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融合的反思与发展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学在重建学科之后,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社会学和民俗学作为社科类专业中与人类学并列前行的两大学科,在改革开放至今,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在中国文化快速发展的60年中,都对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和贡献,同时各个学科在形成自身的理论个性时又体现出了相互交融的趋势。社会科学中的多数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现如今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以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这三个学科为例,反思人文社科类学科融合的产生、现状与未来发展。在学科融合态势产生前,各学科都面临着学科主体性和理论自觉这两个重要问题,以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三学科为例,学科融合为这三门学科提供了一个合作发展的机会。虽然关于学科主体性与理论自觉的两个主要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学科的融合发展为当下社会学、人类学与民俗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有助于这三个学科摆脱这一困境,也为人文社会科学这一整体的发展照亮了一条路。
  [关键词]学科融合;学科共同发展;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5-0124-04
  社会学一级学科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三个学科,三个学科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彼此区别。因此,三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从分离到逐渐融合的态势,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如今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的话题。从社会学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态势来看,这既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性需要,也是学科为了摆脱自身困境所选择的必经之路,值得我们深思。
  一、社会学一级学科的交融态势
  1.一般认为人类学包含四个分支,分别为语言人类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美国一般将人类学统称为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地区,以英国为例,人类学又称为社会人类学。古典人类学以研究人类的体质方面为主,主要为殖民统治服务。现代人类学研究人类现代社会及其文化,研究文化的起源、功能、文化的构成和意义等。人类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是跳出本民族,视角放在其他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尤其是异文化,有说法认为人类学是以“非西方的或未工业化的社会”为对象的。人类学曾经也被认为是研究那些“未开化的”“原始的”群体。第二,人类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法注重参与观察,强调“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求会说当地语言,实地调查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因为以一年为周期可以掌握当地一年四季的生活和劳动状况。第三,在实地调查中,人类学家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人类学家的任务在于表达现状,并不主张对当地的生活造成影响和改变,不参与当地的文化变迁[1]。在以前的研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区分也是从研究对象是“文明的”还是“未开化的”这一属性进行区分的。在国内的人类学研究中,这种人类学的“文野之分”被费孝通先生所打破,在他的《江村经济》中,他并没有尊崇传统的人类学研究特点,将视角放在了异民族,而是研究自己的本民族,田野点选择了自己家乡的一个江村。费孝通先生没有选择研究脱离本民族文化的异民族,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本民族的研究,并试图通过田野调查,为江村的发展和变革找到出路,这种社会人类学的方法也为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开辟了先河。
  2.社会学自从在欧洲诞生以来,社会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变化规律,重点在于研究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以后,出现的有关于社会结构特征的问题及社会问题。我们可以说社会学诞生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学的发展搭建了舞台。社会学所关心的也是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等相关问题[2]。
  3.民俗学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3]。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民俗学的特点在于它主要研究乡村社会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民间智慧以及民风民俗。而社会学关注的是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与民俗学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是城乡之别。
  4.在国内的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发展过程历程中,在学科开始成立之时起,各个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在当代中国学术的背景下,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交融贯通之处越来越多,学科交融与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有着中国独特色彩的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一体的学术理论传统。同样的,在整个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中,都存在着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相似的情况,学科间如何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学术界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了。
  二、学科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现如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作为三个同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各个学科的理论自觉。
  1.在人类学学科内,有两个问题急需要解决:一是国内人类学面临失去自己主体性的问题,人类学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国人多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依然没有脱离西方人类学的体系,一直存活于西方人类学的影子下。西方人类学有着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人类学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参照来进行自身的学科建设,但是不能按部就班的全盘利用,我们需要掌握西方人类学的研究动向和理论建设,同时,我们自身的理论发展不能够搁置,否则国内人类学会丧失掉自己的理论自觉意识。二是为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发展寻找出路。中国的人类学想要发展,就要扎实于中国国内的实际,放眼当下,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理论体系。所谓的中国特色的人类学,就应该抓住中国本土的人类学资源,中国的社会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中国的人类学田野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现代文化与政策的影响,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本身就是中国人类学当代应该立足的根本,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类学理论体系。   2.中国社会学和民俗学同样需要面对理论自觉这一问题,中国的社会学需要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而不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缩影。中国民俗学同样面对着理论自觉的问题,如何在吸收外国民俗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是当代中国民俗学需要面对的问题[4]。钟敬文先生提到过,中国的民俗学要“说出自己的话”,意思也是在立足中国国内基本现状的前提下,将民俗学放在中国国内的文化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理论流派,这也是民俗学需要面对的理论自觉。
  3.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科学中,尤其是人类学、社会学与民俗学中,理论自觉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为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自觉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学科意义,具有紧迫性。在我国,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需要形成自身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用西方的理论来充实我们自身理论的空洞,西方的理论可以作为参考,甚至是前进的基石,但绝不是吃饭的饭碗。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者也要立足当下,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方法进行中国的学术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理论体系。在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中,同样存在很多起源于国外的学科,这些学科也需要面对理论自觉的问题。
  三、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合作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在面对各自发展时,都有着明确的前进道路和需要完成的学科任务。因此,在各个学科建立初期,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作为三个较为接近的学科,都进行了学科间的分工划分,各司其职,互不相干。这样的学科任务划分目的在于学科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各自学科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分工的态势已经不适合各个学科的发展需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各学科的交融与合作才能促进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在社会科学中,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这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方面有着较多相通之处,他们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都是人及其社会,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所以,我们说这三门学科在渊源上,研究对象上,研究的视角上,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关系也更加的紧密。
  2.人类学起源于西方,是为了迎合当时西方殖民统治的需要建立起的学科。在人类学从殖民研究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后,经过不断发展引入中国。但是,归根结底,西方人类学和我国的国内实际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如果不进行加工就直接用于我国的人类学研究也是不妥的。所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必须立足中国现代社会的当下[5]。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的人类学就需要和社会学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人类学应该运用当下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更好地把握中国当下的国情。
  3.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传统的西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在改革开放的60年中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同时,中国也存在着和西方社会不同的城乡问题,中国的农村范围比国外要广泛得多,中国也拥有5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成分和社会环境上,中国的社会学与西方的社会学就有着很大的差异了。所以,中国的社会学在理论自觉的问题上需要格外的注重,西方社会学存在的背景是已经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和我国当下的环境是不同的。但是反观人类学,人类学独特的调查方法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方式,无论是研究中国当下的文化变迁,还是认识当下中国社会及文化都是非常有效的,社会学在进行研究时如果结合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将更具有时效性,符合当下社会学发展的需要。
  4.民俗学与社会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颇有渊源,民俗学和社会学无论在发展的历史上,还是学科在国内发展中形成的学术传统,或者是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上,二者都有着种种的融合和交集。在民俗学发展的历史上,社会学与民俗学就已经有过很多合作发展的经历了[6]。在两个学科都需要面对理论自觉的今天,社会学和民俗学这两个学科应该更紧密的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民俗学中所研究的种种民间的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因此各种民间习俗是在社会中产生并脱离不了社会的,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生活也是由人们的日常的民间行为构成。所以,民俗学和社会学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着很多交叉和融合的地方,在今后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发展中,尤其在面对学科理论自觉的问题时,两个学科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学科融合只是我国多种社会学科中的一个例子,像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这样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还有很多,我们需要举一反三,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科学的融合与发展。
  四、结语
  学科间的融合与发展是学科打破自身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现阶段,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到达了学科的瓶颈期,学科融合、共同发展是这三门学科在当下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第一,学科交融与合作可以使三门学科拥有更广阔的研究视角,学科交叉也可以使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不必拘泥于自身的研究领域。第二,学科融合与交叉可以促进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相互学习,促进学科创新。第三,学科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有利于理论的创新。
  我们在前面探讨过了学科之间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科间做到真正的融合发展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过程,这需要所有学术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主要面临了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流派之争,学科内也多少会有一些故步自封的态势,在当下学术需要发展的面前,希望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排除这些非学术本身上的障碍。其次,在打破隔阂后,我们需要创建一种多学科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相交融的一种学术氛围,做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寻找中国特色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发展壮大之路。最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应该创造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运用各种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探讨学科建设问题,建立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相关学术论坛,为探讨学科未来搭建更多的平台。
  在中国的社会科学学科进入到了当代后,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同时也为中国的学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国内的社会科学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各个学科的理论自觉,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样在世界范围的学术界,我们才能真正地具有发言权。
  [参考文献]
  [1]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3.
  [2]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11—17.
  [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J].民间文化论坛,2006,(6):9—11.
  [4]刘铁梁.中国民俗发展的几个阶段[J].民俗研究,1998,(11):15—19.
  [5]杨树喆.中外民俗发展述略[J].百色学院学报,2010,(6):1—6.
  [6]周大鸣.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0.
  〔责任编辑:崔家善焉涵〕
其他文献
[摘要]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交易便捷、交易手段多样,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在通过网络进行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屡见不鲜,网络交易所带来的矛盾也较为突出。消费欺诈、虚假广告、网络合同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泄露个人隐私的事件频繁,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深深地困扰着网购一族。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的知情权、求偿权、公平交易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明确经营者的义务,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全面提升美国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借鉴此种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复制,要对中美两国历史文化、教育体制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实现翻转课堂的本土化良性发展。结合文献分析对中美两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发展历史、教育表征以及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翻转课堂在美国特有国情与教育环境影响下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影响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以人情消费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以达到从中获得情感和社会资源等各种需求的目的,这种消极的交往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大学生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分析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状况发现,用于人情消费的比重很大并有上升的趋势,这种消费满足
期刊
[摘要]中西方在过去对于人性善恶方面的学说和论述不乏少数,观点也不尽一致。性善论在古代东方文化里长期以来曾占据过主流,而经过一番深入性的细致剖析以后,我们发现,其对于人们从自身成长甚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国家政治层面都可谓具有超乎想象的根本性的影响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性善论的说法在我国并不是从开始就有的,它的出现和理论成型也是经历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西方文化在人性基础上主
期刊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萌发于欧洲并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范式,为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双赢,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启迪。生态现代化需要全方位的环境治理与改革,就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态现代化实践来看,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可能实现的,并且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生态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黑龙江省应当以生态现代化为参考,从省情出发,牢固树立“保护式开发”的理念,加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作为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方式,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限于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的尴尬、诉讼角色的困顿和程序性制度体系的缺失等困境的存在,使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职能的发挥方面受阻。法经济学理论通过主张法律活动在于分配法律资源,并以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来分配法律资源。按照法经济学逻辑,相较于社会个体提起公益诉讼,检察机关提起这种类型诉讼更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中对一段历史内容的呈现会因为阐述者所选择的特殊叙事视角、叙事立场以及叙事风格而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是不能用文学来表述的,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多半也不是为了记录历史,目的多是把历史作为一个背景领域来表现,其中寄托的是作家特殊的个体记忆与个人经验,而这些恰恰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极力掩盖的。民间历史叙事是当下历史小说经常采用的方式,通过以《墟上春绿否》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对民
期刊
近年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内的开展,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的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为国内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的出版,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套丛书之中,波兰哲学家沙夫的代表作《人的哲学》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山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笔者看来,此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明确地论述了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直面民众现实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困扰,为人们选择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理性的平台和参考基数,关注人的精神提升,其终极目的是在于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使之内化为大众的精神信仰,支撑民众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从而为民众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其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场域变革是其有效途径之一。其具体路径有三: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与提升主体意识,这是推动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妇女村民代表在基层民主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行使权力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仅关系着村域内各项公共事务的开展,更关系着农村民主化进程中男女两性权利、机会、资源的获得和分配。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基层领导力培训可以提升妇女村民代表的社会性别敏感和参政意识、参政能力,是提高妇女村民代表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水平的重要催化条件,同时也为村庄两性平等和谐关系的营造、村民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