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目标。
1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西方国家,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论走向融合的发端。即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主流理论导向。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吸收。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理论的分析,我认为必须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
2 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可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必须作相应的转化,即由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管理职能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管理职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其目标应从无所不包的全面管理向有选择的管理转化,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从行政方法为主转向法律、行政并行,从短期管理为主转向中、长期管理,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2.1 教育立法。我国当前应强调教育立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的精神,抓紧完善教育法制,并使其正常运转。这是使教育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一环。
2.2 保障经费。要举办公共教育事业必须有经费保障,义务教育不能指望急功近利的市场机制去养育自己,政府必须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让中小学校走入市场,兼营企业活动以求自救,是与近代文明赖以建立的分工相违背的,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努力保证教育经费到位,并逐渐有所增加。
2.3 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由当地政府聘请上级和本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教育督导(或称特聘督学),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视察活动与教育督导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督导的力量,提高督导机构的权威。督学方面应加强评估,建立包括教育质量评估在内的教育评估体系,形成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做到规范化。
3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奉献与收益不对等,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过度强调了奉献精神,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但其劳动被无偿占有或者不被他人认可或者这种劳动不能保证自己养家糊口,不能赢得社会尊重,不能换来社会声誉和地位;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保障教师权益,但实际上教师权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多如牛毛,突出强调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基本未能兼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行使权力,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
3.2 工作负荷超重,工资待遇低或者不落实。据笔者所知,各地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尤其是中学教师。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和来自于家长、学生、领导、同事等方面的压力,给教师身心造成了极大损害,相当比例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有关部门规定教师工资待遇不应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往往未予落实,甚至有拖欠教师工资甚至无端克扣教师福利的现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3.3 竞争机制不公,人才流动受限。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多数教师在晋级晋职和提拔任用方面多受限制,在职称评定、职务任用、荣誉授予、岗位安排、津贴发放等方面,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留有太大的弹性空间,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机制,从而导致竞争机制不公;在人才流动方面,当前各地常常采用拒发公函、扣压文凭、扣压档案、扣发工资奖金等行政手段,阻挠正常的人才流动。其结果要么使部分教师非正常离职给他们在新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要么使部分教师屈于压力心怀不满地滞留原地,消极懈怠地应对工作,当然也就不会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的激情。
然而,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目标。
1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西方国家,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论走向融合的发端。即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主流理论导向。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吸收。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理论的分析,我认为必须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
2 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可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必须作相应的转化,即由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管理职能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管理职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其目标应从无所不包的全面管理向有选择的管理转化,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从行政方法为主转向法律、行政并行,从短期管理为主转向中、长期管理,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2.1 教育立法。我国当前应强调教育立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的精神,抓紧完善教育法制,并使其正常运转。这是使教育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一环。
2.2 保障经费。要举办公共教育事业必须有经费保障,义务教育不能指望急功近利的市场机制去养育自己,政府必须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让中小学校走入市场,兼营企业活动以求自救,是与近代文明赖以建立的分工相违背的,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努力保证教育经费到位,并逐渐有所增加。
2.3 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由当地政府聘请上级和本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教育督导(或称特聘督学),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视察活动与教育督导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督导的力量,提高督导机构的权威。督学方面应加强评估,建立包括教育质量评估在内的教育评估体系,形成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做到规范化。
3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奉献与收益不对等,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过度强调了奉献精神,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但其劳动被无偿占有或者不被他人认可或者这种劳动不能保证自己养家糊口,不能赢得社会尊重,不能换来社会声誉和地位;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保障教师权益,但实际上教师权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多如牛毛,突出强调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基本未能兼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行使权力,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
3.2 工作负荷超重,工资待遇低或者不落实。据笔者所知,各地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尤其是中学教师。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和来自于家长、学生、领导、同事等方面的压力,给教师身心造成了极大损害,相当比例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有关部门规定教师工资待遇不应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往往未予落实,甚至有拖欠教师工资甚至无端克扣教师福利的现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3.3 竞争机制不公,人才流动受限。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多数教师在晋级晋职和提拔任用方面多受限制,在职称评定、职务任用、荣誉授予、岗位安排、津贴发放等方面,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留有太大的弹性空间,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机制,从而导致竞争机制不公;在人才流动方面,当前各地常常采用拒发公函、扣压文凭、扣压档案、扣发工资奖金等行政手段,阻挠正常的人才流动。其结果要么使部分教师非正常离职给他们在新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要么使部分教师屈于压力心怀不满地滞留原地,消极懈怠地应对工作,当然也就不会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