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有五十多个年头,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生产。然而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却一直未能在信息化上有所突破,本文拟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出发,探讨如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稳扎稳打,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希望能够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 建设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电力系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造,电力生产逐步实现了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企业大量技术、资金、人力的投入,信息化系统得以的大规模应用,电力系统逐渐实现了大规模的信息化管理。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在信息化上面却尚未实现突破,发展相对缓慢。下面就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两点思考展开,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笔者心目中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应当是一个能够存储大量数据、高速数据共享、分级权限管理的高度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更好地对人力资源工作进行管理,让所有管理工作都逐步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最大的优势就是提升工作效率,业务集中管理,避免盲目决策,明晰工作职责,解决了以往人力资源办事流程不清晰、手续繁琐的问题,避免了大量的低效率工作。
  1.提升工作效率。在电力企业中,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了个人信息储存和更新、薪酬管理、福利管理、保险管理、绩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查询、工作考勤等各类事务性工作,十分繁杂。通常这些业务操作复杂、流程不清晰、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很容易产生错误,错误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不但不利于干部员工队伍的稳定,也无形中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矛盾、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信息化的建设为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提供了操作简便、流程清晰的高效处理方式,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减少了错误的发生,也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低效率劳动。
  2.业务管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实现集约化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不仅仅能覆盖到人力资源的日常所有工作内容,还能够通过流程管理、权限管理等方式来有效改善各个部门的工作协同和关联。保证了部门之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环环相扣和有效传递,不必为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耗费多余的时间,使部门工作更加顺畅。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定、政策信息化传播,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透明化,员工能查询相关规定、政策,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容易落地,实现了真正的省时省力。
  3.避免盲目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将工作的内容和细节公开透明化,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行程监督和反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开化,特别是绩效的公开化,为人事调整决定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信息,避免了管理层在人事工作中由于个人情绪或者信息不足等原因作出不恰当的决定,避免了盲目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做到有据可循,公正公平,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1.建设理念。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全面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功能上和技术上要体现前瞻性,统筹兼顾,以集约化和便捷化为原则。将企业的一体化管理思维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在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领导职责,以管理为核心,强化责任分配和任务分配,做到公平有序。
  2.建设原则。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准化,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基础,企业内所有的数据分类、采集、编码和存储都要严格按照特定的标准来执行;另一方面是开放性,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注重与整个原先的信息化系统的对接性、兼容性和数据共享性。因此在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在工作上的协同,尤其是需要考虑数据的使用和交换便利性。在开放性的原则下,信息化建设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共享与交换,也不需要在部门间形成信息的转化和消化,当然也不一定在初期就实现全部的功能,可以按照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和未来发展规划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3.建設要点。首先,应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数据平台。针对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当需要打造标准化的管理平台,帮助员工实现个性化的查询和信息共享,这样能够带来更加透明、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服务,才能更好地获得领导与员工的肯定与支持。其次,信息化建设应注重于其它部门间的融合。利用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平台,电力企业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产生有效衔接,在数据的使用上更加可用、准确和全面,帮助领导开展决策和参考,实现工作模式的转型升级。再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应当注重信息的安全性。虽然信息平台的建设强调了数据的公开透明,但是仍然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求数据不能被不存在权限的编辑或复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的信息交换始终存在安全隐患,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工作需要尤其注重安全性,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与私密,在建设的初期需要做好防火墙、入侵防护、行为记录等安全措施。同时做好每个员工的访问权限,管理员根据员工的部门和级别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使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执行工作,间隔限制用户对数据的更改、查询和保存,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最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集约化和精简化。可以按照分步实施、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从薪酬、绩效和行政工作入手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从培训、统计和招聘方面规范业务流程。这样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全方位覆盖和规范后就能够进行整体的优化,形成完善科学的管理决策体系。
  三、结语
  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当与其它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一样,尽快融入信息化管理办公的时代。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其它部门的工作性质又有所不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安全性、透明性、共享性等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的引导下稳扎稳打,逐步前进,才能真正实现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施峻.关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电力,2005,27(3):178-181.
  [2]冯茂青.电力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12-13.
  [3]左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63-64.
  [4]李宇峰,武世勇.分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4(10):42-42.
  [5]董治琴.ERP-HR模块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2(23):67-67.
  作者简介:严政(1986—),男,四川都江堰人,汉族,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其他文献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冲击和改革的契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单位地质勘探单位的运行模式既有事业单位的特点也融合了企业运行的方式,是一种混合式的运行模式,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具有特殊性。本文从激励方式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当前我国地质勘探单位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漏洞,并给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希望以此能够推动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勘探 人力资源 管理
期刊
摘 要: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现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农民工的就业难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的一个典型。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难 农民工的流动 区域性结构问题 供需矛盾  一、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
期刊
摘 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本质化,越来越体现在人才、人力方面的竞争上。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可以说承担着国家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教师、职工都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现实条件下,高校虽然是社会服务单位,不存在盈利问题,但是其仍然面对着比较严峻的人力成本问题。  关键词:高校人力成本 核算模型 人力成本算例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谈起,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人力资源方面优化管理的策略和改善措施和想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图书馆 人力资源 优化管理 策略 建议  传统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人只是“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它是一个
期刊
摘 要:在江浙、两广一带出现“用工荒”,特别表现在服务行业出现的企业招不到人的现实情况,旅游企业以服务业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企业同样面临着躲不过“用工荒”的现实。因招不到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而致使倒闭歇业的旅游企业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业生存的被动局面是我们当下应该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当然,在国家大力推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源源不断的实践型人才走出校门,是为了适应时
期刊
摘 要:随着形势的发展,民营企业员工内部普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造成对工作严重的不利影响。如何有效提升员工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成为民营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民营企业管理,从而让员工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分析,论述了激励机制的意义,
期刊
摘 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使我国的安全生产现状变得尤为堪忧,在导致事故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故意的不安全行为尤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形成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的研究,基于PDCA循环构建了故意的不安全行为“7+5”纠正模式,从而做到对员工故意的不安全行为的长效控制与纠正,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管理人员往往运用激励理论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激励理论的内涵,从而简述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意义,同时在此层面上探究关于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理论的途径。  关键词: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运用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
期刊
摘 要:激励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对提高企业管理成效、提升企业职工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员工作为企业经营的中心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有效的利用激励理论促进员工自我行为管理、工作进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就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方法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运用方法 意义  一、激励理论  1.激励理论。从心理学范畴而言
期刊
摘 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原有的产业现状和国情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由此一场由国家发动的并借鉴西方产业发展经验的产业结构道路铺开,在实践中不断地引领企业产业由生态缺失转向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突破了原有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产业结构思想 特征 建国以来  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主要是在两大部类框架下发展和完善的,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里,中国产业结构思想结合国外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