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的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将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去回首辛亥革命一百年以来的沧桑,我们有必要去品味革命先驅们关于民族问题的相关思想,特别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民族观。研究这些思想必然会为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孙中山;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73-02
一、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
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到与保皇派论战阶段。1897年,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提到:“不完全打到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地道的中国人来建立起纯洁的统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1]可见这个阶段是典型的反满。第二阶段是与保皇派论战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间。在《民族主义》一文中,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孙中山是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人,他所说的中国的国族,就是指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要提倡民族主义,必须处理好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使之形成一个团结的大民族,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国族。所以他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也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第三阶段就是在国民党一大以后,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各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奋斗,使被压迫的民族都得到解放。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和平、进步事业的一个贡献。
二、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过程
孙中山的民族观其实就是民族主义,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一种大潮流。但是,他的民族主义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救亡和振兴中国的立场出发,带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和团结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团结意识,抵御侵略,拯救中国的深刻内涵。最终目的是通过弘扬民族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族和富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中。
(一)与保皇派论战
清末民初,在与保皇派论战中提出:”惟是兄弟曾经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民族,这话大错,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民族革命的时候,那满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的道理,并且旗帜鲜明的指出:“民族革命就是反对清朝皇室,扑灭他的政府。”一阵见血的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2]
(二)1919年放弃“五族共和”后的转变
1920年11月,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概念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向来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个中华民族。若单是做到推翻满族的专制,还是未曾完成。……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1921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阐述到:“务使慢蒙回藏同化于我们汉族,成一个大民族主义的国家。”[3]其实,孙中山这里所说的大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这里,“中华民族”概念不再是指汉族,而是孙中山理想中的中国境内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融合生成的新的统一民族。而造成这一新民族的方法也不再是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而是国内各民族人民完全平等的“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的民族融合。这里,民族融合比民族同化更进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的民族平等,这是孙中山从理论上解决近代民族主义单一民族建国理论和中国多民族国家国情矛盾的尝试,是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最大思想贡献。在这个过程里孙中山主要是针对国内各民族之间相互扶持和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第一次国共开始以后
孙中山在争取本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国共合作开始之后,我们具体他把这一阶段的民族观分为两层,即内层和外层。从内层来讲就是特指国内。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里,他提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除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地为团结全国个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4]并且对内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从外层来讲,主要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完成民族自救。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属于积极的民族主义,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更不是民族扩张主义。他说:“我们所反对的,不是外国,是外国的帝国主义。外国之持帝国主义者,固是我们的敌人,外国之不持帝国主义者,或已抛弃帝国主义者,便是我们的朋友。”孙中山是个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家。他的思想就是通过不断地吸收新事物、新思想而得到发展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也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孙中山颇为欣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共产党人的坚决革命。而这个时期孙中山新的民族观也可以说是国共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对孙中山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所说的新时期主要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形成的一整套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措施。具体来讲就是以下两点:
(一)如何更好的解决国内各民族关系
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孙中山提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这里,孙中山首先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前提。事实上,我们现在坚持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也恰恰正是如此。在当今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并且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
(二)如何更好的处理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含有国际主义的色彩,他说: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如果中国不能够担负这个责任,那么,中国强盛了,对于世界没有大利,便有大害。中国对于世界究竟要负什么责任呢?……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孙中山晚年主张联合世界上各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奋斗,使被压迫的民族都得到解放。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和平、进步事业的一个贡献。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民族观里已经具有朴素的“和谐世界”的思想。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把和谐世界作为一种理念和崇高目标置于全世界的视野之中,关心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它不是强加于别国的一种价值观念,而是一种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认可的和平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载大民族观上对世界做出的巨大突破和贡献。
总结:综上所述,孙中山从国内外两个层次阐述了他的民族观,对内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对外实现世界民族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为主旨,也就是中国和外国平等的主义,其目的就是建立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政治层面去整合中华民族的意识,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团结一致,稳定的大环境;从经济层面去整合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成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从文化层面去整合中华民族意识,帮助国人去认识中国的文化,应世界潮流去建设一个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的国家。今天,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路线、方针、政策、其实和孙文先生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正在朝着一个社会最文明、最和谐、最进步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而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8.
[2]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5.
[3]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3.
[4]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5]田联刚.中国民族问题的价值取向:全面保障少数民族人权[J].西北民族研究,2009,02.
关键字:孙中山;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73-02
一、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
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到与保皇派论战阶段。1897年,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提到:“不完全打到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地道的中国人来建立起纯洁的统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1]可见这个阶段是典型的反满。第二阶段是与保皇派论战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间。在《民族主义》一文中,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孙中山是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人,他所说的中国的国族,就是指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要提倡民族主义,必须处理好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使之形成一个团结的大民族,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国族。所以他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也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第三阶段就是在国民党一大以后,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各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奋斗,使被压迫的民族都得到解放。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和平、进步事业的一个贡献。
二、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过程
孙中山的民族观其实就是民族主义,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一种大潮流。但是,他的民族主义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救亡和振兴中国的立场出发,带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和团结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团结意识,抵御侵略,拯救中国的深刻内涵。最终目的是通过弘扬民族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族和富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中。
(一)与保皇派论战
清末民初,在与保皇派论战中提出:”惟是兄弟曾经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民族,这话大错,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民族革命的时候,那满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的道理,并且旗帜鲜明的指出:“民族革命就是反对清朝皇室,扑灭他的政府。”一阵见血的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2]
(二)1919年放弃“五族共和”后的转变
1920年11月,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概念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向来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个中华民族。若单是做到推翻满族的专制,还是未曾完成。……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1921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阐述到:“务使慢蒙回藏同化于我们汉族,成一个大民族主义的国家。”[3]其实,孙中山这里所说的大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这里,“中华民族”概念不再是指汉族,而是孙中山理想中的中国境内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融合生成的新的统一民族。而造成这一新民族的方法也不再是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而是国内各民族人民完全平等的“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的民族融合。这里,民族融合比民族同化更进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的民族平等,这是孙中山从理论上解决近代民族主义单一民族建国理论和中国多民族国家国情矛盾的尝试,是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最大思想贡献。在这个过程里孙中山主要是针对国内各民族之间相互扶持和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第一次国共开始以后
孙中山在争取本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国共合作开始之后,我们具体他把这一阶段的民族观分为两层,即内层和外层。从内层来讲就是特指国内。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里,他提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除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地为团结全国个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4]并且对内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从外层来讲,主要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完成民族自救。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属于积极的民族主义,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更不是民族扩张主义。他说:“我们所反对的,不是外国,是外国的帝国主义。外国之持帝国主义者,固是我们的敌人,外国之不持帝国主义者,或已抛弃帝国主义者,便是我们的朋友。”孙中山是个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家。他的思想就是通过不断地吸收新事物、新思想而得到发展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也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孙中山颇为欣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共产党人的坚决革命。而这个时期孙中山新的民族观也可以说是国共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对孙中山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所说的新时期主要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形成的一整套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措施。具体来讲就是以下两点:
(一)如何更好的解决国内各民族关系
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孙中山提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这里,孙中山首先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前提。事实上,我们现在坚持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也恰恰正是如此。在当今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并且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
(二)如何更好的处理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含有国际主义的色彩,他说: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如果中国不能够担负这个责任,那么,中国强盛了,对于世界没有大利,便有大害。中国对于世界究竟要负什么责任呢?……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孙中山晚年主张联合世界上各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奋斗,使被压迫的民族都得到解放。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和平、进步事业的一个贡献。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民族观里已经具有朴素的“和谐世界”的思想。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把和谐世界作为一种理念和崇高目标置于全世界的视野之中,关心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它不是强加于别国的一种价值观念,而是一种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认可的和平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载大民族观上对世界做出的巨大突破和贡献。
总结:综上所述,孙中山从国内外两个层次阐述了他的民族观,对内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对外实现世界民族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为主旨,也就是中国和外国平等的主义,其目的就是建立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政治层面去整合中华民族的意识,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团结一致,稳定的大环境;从经济层面去整合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成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从文化层面去整合中华民族意识,帮助国人去认识中国的文化,应世界潮流去建设一个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的国家。今天,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路线、方针、政策、其实和孙文先生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正在朝着一个社会最文明、最和谐、最进步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而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8.
[2]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5.
[3]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3.
[4]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5]田联刚.中国民族问题的价值取向:全面保障少数民族人权[J].西北民族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