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创作策略的几点思考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zhou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次看见一部电影片头或片尾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时,是最直击人心的时候。所谓的真实事件改编,顾名思义,就是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它基于真实生活,真实发生,呈现给观众的是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的东西。这类影片大部分都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因为“来源于真实生活”这层底色,让观众更能够切身地认知、思考并产生深刻的感受。如今,这类影片开始逐渐出现在大荧幕上为人所道,但是相对成功的影片在整体的电影市场中虽增但少,如何才能创作一部优秀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从事件的选择、创作到影片的制作,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本文试图从创作策略以及社会价值方面来谈谈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关键词】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创作策略;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87-02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没有成为一个特定概念的成熟类型片,它的意义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非虚构创作影片,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注入艺术的创作因子,最后形成影视作品。在最近几年,我国从《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开始,到《中国医生》《紧急救援》《守岛人》等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影片开始夺人眼球,也让这类影片的创作重新收获讨论热度。如果想追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起源,国内外都有先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德·桑蒂斯的《偷自行车的人》,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有一部改编自北洋时期“阎瑞生案”的电影《阎瑞生》,从这一点看来,这类电影的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充满人文关怀,或褒扬,或抨击。继而引起人们普遍的反思。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电影作为全民可观的一门艺术,在各方面影响最大化的同时,创作者也需要思考如何做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毕竟只要看见“真实事件改编”这行字,观众观影的心态就会多上一丝敬畏与真诚。诚然,真实事件是电影创作不可多得的资源,但更需要真诚谨慎对待。
  一、真实蓝本的选择
  (一)选取的事件要有一定的关注度
  一般来说,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就是选择近年来影响广泛的重大社会事件,或社会上一直普遍存在的事件。这些事件曾经或经常被报道及讨论。选择这样一个人气和关注度都很高的事件,不仅可能带来好的票房,还可能再次掀起社会舆论的浪潮。当然,为了达到电影想要的现实效果,电影的价值观应该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如果选定的事件早已被人们遗忘或忽略,或者偏离了主流价值观,那么该事件可能就没有改编电影的价值。
  2021年上映的电影《中国医生》就是改编自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医生的事迹。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弦,抗击疫情期间,首当其冲的医生们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电影《中国医生》上映,很大程度上让大众又一次将目光投射到“抗击疫情”这个话题上,也让大家再一次真实地看到这些白衣天使的专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三年前的《中国机长》也是根据2018年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理重大事故,机长成功挽救了一机乘客生命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这个事件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也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对于此类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件,公众对电影的改编有着更高的期望,电影票房自然也会大涨。但是影片因内容问题容易遭人诟病,后文也有提及。
  (二)选取的事件要有影响力
  如上所述,对真实事件的改编通常是对某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批评或赞扬,这就要求改编题材的选择必须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没有意义赋能,做出来的电影必然是平庸的。这个社会每时每刻都有“事件”发生,新闻报道每天都有新鲜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真实事件就能改编成一部成功的电影,如果把某件事情拿来就用,也不一定能造成多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对于事件蓝本的选择必然需要精挑细选、慧眼独具。例如《我不是药神》,通过电影的精彩呈现,将医疗弊病暴露于人前,甚至推动了药物价格的整改,从而让多少病患从中受益。还有2016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动》,让人们又一次回顾了“湄公河惨案”这个惨痛案件,也更加了解到毒品的危害,做到对毒品零容忍。
  二、对事件的还原与艺术加工
  (一)与生活的贴近与共鸣
  首先说到电影,当然是表现各种人物、社会、家庭关系等等,上文也提及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是对社会的各种观照、反思、赞扬等。来自真实事件的人物本身就是这个社会中的某类人,改编电影剧本时,在对原型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的时候,需要保持人物的血肉,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找到共鸣,这也就是创作典型人物的共性。当然电影是一门艺术,在保持人物共性的同时,也需要抓取,甚至创造人物的个性。剧情设计也是如此,既然是真实事件改编,必然需要一定程度贴近生活,让观众有代入感、体验感,才能产生深刻的感受。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徐铮扮演的原型角色是来自江苏无锡的陆勇,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他去印度购买低成本的仿制药,但因许多障碍而受阻。这部电影在银幕上展示了进口药品的天价、情与法、生命与权利。当观众观看电影时,他们会看到自己,看到周围的人,看到他们所看过或经历过的事情。影片不造英雄,观众能看见主人公是一步步被逼着前进的,普通人的自私、懦弱、善良他都有。影片只是平静地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平凡悲伤与光芒。
  (二)底本不能虚,小事不必拘
  底本就是选取的真實事件的原型故事,“底本不能虚”意思就是说真人真事改编电影必须依赖于原本的事件,在主要人物设计,以及事件结果,大的故事框架上不能背离原型事件,而因为电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改编的时候,必定是要经过想象的加工,这就是“小事不必拘”,即通过艺术加工对原型故事进行润色与设计,在不背离原型的基础上,在可以施加笔触的方面进行艺术加工,比如,人物性格、具体情节等等。这也是与冷冰冰的事件相比,改编的电影更具温度和情怀的原因。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最主要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去追溯已经过去的事件,而是通过这件事能给当代社会带来启迪。正如罗伯特·罗森斯坦在《历史电影作为真实历史》中所说的,历史电影的“目的不是告诉一切,而是指出过去的事件,或者谈论历史,或者说明为什么历史应该对当前的人有意义”。   三、影片的叙事美学
  (一)精彩的叙述逻辑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由于来源于真人真事,在创作剧本时,往往需要适当地增减情节和人物来讲好故事,让影片的效果得到最好的呈现。成功的改编电影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精彩的叙事,如果将真人真事流水账般带到荧幕,观众当然也不会买账,影片必须是用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来做文章。
  拿《我不是药神》来说,这部电影之所以票房口碑双丰收,也因其叙事逻辑很精彩。影片中有情与法两个逻辑,两者相互交织,一起推动着影片叙事。因果交织,跌宕起伏。影片开头就交代了程勇父亲生病无钱医治,程勇悉心照料父亲,表现了他的孝心和善良的一面,为后面代购印度仿制药作了情感铺垫,在代购过程中被高额利润冲破理智开始賺钱,紧接着因为害怕拒绝代购,后来被身边一个个角色感化继续代购,到最后赔钱为他们代购,情感层层递进,高潮迭起。警官曹斌刚开始法不容情,在追查假药的时候,一位老奶奶动情地说:“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吗?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句话成就了影片最大的泪点。也为曹斌后来的转变做了情感铺垫。影片的司法逻辑也是环环相扣,刚开始程勇的知法不愿违法,到最后为现实所迫开始违法代购,后来又因为得知走私药品的犯罪代价退缩不敢再犯,随后因为道义又开始走上了违法的道路,并且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司法的框架下展开,情与法交织并行,叙事跌宕起伏,因果相连,引人入胜。
  (二)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影本身是叙事的艺术,塑造典型人物当然尤为重要。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除了对原型人物的刻画,其他重要人物的设计,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医生》里的张定宇院长与时间拼速度,和死神抢生命。代表了多少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让观众深受触动,也深深体会了医护的不易。《我不是药神》中的吕受益,就是广大深受疾病和天价药折磨的病人缩影。《无问西东》里英勇牺牲的沈光耀让人无限感慨于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这些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的塑造,给影片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任何的影视作品都展现了导演或编剧的审美追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美学,即实现从现实到艺术作品的飞跃。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一种思想或能量,为了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照亮某个黑暗的角落,为了成为史书,记载值得世人铭记的事件。所以相较于“本故事纯属虚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似乎在情感上更胜一筹,它能用广泛的影响力,让社会思考,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还大有可为,如何做好这类电影,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是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市场需要这类好的电影,希望以后在电影院能多看见“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参考文献:
  [1]赵禹平.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跨界叙述”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7).
  [2]颜研生.论《我不是药神》的叙事美学[J].电影文学,2019,(10).
  [3]李彤欣.试论我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题材选择[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
  [4]张雅堃.《红海行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浅论[J].戏剧之家,2018,(27).
  作者简介:
  定静琳,女,湖北崇阳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杆状体肌病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采用肌肉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电镜技术观察12例杆状体肌病患者病理特点,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本组12例杆状体肌病患者中,7例为先天轻症型,表现为下肢或四肢无力起病,病程进展缓慢,呈良性过程;3例为儿童起病型,均表现为下肢无力,病程持续加重,有肌萎缩现象;2例为成人起病型,双下肢无力起病,累及上肢肌和延髓部肌肉,进展较快,肌萎缩明显,1例出现呼吸困
目的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期刊
期刊
目的对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IAR)后影响手术效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间连续入选的135例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48个动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动脉瘤位置、术中临时阻断夹的应用及内镜辅助观察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
目的报道1个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的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的家系,分析其临床、基因特点。方法收集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余4名健康家系成员进行肌萎缩蛋白-1(atrophin-1,ATN1)基因5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检测。将先证者的PCR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结果该家系共有患者5例,成年发病
期刊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健康老年人的脑电复杂度(Lemple-Zie complexity,LZC)特点,以及LZC值在鉴别AD、MCI以及健康老年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AD患者、30例MCI患者及20名健康老年对照者进行安静闭目状态下的脑电监测,用Matlab自编软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