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几年城镇化、农业高产化进程的提速,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日益减少、消耗逐步加大的挑战,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需求愈来愈高。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对现有农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成为双阳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选择。
一、双阳区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双阳区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伴随新型城镇化、洁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农业经济跟随形势逐步转型升级,在经历了“十五”、“十一五”两个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发展进程,特别是双阳区提出打造“三城一区”战略,全面实施都市农业先导区建设之后,双阳区农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转换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都市农业先导区建设深入人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更趋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强势,双阳区成为长春市近郊的农产品超市和短途旅游热线。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发展思路多处于浅层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生态农业实质和内涵的农村村民、农企业主并不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圈子中跳出来,发展上仍然是重产值、产量而轻视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而忽视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而无视生态标准。
(二)生态农业规划滞后,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强。2010年在编制全区“十二五”规划和各区域、行业专题规划时,双阳区编制了农业、牧业、鹿业、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但没有单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只是在各规划中穿插了农业生态化改造问题。由于没有生态农业发展专题性总体规划,各部门在组织实施农业生态化改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缺少科学性、工作随意性问题,园区、基地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千家万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农村土地流转率低,大规模生态化经营受限。目前,双阳区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大量土地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的难度仍然很大,土地流转率低成为扩大农业生态化经营规模的最大瓶颈。
(四)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生态农业执行标准缺失。截至目前,我区尚没有权威的生态农产品基本标准执行监控监管机构,也没有成文的推进生态农产品标准执行工作方案或措施,行业规范、市场管理、产品认证等机制以及周边沿线环境都急需规范和建设。现有的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产品、加工包装环节等都面临着信任难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不好卖”的窘境,绝大多数无公害、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五)产业扶持不尽人意,扶持措施急需快速跟进。近几年双阳区得到的上级“三农”资金都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在生态农业急需的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的资金较少。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支持农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十分有限,难以刺激生产者增加农业生态投入,对生产优质、标准化、让市场认可的生态化农产品缺乏动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生态意识,着力浓厚社会生态农业发展氛围。进一步将农业生态化改造提到工作日程,在全区树立实施农业生态化的观念。一是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二是加强生态经济意识培育,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等形式,打破以往产量型的农业定势思维,形成包括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各涉农企业、广大农民等在内的各群体的生态经济观念。三是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执法行动,迫使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四是树立示范样板,对建设生态农业做得较好的乡镇、村、专业户,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推广,适时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全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构建生态农业科学发展布局。按照双阳区地理优势、开发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及时跟进落实,达到规范化发展目的。在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注重不同区域主导产业建设,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线,力戒求全贪多。同时,要进一步细化重点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土地使用性质,从规划角度对生态农业园区准入、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变相圈地行为。
(三)推进产城融合,着力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原则,结合双阳区城镇化建设,将农业生态化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将农业生态化改造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夯实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奢岭新城、小城镇“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使全区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城镇化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建议以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城镇化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坚持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双向互动、一体发展,重点要抓好国信乡村都市等具有生态农业产城融合示范带动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农业规模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同步。
(四)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健全发展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投融资渠道。财政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捆绑使用农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基地建设资金等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龙头企业和事关全区农业生态化改造的重点项目、事关全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生态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态化规模经营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资金倾斜,简化手续、优惠利率、及时到位。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生态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突出抓好信息、科技、应急、培训等四大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技推广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农业执法机构,要稳定机构,充实人员,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力度,扩大生态农业经营规模。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租赁”、“土地入股”、“公司+农户+基地”等办法,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以乡镇街为主导搭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土地支持。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一、双阳区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双阳区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伴随新型城镇化、洁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农业经济跟随形势逐步转型升级,在经历了“十五”、“十一五”两个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发展进程,特别是双阳区提出打造“三城一区”战略,全面实施都市农业先导区建设之后,双阳区农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转换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都市农业先导区建设深入人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更趋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强势,双阳区成为长春市近郊的农产品超市和短途旅游热线。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发展思路多处于浅层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生态农业实质和内涵的农村村民、农企业主并不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圈子中跳出来,发展上仍然是重产值、产量而轻视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而忽视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而无视生态标准。
(二)生态农业规划滞后,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强。2010年在编制全区“十二五”规划和各区域、行业专题规划时,双阳区编制了农业、牧业、鹿业、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但没有单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只是在各规划中穿插了农业生态化改造问题。由于没有生态农业发展专题性总体规划,各部门在组织实施农业生态化改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缺少科学性、工作随意性问题,园区、基地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千家万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农村土地流转率低,大规模生态化经营受限。目前,双阳区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大量土地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的难度仍然很大,土地流转率低成为扩大农业生态化经营规模的最大瓶颈。
(四)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生态农业执行标准缺失。截至目前,我区尚没有权威的生态农产品基本标准执行监控监管机构,也没有成文的推进生态农产品标准执行工作方案或措施,行业规范、市场管理、产品认证等机制以及周边沿线环境都急需规范和建设。现有的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产品、加工包装环节等都面临着信任难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不好卖”的窘境,绝大多数无公害、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五)产业扶持不尽人意,扶持措施急需快速跟进。近几年双阳区得到的上级“三农”资金都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在生态农业急需的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的资金较少。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支持农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十分有限,难以刺激生产者增加农业生态投入,对生产优质、标准化、让市场认可的生态化农产品缺乏动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生态意识,着力浓厚社会生态农业发展氛围。进一步将农业生态化改造提到工作日程,在全区树立实施农业生态化的观念。一是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二是加强生态经济意识培育,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等形式,打破以往产量型的农业定势思维,形成包括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各涉农企业、广大农民等在内的各群体的生态经济观念。三是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执法行动,迫使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四是树立示范样板,对建设生态农业做得较好的乡镇、村、专业户,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推广,适时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全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构建生态农业科学发展布局。按照双阳区地理优势、开发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及时跟进落实,达到规范化发展目的。在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注重不同区域主导产业建设,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线,力戒求全贪多。同时,要进一步细化重点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土地使用性质,从规划角度对生态农业园区准入、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变相圈地行为。
(三)推进产城融合,着力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原则,结合双阳区城镇化建设,将农业生态化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将农业生态化改造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夯实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奢岭新城、小城镇“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使全区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城镇化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建议以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城镇化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坚持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双向互动、一体发展,重点要抓好国信乡村都市等具有生态农业产城融合示范带动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农业规模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同步。
(四)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健全发展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投融资渠道。财政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捆绑使用农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基地建设资金等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龙头企业和事关全区农业生态化改造的重点项目、事关全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生态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态化规模经营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资金倾斜,简化手续、优惠利率、及时到位。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生态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突出抓好信息、科技、应急、培训等四大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技推广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农业执法机构,要稳定机构,充实人员,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力度,扩大生态农业经营规模。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租赁”、“土地入股”、“公司+农户+基地”等办法,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以乡镇街为主导搭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土地支持。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