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话强调:人不论做什么,学诗都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学习诗歌,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部分中学生学古诗词兴趣不是很高,一方面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要扭转学生的"古诗文过时"观,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兴趣。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校本课题研究之中,笔者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开课“增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杜牧的《赤壁》时,笔者利用诗句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二乔”的典故抛砖引玉,拓展了诗的内容,还让学生知道了二乔姐妹美丽爱情故事后的酸楚和艰辛,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教杜牧《清明》时,笔者引用了介子推的传说,来拓展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深层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热情;在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故事。不仅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诗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古诗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增趣外:还可以采用谜语、藏头诗、藏尾诗、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添趣”
古诗“文约而意丰”,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手段,更好扩展学生的想象呢?美读应该是保持学习古诗兴趣是的方法之一。
美读,也是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品味着诗词的节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扬顿挫中渐入词境,就会与作者感情发生强烈的共鸣。一字、一顿、一挥手、一顿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学生们全部神思在美读中飞翔,情感之花随美读绽放。
例如教授《江雪》时,笔者配上忧伤的笛子乐曲,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学生带进一片江雪寒冷的世界中。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配上音乐反复动情美读。最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清凉寒冷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从而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修身养性,其乐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诗词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智与气度。只有通过美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才能使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尽赏语文的风光,汲取生命的营养。
三、课末“补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课末“补趣”主要是为了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
(一)描描画画,乐趣无穷
常言“诗如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大漠特有的塞外风光、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二)写写练练,提高很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应该让学生学写诗词。笔者觉得“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仿写,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诗词的课上,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讲得也非常好,灵机一动,于是我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李清照的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尝试的学写一下呢!结果大家把头低下了,认为太难,不敢尝试,我说:“清代文人彭端淑在他所作的《为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尝试模仿写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于是我把我写的新版《醉花阴》读给了学生们。
学生听完以后,跃跃欲试,摩拳擦掌,要小试牛刀。可见“身教”影响对学生会更大,从此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方面不再有了为难的情绪,而且爱上古诗词欣赏课,此后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很多作品,有的时候还请老师帮助修改,或者自己编成集子收藏起来。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总之,在教学时还要能根据诗歌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这才能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径通幽,在古诗教学中应该还原诗歌固有的古色古香。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开课“增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杜牧的《赤壁》时,笔者利用诗句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二乔”的典故抛砖引玉,拓展了诗的内容,还让学生知道了二乔姐妹美丽爱情故事后的酸楚和艰辛,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教杜牧《清明》时,笔者引用了介子推的传说,来拓展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深层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热情;在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故事。不仅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诗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古诗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增趣外:还可以采用谜语、藏头诗、藏尾诗、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添趣”
古诗“文约而意丰”,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手段,更好扩展学生的想象呢?美读应该是保持学习古诗兴趣是的方法之一。
美读,也是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品味着诗词的节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扬顿挫中渐入词境,就会与作者感情发生强烈的共鸣。一字、一顿、一挥手、一顿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学生们全部神思在美读中飞翔,情感之花随美读绽放。
例如教授《江雪》时,笔者配上忧伤的笛子乐曲,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学生带进一片江雪寒冷的世界中。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配上音乐反复动情美读。最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清凉寒冷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从而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修身养性,其乐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诗词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智与气度。只有通过美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才能使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尽赏语文的风光,汲取生命的营养。
三、课末“补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课末“补趣”主要是为了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
(一)描描画画,乐趣无穷
常言“诗如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大漠特有的塞外风光、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二)写写练练,提高很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应该让学生学写诗词。笔者觉得“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仿写,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诗词的课上,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讲得也非常好,灵机一动,于是我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李清照的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尝试的学写一下呢!结果大家把头低下了,认为太难,不敢尝试,我说:“清代文人彭端淑在他所作的《为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尝试模仿写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于是我把我写的新版《醉花阴》读给了学生们。
学生听完以后,跃跃欲试,摩拳擦掌,要小试牛刀。可见“身教”影响对学生会更大,从此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方面不再有了为难的情绪,而且爱上古诗词欣赏课,此后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很多作品,有的时候还请老师帮助修改,或者自己编成集子收藏起来。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总之,在教学时还要能根据诗歌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这才能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径通幽,在古诗教学中应该还原诗歌固有的古色古香。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