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给我国的企业生存带来严峻的挑战。分析金融危机的危害,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机遇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不同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困境,结合国家最近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探索国有大中型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在“寒冬”中的发展战略。
■一、金融危机与对中国经济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响到中国商品的市场。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已出现明显的下降,包括对跨国公司和本土出口企业均影响甚大。在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已经破产或而临破产的威胁。
其次,会影响到中国的原料进口。美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定价中心,美元是世界主要的计价货币。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影响到了主要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供求和美元币值,从而造成了原油等主要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中国是世界上的原材料进口大国。对于那些以这些进口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的企业来说,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
再次,会影响到中同的投资及投机市场。美国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其自身的流动性异常紧张,这必然会影响到美国对中国的投资。
1.1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美元的走势疲软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讲,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尽管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但对于很多外贸型企业—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选择。对于这些企业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人才,指创建营销体系,构建营销队伍,因为市场是人做的,有人才能做好一切;二是产品,营销从产品做起,所以要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与同行竞争的产品;三是品牌,品牌要有声誉,—为行业推广,二为消费者口碑。前者吸引渠道关注,刺激行业信心(启动前期更为重要),后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奠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重新发展的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1.2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的金融动荡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欧洲、日本,造成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下行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
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影响不大,但中同作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拓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科学防范类似风险。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发展策略
这次金融危机,我国的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都受到冲击,市场的信心面临挑战。中国应该继续坚持走科学发展观路线,对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浪费基础上的低附加值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中国经济一次痛苦的转型,也是这场金融危机中国的机遇。如果转型成功,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危险隐患将能逐步得到纠正,并促使经济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同时,中国企业应该齐心协力应对金融海啸,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金融机构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继续探索危机下的发展之路。
2.1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战略的更应该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即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营销模式的能力。主导产品是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经济萧条,犹如“水落石出”,市场检验了每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家必须能从短期的问题发现深层次矛盾,管理层应冷静地审视公司战略,必要时做出调整。
2.2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优胜劣汰的作用强化,为产业和企业的结构重组提供了动力;社会承受能力相对增强,为资产整合创造了条件。此时,既为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机会,也是收缩战线、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在不违背反垄断法情况下,强强联合有利于培育优强企业。通过并购,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做强,另一方面对困难企业的投资者也是减少损失的一种解脱。这家企业的辅业就是另外企业的主业,通过剥离、收购、重组,将充分激发存量资产的活力。
2.3技术创新转移高附加值领域
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和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已经成为“倒逼”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 国家乘这次扩大内需的时机,抓住信息化机遇,发挥后发优势,选择若干具有前瞻性、带动能力强的新型产业或条件成熟的高新产业,制定和实施振兴计划;如果企业能选准某些比较成熟、有前景的产品或技术,例如新能源和环保,制定和实施技术追赶战略、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能有新的突破,就可能站上一个新高地,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追赶上实现一次跨越。
2.4苦练内功打造竞争优势
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赚钱的“多与少”;面对如此巨大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中国很多企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造成低成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土地、劳动力、能源、矿产资源、汇率等低价低税政策;二是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张,已经达到了经济规模。
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首先就要收缩战线,攥紧拳头,要采取强化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改进采购和库存管理,砍掉过多的账户,甩掉不赚钱的业务板块和“寄生公司”等措施,把企业有效资源集中于主业、集中于能赚钱的板块。接着就要狠抓精益管理。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现在强大的市场压力正逼迫企业苦练内功,向“精益管理”要效益。如果企业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能在精益管理上迈上一个台阶,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长期作用。
2.5对金融企业发展的思考
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在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条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而在此过渡期间,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这将有效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注意审慎经营,不能盲目地搞粗放型扩张。
(责任编辑:罗亦成)
■一、金融危机与对中国经济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响到中国商品的市场。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已出现明显的下降,包括对跨国公司和本土出口企业均影响甚大。在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已经破产或而临破产的威胁。
其次,会影响到中国的原料进口。美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定价中心,美元是世界主要的计价货币。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影响到了主要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供求和美元币值,从而造成了原油等主要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中国是世界上的原材料进口大国。对于那些以这些进口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的企业来说,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
再次,会影响到中同的投资及投机市场。美国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其自身的流动性异常紧张,这必然会影响到美国对中国的投资。
1.1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美元的走势疲软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讲,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尽管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但对于很多外贸型企业—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选择。对于这些企业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人才,指创建营销体系,构建营销队伍,因为市场是人做的,有人才能做好一切;二是产品,营销从产品做起,所以要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与同行竞争的产品;三是品牌,品牌要有声誉,—为行业推广,二为消费者口碑。前者吸引渠道关注,刺激行业信心(启动前期更为重要),后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奠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重新发展的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1.2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的金融动荡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欧洲、日本,造成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下行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
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影响不大,但中同作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拓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科学防范类似风险。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发展策略
这次金融危机,我国的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都受到冲击,市场的信心面临挑战。中国应该继续坚持走科学发展观路线,对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浪费基础上的低附加值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中国经济一次痛苦的转型,也是这场金融危机中国的机遇。如果转型成功,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危险隐患将能逐步得到纠正,并促使经济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同时,中国企业应该齐心协力应对金融海啸,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金融机构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继续探索危机下的发展之路。
2.1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战略的更应该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即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营销模式的能力。主导产品是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经济萧条,犹如“水落石出”,市场检验了每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家必须能从短期的问题发现深层次矛盾,管理层应冷静地审视公司战略,必要时做出调整。
2.2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优胜劣汰的作用强化,为产业和企业的结构重组提供了动力;社会承受能力相对增强,为资产整合创造了条件。此时,既为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机会,也是收缩战线、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在不违背反垄断法情况下,强强联合有利于培育优强企业。通过并购,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做强,另一方面对困难企业的投资者也是减少损失的一种解脱。这家企业的辅业就是另外企业的主业,通过剥离、收购、重组,将充分激发存量资产的活力。
2.3技术创新转移高附加值领域
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和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已经成为“倒逼”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 国家乘这次扩大内需的时机,抓住信息化机遇,发挥后发优势,选择若干具有前瞻性、带动能力强的新型产业或条件成熟的高新产业,制定和实施振兴计划;如果企业能选准某些比较成熟、有前景的产品或技术,例如新能源和环保,制定和实施技术追赶战略、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能有新的突破,就可能站上一个新高地,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追赶上实现一次跨越。
2.4苦练内功打造竞争优势
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赚钱的“多与少”;面对如此巨大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中国很多企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造成低成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土地、劳动力、能源、矿产资源、汇率等低价低税政策;二是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张,已经达到了经济规模。
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首先就要收缩战线,攥紧拳头,要采取强化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改进采购和库存管理,砍掉过多的账户,甩掉不赚钱的业务板块和“寄生公司”等措施,把企业有效资源集中于主业、集中于能赚钱的板块。接着就要狠抓精益管理。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现在强大的市场压力正逼迫企业苦练内功,向“精益管理”要效益。如果企业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能在精益管理上迈上一个台阶,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长期作用。
2.5对金融企业发展的思考
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在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条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而在此过渡期间,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这将有效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注意审慎经营,不能盲目地搞粗放型扩张。
(责任编辑:罗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