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悟道,润物无痕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表明任何“道”都寓于一定的表现形式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道”是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即以“文”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文道统一,因文悟道。因文悟道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怎样操作因文悟道,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对感悟和体验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首先,我们要把感悟和体验具体化、操作化。要让学生充分明确感悟什么?体验什么?如果学生明确了感悟什么,体验什么,那么他的阅读就会有指向,他就会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地思考,深入地思考和探究。这是用教学目标来引领体验感悟的问题。其次,还要思考学生感悟了没有,体验了没有,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要对过去那种教学现状适当地进行一种调试和纠正。强调体验,实际上是发挥我们语文课程的自身的优势和魅力。这个优势和魅力就是说,特别是文学性的文本,本身就美,它非常有感染力,有生动的形象,有丰富的情感,它能够以心来换取心,以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相沟通。所以语文课如果上得没有情感,没有形象,这个语文课就枯燥乏味。这也是很多学生经过了阅读教学,但是调动不起他的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因文悟道”需要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投入进去,真正地体验,通过文本阅读,把德育的、智育的、美育的目标融合起来。
  二、用“意境”移情感悟,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牵涉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牵涉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同时掌握好分寸,取得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痕。所谓“意境”,通常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语文教学中意境体会最深的是古诗的教学环节,语文课本里的古代诗词皆为精品,意境深远、新颖,赋予强烈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学生是移情感悟的主体。教师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与暗示,以及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入境的心理体验。应让学生移情感悟诗中的意境,受到熏陶,产生共鸣,然后再点拨。
  三、阅读文本或课外读物就是悟道的很重要的途径
  “因文悟道”强调了“悟道”的前提是“因文”,“因文”就是凭借、依据文本的意思吧,那么阅读文本或课外读物就是悟道的很重要的途径。把阅读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现在升学压力大,学生作业多,时间被排得满满的,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其实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句话:“教室里一片安静,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我们应当珍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要珍视?因为专心致志地思考、阅读和思考,它本身隐含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体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验,真正地感悟和真正地因文悟道。
  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让学生掌握多数文章的理解方法
  因文悟道,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来明白读文章的一般道理,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中,就是通过对某一篇文章的解析,让学生掌握多数文章的理解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的,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确实是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否则,就无法阅读。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明白“授之以渔”的道理,以为我只要把这篇文章的问题说明白,告诉学生答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下次考试遇到这篇文章的几率几乎为零。那么,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阅读方法、分析方法,这就是我们因文悟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何时,我们的学生不依靠老师就能自己把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我们的功德才算圆满。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众多文情并茂的作品,欣赏到了大量光彩照人的形象。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人生经验,激动人心的故事,旨在宣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给予了青少年们选择,模仿的对象,以及分析、辨别、取舍的参照物,这一切使得语文科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有着较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单位 甘肃成县城关中学)
其他文献
精致化管理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精益求精的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精致文化”,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我校自2008年起致力于精致化管理的探索,并于2009年开始了省级课题《农村学校精致化管理的个案研究》的研究。在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有机整合法家、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能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对于建构和谐的学校人文环境、增强学校凝聚力、改善师生关系、减轻师生负担、优化教育管理行为、提升学校的
摘 要:在新课程高中化学中,化学实验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是贯彻新课改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们已经对新教改的教学理念有了比较好的理解,也找到了许多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验教学这一新课程的精髓还是没能真正走入课堂和教学中,新课程教学下一步亟待突破的重点是如何落实新课改化学教学的灵魂——实验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才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尤其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与生活联系,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打造成鲁迅儿时充满乐趣的“百草园”,而不是沉闷枯燥的“三味书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
摘要: 把考试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具体实施考务管理时,高职院校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地发展我们的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考试 考务工作    怎样使考试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呢?怎样使分数真正代表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呢?关键在于使我们的考试原则、内容和方法与我们培养的目标一致起来,用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但是青少年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悄然而生,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薰染,青少年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的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要从根本上制止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重视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