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古色古香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话强调:人不论做什么,学诗都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学习诗歌,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部分中学生学古诗词兴趣不是很高,一方面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要扭转学生的"古诗文过时"观,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兴趣。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校本课题研究之中,笔者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开课“增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杜牧的《赤壁》时,笔者利用诗句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二乔”的典故抛砖引玉,拓展了诗的内容,还让学生知道了二乔姐妹美丽爱情故事后的酸楚和艰辛,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教杜牧《清明》时,笔者引用了介子推的传说,来拓展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深层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热情;在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故事。不仅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诗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古诗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增趣外:还可以采用谜语、藏头诗、藏尾诗、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添趣”
  古诗“文约而意丰”,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手段,更好扩展学生的想象呢?美读应该是保持学习古诗兴趣是的方法之一。
  美读,也是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品味着诗词的节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扬顿挫中渐入词境,就会与作者感情发生强烈的共鸣。一字、一顿、一挥手、一顿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学生们全部神思在美读中飞翔,情感之花随美读绽放。
  例如教授《江雪》时,笔者配上忧伤的笛子乐曲,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学生带进一片江雪寒冷的世界中。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配上音乐反复动情美读。最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清凉寒冷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从而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修身养性,其乐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诗词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智与气度。只有通过美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才能使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尽赏语文的风光,汲取生命的营养。
  三、课末“补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课末“补趣”主要是为了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
  (一)描描画画,乐趣无穷
  常言“诗如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大漠特有的塞外风光、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二)写写练练,提高很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应该让学生学写诗词。笔者觉得“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仿写,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诗词的课上,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讲得也非常好,灵机一动,于是我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李清照的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尝试的学写一下呢!结果大家把头低下了,认为太难,不敢尝试,我说:“清代文人彭端淑在他所作的《为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尝试模仿写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于是我把我写的新版《醉花阴》读给了学生们。
  学生听完以后,跃跃欲试,摩拳擦掌,要小试牛刀。可见“身教”影响对学生会更大,从此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方面不再有了为难的情绪,而且爱上古诗词欣赏课,此后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很多作品,有的时候还请老师帮助修改,或者自己编成集子收藏起来。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总之,在教学时还要能根据诗歌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这才能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径通幽,在古诗教学中应该还原诗歌固有的古色古香。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留心观察、读写结合、勤于练笔、修改讲评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动笔、乐于表达、敢讲真话的写作习惯。只要教师能踏实训练,坚持长久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    写作习惯;能力提升;写作兴趣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摘 要]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动态蓝图,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很多,但多数是采用外部分析的视角,而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即“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距离感。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理论源于用系统论,采用了内部、综合的视角,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为化学教学设计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  板块理论;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沪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1.板块
摘 要:中職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没有建立,对点、线、面的投影这个知识点难以掌握。本文就如何创新机械制图教学方法进行阐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先讲长方体的三面投影,再讲直线的三面投影,并带领学生自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面的投影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一般位置直线 平行线 垂直线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
[摘 要]  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能提高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具备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
[摘 要]  以《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为例,通过问题活动单的设计方式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信息并引发思辨,提出阅读其实是个角力,信息提取是甄选与剔除的较量,思辨是培植抗衡思维阻塞力量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  文本阅读;信息;问题设计  一、问题提出  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真理(知识)的意义。然而当前,“问题导学”新授化学课存在一种明显游离于真理发现的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的探讨逐渐走向深水区,但“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善。在语文教学转型的当下,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意识意义重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可尝试从语文积累、习惯养成、环境熏陶、咬文嚼字、联想与想象、言语表达等方面着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虚实相生;语文意识;教学意义;培养策略  语文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他沉睡在每个人的灵
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他们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在语境中品词析句——明“意”外之“义”    汉语言具有概括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将词句联系上下文,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
[摘 要]  课外主题阅读是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深化课堂阅读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课外主题阅读需要精心确立阅读主题,丰富主题交流形式,强化主题阅读指导。  [关键词]  主题阅读;课外阅读;有效形式  课外主题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一个主题,搜集较多的阅读材料,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阅读。它是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主题阅读时间具有阶段性,阅读内
语言学家克鲁姆强调:“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少濡染的外部环境,课堂成为学生使用英语的主阵地。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地讲解词汇、语法知识,更应巧妙地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笔者试以牛津英语9BUnit 2 “Robo
一、教学分析  本课的探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运动方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探究水平上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运动。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以后进行具体运动的定量探究埋下伏笔。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