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分析黄河口湿地公园生态管理保护资源的条件,生态管理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在调查和评估黄河口生态管理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对其开发潜力进行分析,针对黄河口湿地自然环境特征对管理保护的方向进行确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保护产品体系,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目前在黄河口湿地公园管理保护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本文的撰写能够为黄河口管理保护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
湿地是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水土壤和生物有机的一种有机耦合系统,是物种的基因库,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供资源。因此被称之为地球之圣。湿地孕育了一套奇特的鸟类景观生态系统,它被称之为是鸟类的天堂,其管理保护价值非常高,非常适合开发生态管理保护,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管理保护资源基础,我国湿地面积已達6300万公顷,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湿地公园所列举的全部湿地类型我国均囊括其中,青藏高原和内陆盐碱湿地是我国特有的湿地类型。深入探讨湿地的从生物景观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探讨湿地保护管理价值,有利于对湿地生态管理保护发展以及湿地环保之间的关系的平衡。
一、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基本条件
黄河口湿地公园汇集了多种物质以及动力系统,属于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黄河口湿地公园具有发展生态管理保护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口湿地公园属于温润的大陆性低温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12.4℃,年均降雨量为560ml-650ml,植被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均比较理想,环境污染小空气清新。
在所有湿地中面积最大的是浅海湿地占比为41.22%,其次为滩涂湿地占比为24.64%,第三为沟渠湿地占比为12.76%,第四是垦塘湿地占比为4.65%,第五是沼泽湿地和草甸湿地,占比为4.48%,第六为河流湿地占比为4.21%,第七为水库和湖泊湿地占比为3.82%,第八为路边湿地占比为2.15%,第九为水田湿地占比为2.07%,黄河口湿地公园植物非常多样化,其中有161中浮游植物,87种单子叶植物,187种双子叶植物,自然植被占比最高为77.9%,草甸景观是自然植被的主体包括狗尾草、芦苇、野大豆等,人工播种的植被主要是刺槐林,黄河口湿地公园共有641种水生动物,318种脊椎动物,583种无脊椎动物,418种海洋性水生动物,在鱼类中视鲟和白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265种鸟类当中,白鹮、金雕、丹顶鹤等七种鸟类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灰鹤等3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降雨、径流、泥沙沉、积构造运动等多种作用之下形成了黄河口湿地公园,其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特征,第一种为分布不均衡,湿地集中分布在黄河口湿地公园东部,在三角洲西部由于地势开发历史等原因,仅零星的分布着一些水稻田、低洼地等湿地,第二水分补给条件差,大部分湿地为季节性积水或者短期性积水,第三,动植物残体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通常在1.5%以下,最高值为1.52%,与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差别,第四持水能力差,水分补给条件的变化在大部分湿地上的积水状况由于地势国与平坦反映非常敏感,第五,植物群落,芦苇等植物通常组成担忧式群落,植物生长结构分层不显著,第六,食物网不太复杂,黄河口湿地公园两栖类、爬行类、兽类物种较少,对黄河口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有很大程度的降低,第七生物多样性较高,海岸湿度有一百一十多种浮游生物,八十种浮游动物,二百二十种底栖动物,一百一十多种鱼类,第八,生态系统脆弱容易被破坏难以恢复。
二、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策略和措施
(一)黄河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策略
第一,保护与开发并重。开发过程中,应当坚持走生态管理保护经济道路,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本区域之内应当尽快地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种植适宜的作物。第二,突出生态美学特征。自然文化属性以及体验参与属性是生态管理保护的两方面应有之义,景区开发者需要对黄河口湿地公园突出地自然美精心地设计组合,对自然文化内涵充分地进行挖掘。
(二)生态管理保护组织管理形式
1.管理形式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对湿地的管理保护经济效益充分地挖掘,环境问题、湿地破坏等问题目前是黄河口湿地公园湿地管理保护资源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加以处理,可将该群体概括为三个核心群体:第一是开发经营者、游客以及居民,第二是湿地管理保护区,第三是政府管理部门。观念的更新是高效生态管理保护区构建的关键所在,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过程中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首先首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对于生态管理保护资源的开发而言,完善的政策和法制系统是其关键性因素所在
2.加强人才培养
实现生态管理保护人才培养目标,政府要对管理保护市场进行调控,整合管理保护资源,推动企业树立生态管理保护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全面推进生态管理保护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保护职业教育相对于我国来说培养目标简单、明确,黄河口市在生态管理保护人才培养方面要对其进行充分借鉴,即为管理保护业培养兼具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学校可以在政府部门协助下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学生职业生涯后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统筹规划管理保护产业优势,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由政府对管理保护人才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重点领域、人才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关系做出选择,推动黄河口市管理保护人才建设分步骤、有主次的实现,加大生态管理保护人才投资,政府应当加大对生态管理保护人才投资的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完善人才建设运行机制,通过立法等手段保障管理保护企业以及生态管理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实施多元化的监督管理手段,不断加强管理保护人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强化黄河口市现行的管理保护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协调政府、社会、管理保护企业三个方面的关系。
三、结语
黄河口湿地公园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具有我国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此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生物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是东北亚内陆以及环西太平洋鸟类越冬和繁殖的理想场所和中转站,因此黄河口湿地公园生态管理保护资源非常丰富。人文景观包括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黄河口地区人类开发历史较早,大量的文明遗址汇集于此,例如,大汶口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宋代大殿、浦古城、丈八、佛造像等还有范仲淹读书洞,其中不乏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礼物宋代大殿、魏氏庄园,因此,黄河口湿地公园不仅自然生态管理保护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景观也非常多元。目前在黄河口湿地公园管理保护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保护产品的营销、宣传等方面均需要改进。因此本文的撰写能够为黄河口管理保护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向修岩.黄河口水上管理保护安全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陈金强.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湿地管理保护资源质量评估与开发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4]边文婷.磴口县黄河湿地管理保护资源开发及区域民族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5]李万立.黄河口旅游基本定位与发展探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02:108-111.
[6]戴尔阜,祁黄雄,金波,万军.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与开发——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83-87.
关键词: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
湿地是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水土壤和生物有机的一种有机耦合系统,是物种的基因库,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供资源。因此被称之为地球之圣。湿地孕育了一套奇特的鸟类景观生态系统,它被称之为是鸟类的天堂,其管理保护价值非常高,非常适合开发生态管理保护,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管理保护资源基础,我国湿地面积已達6300万公顷,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湿地公园所列举的全部湿地类型我国均囊括其中,青藏高原和内陆盐碱湿地是我国特有的湿地类型。深入探讨湿地的从生物景观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探讨湿地保护管理价值,有利于对湿地生态管理保护发展以及湿地环保之间的关系的平衡。
一、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基本条件
黄河口湿地公园汇集了多种物质以及动力系统,属于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黄河口湿地公园具有发展生态管理保护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口湿地公园属于温润的大陆性低温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12.4℃,年均降雨量为560ml-650ml,植被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均比较理想,环境污染小空气清新。
在所有湿地中面积最大的是浅海湿地占比为41.22%,其次为滩涂湿地占比为24.64%,第三为沟渠湿地占比为12.76%,第四是垦塘湿地占比为4.65%,第五是沼泽湿地和草甸湿地,占比为4.48%,第六为河流湿地占比为4.21%,第七为水库和湖泊湿地占比为3.82%,第八为路边湿地占比为2.15%,第九为水田湿地占比为2.07%,黄河口湿地公园植物非常多样化,其中有161中浮游植物,87种单子叶植物,187种双子叶植物,自然植被占比最高为77.9%,草甸景观是自然植被的主体包括狗尾草、芦苇、野大豆等,人工播种的植被主要是刺槐林,黄河口湿地公园共有641种水生动物,318种脊椎动物,583种无脊椎动物,418种海洋性水生动物,在鱼类中视鲟和白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265种鸟类当中,白鹮、金雕、丹顶鹤等七种鸟类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灰鹤等3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降雨、径流、泥沙沉、积构造运动等多种作用之下形成了黄河口湿地公园,其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特征,第一种为分布不均衡,湿地集中分布在黄河口湿地公园东部,在三角洲西部由于地势开发历史等原因,仅零星的分布着一些水稻田、低洼地等湿地,第二水分补给条件差,大部分湿地为季节性积水或者短期性积水,第三,动植物残体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通常在1.5%以下,最高值为1.52%,与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差别,第四持水能力差,水分补给条件的变化在大部分湿地上的积水状况由于地势国与平坦反映非常敏感,第五,植物群落,芦苇等植物通常组成担忧式群落,植物生长结构分层不显著,第六,食物网不太复杂,黄河口湿地公园两栖类、爬行类、兽类物种较少,对黄河口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有很大程度的降低,第七生物多样性较高,海岸湿度有一百一十多种浮游生物,八十种浮游动物,二百二十种底栖动物,一百一十多种鱼类,第八,生态系统脆弱容易被破坏难以恢复。
二、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策略和措施
(一)黄河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策略
第一,保护与开发并重。开发过程中,应当坚持走生态管理保护经济道路,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本区域之内应当尽快地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种植适宜的作物。第二,突出生态美学特征。自然文化属性以及体验参与属性是生态管理保护的两方面应有之义,景区开发者需要对黄河口湿地公园突出地自然美精心地设计组合,对自然文化内涵充分地进行挖掘。
(二)生态管理保护组织管理形式
1.管理形式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对湿地的管理保护经济效益充分地挖掘,环境问题、湿地破坏等问题目前是黄河口湿地公园湿地管理保护资源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加以处理,可将该群体概括为三个核心群体:第一是开发经营者、游客以及居民,第二是湿地管理保护区,第三是政府管理部门。观念的更新是高效生态管理保护区构建的关键所在,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过程中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首先首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对于生态管理保护资源的开发而言,完善的政策和法制系统是其关键性因素所在
2.加强人才培养
实现生态管理保护人才培养目标,政府要对管理保护市场进行调控,整合管理保护资源,推动企业树立生态管理保护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全面推进生态管理保护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保护职业教育相对于我国来说培养目标简单、明确,黄河口市在生态管理保护人才培养方面要对其进行充分借鉴,即为管理保护业培养兼具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学校可以在政府部门协助下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学生职业生涯后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统筹规划管理保护产业优势,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由政府对管理保护人才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重点领域、人才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关系做出选择,推动黄河口市管理保护人才建设分步骤、有主次的实现,加大生态管理保护人才投资,政府应当加大对生态管理保护人才投资的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完善人才建设运行机制,通过立法等手段保障管理保护企业以及生态管理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实施多元化的监督管理手段,不断加强管理保护人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强化黄河口市现行的管理保护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协调政府、社会、管理保护企业三个方面的关系。
三、结语
黄河口湿地公园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具有我国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此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生物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是东北亚内陆以及环西太平洋鸟类越冬和繁殖的理想场所和中转站,因此黄河口湿地公园生态管理保护资源非常丰富。人文景观包括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黄河口地区人类开发历史较早,大量的文明遗址汇集于此,例如,大汶口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宋代大殿、浦古城、丈八、佛造像等还有范仲淹读书洞,其中不乏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礼物宋代大殿、魏氏庄园,因此,黄河口湿地公园不仅自然生态管理保护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景观也非常多元。目前在黄河口湿地公园管理保护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保护产品的营销、宣传等方面均需要改进。因此本文的撰写能够为黄河口管理保护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黄河口湿地生态管理保护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向修岩.黄河口水上管理保护安全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陈金强.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湿地管理保护资源质量评估与开发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4]边文婷.磴口县黄河湿地管理保护资源开发及区域民族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5]李万立.黄河口旅游基本定位与发展探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02:108-111.
[6]戴尔阜,祁黄雄,金波,万军.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与开发——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