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目前仍在流行,迄今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亿60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40万例。除传统的社交距离、戴口罩、手卫生、咳嗽礼仪,以及早发现、早隔离等手段外,广泛接种新近研制出的新冠疫苗已经成为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批准或有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共5款。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目前仍在流行,迄今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亿60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40万例。除传统的社交距离、戴口罩、手卫生、咳嗽礼仪,以及早发现、早隔离等手段外,广泛接种新近研制出的新冠疫苗已经成为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批准或有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共5款。
其他文献
人物档案南月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帮带专家,河北医科大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河北省“双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室主任,河北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人物档案陆伦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和中国医促会消化分会常委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等职。
目的比较40岁以上高龄女性累积胚胎后移植与非累积胚胎进行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40岁以上且使用自身卵子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助孕229例不孕症妇女共338个周期资料,根据患者是否累积胚胎移植分为两组分析妊娠结局。结果40~49岁女性随着年龄增高,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P<0.05),获卵数减少(P<0.05),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下降(P<0.05)。在40岁妇女中,累积胚胎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均高于非累积胚胎移植组(42.9%vs.24.6%,P<0.05),对于41岁
最近人们经常向我提出的有个问题“医生,国内疫情都得到控制了,我们还需要打疫苗吗?疫苗到底安不安全?听说副作用很大。”基于人们对接种疫苗种种顾虑,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我们正处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事实上,我国疫苗接种率还是比较低,相对于其他国家疫苗缺乏。
核苷(酸)类似物(NAs)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重要的药物,这些药物用于乙肝治疗已经近20年,其疗效毋庸置疑。目前,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有5种: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
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措施。治疗上,包括治疗原发病或去除致病因素、抗肝脏炎症、抑制胶原纤维形成与促进胶原降解等。其中,病因治疗是抗肝纤维化的首要对策,如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戒酒等。慢性炎症反应是纤维化形成的前提,抗肝脏炎症是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措施。
人物档案李用国:教授,主任医师(一级),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美国Scripps和UTMB进站博士后。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防痨协会结核与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兼自然疫源性疾病学组副组长。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DILI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
目的探究宫颈癌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女性就诊者5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根据HPV感染情况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中HMGA1、HMGB1表达情况,采用PCR+膜杂交法检测HPV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MGA1、HMGB
槐杞黄颗粒是现代儿科临床常用中成药,由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等组成,对机体具有广泛而全面的调节与滋补作用,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将槐杞黄颗粒近年在儿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发现近年来对槐杞黄颗粒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与真实世界的研究,并且其在儿科运用的安全性问题探讨较少,对于槐杞黄颗粒针对于各类疾病的不同分型治疗效果应需进一步细化研究。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槐杞黄颗粒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应当进一步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