上挂着孩子般的笑容。
  在延安,冼星海进入创作的巅峰期,《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1939年1月,诗人光未然来到延安和平医院养伤。曾与他在上海、武汉合作过的冼星海听说后,立刻跑了十几里山路来找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彼此都有说不完的话。“我父亲给光未然提出再来一次厉害的合作。”光未然便把两次渡过黄河时感受到的震撼、雄奇、磅礴、悲壮,用5天时间口述了8段、400多行的长诗,并让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记录了。冼星海被诗人激情澎湃的朗诵深深打动。“我父亲简直忍耐不住,一把抓住他的手,说‘我有把握将它谱好,保证在你们三队离延之前交稿!’”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6天6夜的时间里,冼星海凭着“抗战必胜的信心”、一杯杯黄豆粉磨成的“土咖啡”,还有光未然送来的白糖,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光蘸水笔用坏的笔尖就堆成了一个“小山头”,终于完成了8个乐章的谱曲工作。经过一轮轮紧张的排練和试演,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中央党校大礼堂正式公演,大获成功。“当时毛主席听完后,高兴地站起来把手举过头顶鼓掌。人们都说,从延安的窑洞里飞出了金凤凰。我父亲含着热泪向大家鞠躬,他的创作得到了主席和人民的首肯,非常高兴。演出结束以后,大家唱着‘风在吼马在叫’离开了会场。”冼妮娜激动地向记者讲起这段往事。
20世纪30年代末期,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里创作。
冼星海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手稿(复印件)和冼星海用过的指挥棒。

  一曲《黄河大合唱》,从鲁艺唱遍了延安,从解放区唱到了国统区,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抗战的歌声。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又将《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带到了茫茫宇宙。
  《黄河大合唱》是冼妮娜的“胎教音乐”,她受艺术的熏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喜欢艺术,上高中的时候,就想要学习工艺美术。”长大后的冼妮娜最喜欢国画和木刻,喜爱版画家古元先生“新颖又细腻”的木刻作品,只是这颗艺术的种子最终没有发芽,而是被另一个使命取代了。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离开延安的冼妮娜一直没忘了那片土地,或许正是那一代人专属的眷恋与牵挂,促使她十几年后又回到了陕西。1964年,冼妮娜从天津大学无机化工系毕业,分配志愿第一个填的是服从组织安排,第二个填的就是大西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学了干吗,学了不就是为祖国服务吗?”从小理科就不错的冼妮娜虽然没有追随父亲的艺术道路,却用另一种方式将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上。她如愿来到陕西国防工厂,参与飞机制造工作,一干就是13年。
  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举国上下百废待兴,生活条件依然艰苦,但衣食住行上的困难对于“延安娃”来说不值一提。没有吃的,就把西瓜皮晒干做成干菜;大冬天炕上铺盖太薄,就用鸡毛充当鸭绒一样暖和;纳鞋底没有料子就用玉米皮;脚上生了冻疮,一走路就往外渗血,没有药膏,就用红薯黏儿敷在伤口上,强忍着痛走路……“努力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理解的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冼妮娜对记者说。即便自己生活尚且艰难,她一见别人有困难,便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倾囊相助。冼妮娜的一个徒弟,因为家里没钱,婆婆去世也不能去奔丧。冼妮娜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拿出刚发的一个月工资:“不要紧,拿去用。”徒弟的丈夫忍不住感叹:“你师傅真好。”徒弟骄傲地回答:“我师傅就是好!”
  除了艰苦奋斗、无私助人,延安岁月还养成了冼妮娜勤俭节约的习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者采访当天,冼妮娜身上穿的黑色马甲是很早之前花5块钱在街边买的,一穿就是30多年;一支小学同学送的钢笔,一直用到现在还小心翼翼地收着。
  她更加小心翼翼收着的,是父亲的照片、曲谱、书籍、指挥棒等。1940年5月,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冼星海远赴苏联执行任务——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5年,在庆祝抗战胜利的一场联欢晚会上,毛主席把6岁的小妮娜抱到腿上:“爸爸要回来了,要见到爸爸了,高兴吗?”还不太懂事的小妮娜呵呵笑着。谁知等来的竟是噩耗。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病逝,年仅40岁。后来,毛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并对他一生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冼妮娜已是82岁高龄,当记者问她还有什么愿望时,老人说:“我父亲为祖国奋斗,立志要‘拯救危难中的祖国’,现在国家已经富强起来,但是我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要建立强盛的中国,要让孩子们知道爱国,了解历史,刻苦学习。再一个就是,战争年代我父亲的作品丢失的比较多,我想尽办法要把它们搜集起来。”
  采访结束时,杭州傍晚的暖阳还没有落下,十字路口熙熙攘攘,刚下班的年轻人步履匆匆,放学的孩子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这满街的行人大概难以想象,曾经的历史如何抖落了尘埃,流动至今,而和他们擦肩走过的老人,即使步履蹒跚,依然不停搜寻着关于父亲、关于那段红色岁月中的一点一滴。
  “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东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同志,大家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冼妮娜说,“红色延安是中国进步青年心之向往的革命圣地,虽然艰苦,但生长在这里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而这份幸运只有在那片土地上真正生活过的人才能懂得、回味。”
  人物介绍:冼妮娜,1939年出生于陕西延安,音乐家冼星海之女,曾在大西北国防工厂、浙江图书馆工作。
其他文献
《风雨文谈》,这是一九六四年编就而未能出版的一本论文集的书名。那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同志帮助下,编成一个集子,主要内容选自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这六年间谈文艺创作的文章。当时自以为,经历了这几年的政治运动和文艺斗争,这些文字,总算经过风风雨雨的考验了。哪晓得,刚打出清样和纸型,就是一场文艺界整风运动的急风骤雨,紧接着是历时十年的全民族的腥风血雨。面临着亡党亡国亡头的危机,何暇谈文!忧患之际,偶尔想
嘉宾艾杰西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只因爱上了中国相声。他说,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人都喜欢笑的感觉。在演讲中,他流利的中文和幽默的段子不断收获笑声和掌声,充分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魅力。  我的名字是艾杰西,这是我第一个中文老师起的。2012年,我从美国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相声,因为我小时候一直希望给人带来快乐。我想了解中国人的幽默,也想把中国幽默
张近东,1990年创办苏宁,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2018年10月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2015年,张君大学毕业,没有像他的同龄人那样留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到了故乡——十八洞村。  这个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小村子,2013年的人均純收入是1668元。短短两年后,这里铺上了沥青路,修缮了村里的房屋,并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出特色旅游项目
设想你是一个16岁的女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美国爱荷达州巴克峰山脚下的一个家庭,一对父母,7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在家里出生,没有出生证明,受伤、生病从不就医,因为“药物是有毒的,而这种毒,无论过了多久还会继续残留在身体里”。这些都还不算,令这个家最与众不同的是:孩子们不去上学。  塔拉·韦斯特弗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个极端摩门教徒,经营着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塔拉的童年是
在提前调配的水溶液上,轻轻滴落的颜料随水波晕开,一番精描细画后,将白纸盖在水面上吸取颜料,再慢慢将纸抽离——一幅美幻绝伦的多彩画作奇迹般地诞生了!  这就是被称作“水面作花,纸拓成画”的大理石纹水拓画(下文简称“水拓画”)。  在古都西安,为记者演示这一技艺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目前土耳其水拓画唯一的外籍传承人李昕桐。正是她,把经古丝绸之路流传至土耳其的水拓画又带回中国。沿着丝路追寻 
莱昂纳德·科恩(1934年—2016年)。  打开新改版的微信,伴随着一朵格桑花的出现,一个男人沧桑的歌声响起:“今晨我遇见你 /而你匆匆离去……”这是加拿大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在唱《在我的内心深处》(In My Secret Life),他在歌中不断重复着“在我的内心深处……”,就像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听完之后,完全能理解“微信之父”张小龙的选择——与之前微信开机页面“孤独星球前的小人”一样,正是这
又到了飘雪的季节,大多数花草选择了枯萎、冬眠,雪花莲却破土而出。它们探出娇羞的绿叶,挂起洁白的小花,恬静而从容地面对着冰雪,给寒冬带来色彩,给人们带来慰藉。  雪花莲是在冬天里盛开的花。几天前,2020年的第一场雪在爱丁堡翩然而至,我开始在家附近的河边林下寻找雪花莲。送给雪花颜色的花  雪花莲,别名雪滴花、铃花水仙、待雪草等,它是冬末春初盛开的第一种花,象征着希望,在欧洲深受喜爱。大概因此,關于它
读《埃仑诗集》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英中合璧的书名:英文是:“ISLANDPoetry andHistoryof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1910-1940”;中文是四个漂亮的行书字:《埃仑诗集》。  封面封底:淡灰色的天穹和谈蓝海水相映衬,背景是天使岛(就是英文书名中的Angel Island)的依稀轮廓和一艘缓缓驶
葛亮  1978年生于南京,现居香港,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北鸢》,小说集《七声》《戏年》《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等。近日出版新作小说《瓦猫》。  数年前,葛亮读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其中一章是《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这一章序言的末尾,曹雪芹写道:“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汇集
选自《谢觉哉日记》      谢觉哉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一起,当年被人们誉为“延安五老”。这五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已离开了人世。每当我们提到他们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产生一种怀念和敬仰之情。  他们的著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而且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价值。《谢觉哉日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书。  《日记》记年久远,珍贵翔实。《日记》记录了谢老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九年(中间有的日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