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近年来,我们奔着这目标,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一、观察积累是写作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唐朝骆宾王七岁时曾写过一首《咏鹅》诗,短短的几句话18个字,描绘出一幅多么具体、动人的图画。如果对鹅儿浮水缺乏精细的观察,他是不能写出这样栩栩如生的诗句。也只有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精细地观察,多观察、善观察、勤观察,才能准确捕捉,逼真再现所写内容。
积累即把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以各种方式保存起来,是为了巩固观察的成果而采取的行动。那么怎样去积累材料呢?
方法之一,写观察日记。在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的人、事,看到许多景物。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都看作为作文的材料,作为观察日记的内容。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学生有心积累,不分时间地点:校内读通知,读通告,读倡议,读板报;街上读招牌,读广告,读路标,读海报;课堂读课文,平时读书信;兴来读幅画,余暇读首歌;进教室积累华辞彩张,在野外积累随言便语……
方法之二,做阅读摘抄。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有用的内容随时摘抄下来。
方法之三,平时多练笔。我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上交的作文外,还让学生定期创办作文小报。大量的练笔活动使学生写作成了一种技能。
二、感悟体验是写作能力的体现
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就是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激发情感;用脑思考产生认识。“感悟的大世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随着感悟的深化,学生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情感、认识不断堆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时,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抒怀的冲动、表达的欲望推动着学生写作,不吐不快,水到渠成。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
一是悟文本。悟文本就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文化,豁然开朗了,震动心灵了,引起共鸣了,高兴了,愤怒了,悲伤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所作的读书笔记进行反刍,反复去读、品、思,若有思维的火花产生,则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阅读新文本,也要边读边品味,边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碰撞产生的灵感。由此,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芽成长。
二是悟生活。“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悟生活就是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索,从中获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指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学会悟生活——用心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然后用笔记录。读着学生的感悟,我们就知道:无需做写作理论的灌输,无需做写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在蓬勃的萌发了。
三、求异创新是写作能力的拓展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对作文来说,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善于在文章中创造出鲜活的新形象是创新;敢于质疑批判,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及独立的审美判断是创新;能运用发散思维,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也是创新!
作文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发展写作能力,这是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的。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三突破”——观察突破,题材突破,表达方式突破。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不断进步,观念相应更新,这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我们鼓励学生不要“尽信书”,不要“尽信权威”,在作文中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或对传统的观念提出异议,此之谓观念突破。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体裁其实相当有限。写作的内容局限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狭窄的范围,呆板而少得可怜的题材,把那枯燥乏味的生活反复抒写,久而久之,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年级越升越高,作文越写越糟,有何兴趣可言?有何创新可言?我们提倡“题材突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写作的题材领域。我们告诉学生,凡是你感受最深的,最想说而且有话要说的,不管哪方面都可以写进作文。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应对自如,他们的作文也才异彩纷呈,显示出一片蓬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写出带有自身特色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带领学生努力实现第三个突破——“表达方式的突破”。告诉学生,语言表达是为文章思想、情感服务的,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凡是能有效地表现中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鼓励学生作文时要努力常运用新颖别致、别具一格的、富有创意的、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达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单位:山东高密市田庄中学
一、观察积累是写作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唐朝骆宾王七岁时曾写过一首《咏鹅》诗,短短的几句话18个字,描绘出一幅多么具体、动人的图画。如果对鹅儿浮水缺乏精细的观察,他是不能写出这样栩栩如生的诗句。也只有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精细地观察,多观察、善观察、勤观察,才能准确捕捉,逼真再现所写内容。
积累即把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以各种方式保存起来,是为了巩固观察的成果而采取的行动。那么怎样去积累材料呢?
方法之一,写观察日记。在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的人、事,看到许多景物。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都看作为作文的材料,作为观察日记的内容。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学生有心积累,不分时间地点:校内读通知,读通告,读倡议,读板报;街上读招牌,读广告,读路标,读海报;课堂读课文,平时读书信;兴来读幅画,余暇读首歌;进教室积累华辞彩张,在野外积累随言便语……
方法之二,做阅读摘抄。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有用的内容随时摘抄下来。
方法之三,平时多练笔。我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上交的作文外,还让学生定期创办作文小报。大量的练笔活动使学生写作成了一种技能。
二、感悟体验是写作能力的体现
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就是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激发情感;用脑思考产生认识。“感悟的大世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随着感悟的深化,学生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情感、认识不断堆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时,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抒怀的冲动、表达的欲望推动着学生写作,不吐不快,水到渠成。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
一是悟文本。悟文本就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文化,豁然开朗了,震动心灵了,引起共鸣了,高兴了,愤怒了,悲伤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所作的读书笔记进行反刍,反复去读、品、思,若有思维的火花产生,则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阅读新文本,也要边读边品味,边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碰撞产生的灵感。由此,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芽成长。
二是悟生活。“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悟生活就是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索,从中获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指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学会悟生活——用心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然后用笔记录。读着学生的感悟,我们就知道:无需做写作理论的灌输,无需做写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在蓬勃的萌发了。
三、求异创新是写作能力的拓展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对作文来说,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善于在文章中创造出鲜活的新形象是创新;敢于质疑批判,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及独立的审美判断是创新;能运用发散思维,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也是创新!
作文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发展写作能力,这是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的。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三突破”——观察突破,题材突破,表达方式突破。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不断进步,观念相应更新,这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我们鼓励学生不要“尽信书”,不要“尽信权威”,在作文中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或对传统的观念提出异议,此之谓观念突破。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体裁其实相当有限。写作的内容局限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狭窄的范围,呆板而少得可怜的题材,把那枯燥乏味的生活反复抒写,久而久之,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年级越升越高,作文越写越糟,有何兴趣可言?有何创新可言?我们提倡“题材突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写作的题材领域。我们告诉学生,凡是你感受最深的,最想说而且有话要说的,不管哪方面都可以写进作文。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应对自如,他们的作文也才异彩纷呈,显示出一片蓬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写出带有自身特色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带领学生努力实现第三个突破——“表达方式的突破”。告诉学生,语言表达是为文章思想、情感服务的,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凡是能有效地表现中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鼓励学生作文时要努力常运用新颖别致、别具一格的、富有创意的、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达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单位:山东高密市田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