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实施,传统的历史教学课程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的调整。其中,在对传统历史课程观念改变的基础上,学生应该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功能,主动学习,自主思考问题,配合教师教学互动,从而使教师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教师;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到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更新观念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主讲而学生单纯的听课的观念;转变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在课程结构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变,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倡导面向未来"。教材方面也更加的生动和现实。但是,在面对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当前新课改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历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1、传递--接受教学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也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提供因为受教师本身所提供的知识量的限制,所以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部吸收,而且不能使他们主动性得到发挥。同样的在历史教学中,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被大量使用,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但是教师的历史知识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达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就受到了限制。
2、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得不到发挥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多么尽心,教育教学活动根本不能达到实质效果。"[]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方式,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和知识的获得。
3、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追求升学率等各种问题,使得新课程改革无法顺利实施。造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同时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如何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改变更适合新课改要求。
因此,在当前的状态下,学生如何发挥其主体性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挥主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和主体,教育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2]如何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学习,不仅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改变,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
1、对历史课程观念的改变
"历史对个人所处的现今社会情境的更为明确的同情了解所能给予的帮助,是一宗永久的和建设性的道德财富。"[3]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对过去事情深刻的探析,从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很大的借鉴功能。学生要改变对历史无用论的认识,要重新认识历史的价值和地位。"要真正了解心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因为历史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是怎样依靠知识的发现和发明的。"[4]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历史的价值所在,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还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更是要学会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历史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所在。新课程追求的是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要比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效果更好。
首先,学生应是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有疑问的去听课而不是同传统模式下被动的接受课堂内容。做到课前的认真预习;带有问题和怀疑的精神去听课;课后的反思,回顾整个课程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等。其次,学生应该认识到,老师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是无法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所以,作为学生在配合和完成老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外,更应该去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历史知识。最后,学生们要主动培养学习历史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看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性。
三、发挥教师在新课改后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着重要向导作用。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基础上调整课堂设计和教学方式。
1、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师生互动等新的课程环节。不单让学生停留在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下,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下的分工合作和团队意识;给出争论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可以使其充分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因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视频、图片等教书手段,使历史更加生动和形象呈现给学生。
2、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充分准备一堂课,并根据教案去讲授,虽然完成教学任务,但结果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而调整教学过程。如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不去提出为什么,不去思考,那么历史教学则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不应占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是需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5]
3、教師要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优化知识架构
对于新课改来说,首先是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化为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学习的具有新理念的教师,而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其次,作为历史教师需要熟悉本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引导学生如何独立的思考、学习,增强思辨能力,同时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最后,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并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总的来说,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功能,教师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杨建华,陈鹏.现代教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8.
[2]杨建华,陈鹏.现代教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7.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1.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0.
[5]赵秀芬.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J].新课程·上旬,2012,(1).
作者简介:王琳瑶(1988.5-),女,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教师;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到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更新观念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主讲而学生单纯的听课的观念;转变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在课程结构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变,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倡导面向未来"。教材方面也更加的生动和现实。但是,在面对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当前新课改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历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1、传递--接受教学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也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提供因为受教师本身所提供的知识量的限制,所以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部吸收,而且不能使他们主动性得到发挥。同样的在历史教学中,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被大量使用,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但是教师的历史知识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达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就受到了限制。
2、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得不到发挥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多么尽心,教育教学活动根本不能达到实质效果。"[]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方式,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和知识的获得。
3、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追求升学率等各种问题,使得新课程改革无法顺利实施。造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同时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如何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改变更适合新课改要求。
因此,在当前的状态下,学生如何发挥其主体性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挥主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和主体,教育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2]如何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学习,不仅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改变,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
1、对历史课程观念的改变
"历史对个人所处的现今社会情境的更为明确的同情了解所能给予的帮助,是一宗永久的和建设性的道德财富。"[3]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对过去事情深刻的探析,从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很大的借鉴功能。学生要改变对历史无用论的认识,要重新认识历史的价值和地位。"要真正了解心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因为历史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是怎样依靠知识的发现和发明的。"[4]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历史的价值所在,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还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更是要学会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历史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所在。新课程追求的是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要比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效果更好。
首先,学生应是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有疑问的去听课而不是同传统模式下被动的接受课堂内容。做到课前的认真预习;带有问题和怀疑的精神去听课;课后的反思,回顾整个课程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等。其次,学生应该认识到,老师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是无法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所以,作为学生在配合和完成老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外,更应该去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历史知识。最后,学生们要主动培养学习历史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看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性。
三、发挥教师在新课改后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着重要向导作用。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基础上调整课堂设计和教学方式。
1、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师生互动等新的课程环节。不单让学生停留在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下,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下的分工合作和团队意识;给出争论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可以使其充分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因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视频、图片等教书手段,使历史更加生动和形象呈现给学生。
2、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充分准备一堂课,并根据教案去讲授,虽然完成教学任务,但结果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而调整教学过程。如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不去提出为什么,不去思考,那么历史教学则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不应占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是需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5]
3、教師要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优化知识架构
对于新课改来说,首先是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化为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学习的具有新理念的教师,而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其次,作为历史教师需要熟悉本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引导学生如何独立的思考、学习,增强思辨能力,同时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最后,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并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总的来说,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功能,教师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杨建华,陈鹏.现代教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8.
[2]杨建华,陈鹏.现代教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7.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1.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0.
[5]赵秀芬.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J].新课程·上旬,2012,(1).
作者简介:王琳瑶(1988.5-),女,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