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时不时地可以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与此相关内容的调查。学生的回答尽管难求一律,但有两点几近“标准答案”,这便是要求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幽默的授课语言。这“幽默”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有关,多少带有几分先天的成分,只凭后天一时半会儿的努力恐怕难见成效,而“渊博”的知识却完完全全靠的是后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旦有了渊博的知识积淀,作为教师,上起课来自然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便够不上“幽默”,也定能吸引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因此,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对于一个教师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经在一份教育刊物上读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地一所学校特地从外地邀请到了一位名师到校给“本土”教师上示范课。这位老师在事先不熟悉学生状况、未被告知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对授课内容稍事准备便从容地走上了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者动容,折服于心。赞叹之余,有人问起这堂课到底准备了多长时间,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答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十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着上好每一节课。”
可惜读过这篇报道之后没能记住那位名师的姓名,然而那句初听平平淡淡、细思却意味隽永、极富哲理的回答却时时萦绕于我的脑际,令人沉吟再三,回味不已。
每一位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课堂教学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思想、知识、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途径。因此,所上之课的质量、效益如何便成了衡量、评价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而备好课则又是上好课的前提。故而一位有志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益的教师决不会忽视课前准备这一重要环节。
如果说我们一些教师尚不清楚这“备课”二字为何物,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令诸多同行难以接受;但如果说我们部分老师在“备课”这一问题上理解过于狭隘,认识尚存偏差,恐怕是我们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事实上,在不少教师心目中,备课不过就是上课前看看教科书,翻翻参考书,设计一下教学过程,编写一则教案而已(这恐怕还是比较有事业心的老师的做法,与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式的人相比已高出一个档次)。然而,我们细思一番,这种举动与那些专司“现炒现卖”之职的商贩们又有多大差异?如果指望着仅凭这样的“备课”就能上好课,恐怕只能是这些教师一厢情愿的事。
古人论及诗歌创作,曾有过“功夫在诗外”之说。这“诗外”的功夫,正是要求人们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知识、生活的积累。而这些又是无法指望其“速成”的。今天,我们欲求上出高质量、高品位的课,亦当体味到“功夫在课外”的深刻道理。这就需要我们自觉摒弃那种“现炒现卖”的备课方式,踏踏实实,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只有不懈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才能真正上活、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工作也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点来看,“用一生的功夫来准备每一节课”与东坡先生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也正不谋而合。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生”的积累,我们的课才能备起来轻松,讲起来生动,听起来受用,而不至于沦为“教参”与“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曾经在一份教育刊物上读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地一所学校特地从外地邀请到了一位名师到校给“本土”教师上示范课。这位老师在事先不熟悉学生状况、未被告知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对授课内容稍事准备便从容地走上了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者动容,折服于心。赞叹之余,有人问起这堂课到底准备了多长时间,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答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十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着上好每一节课。”
可惜读过这篇报道之后没能记住那位名师的姓名,然而那句初听平平淡淡、细思却意味隽永、极富哲理的回答却时时萦绕于我的脑际,令人沉吟再三,回味不已。
每一位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课堂教学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思想、知识、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途径。因此,所上之课的质量、效益如何便成了衡量、评价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而备好课则又是上好课的前提。故而一位有志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益的教师决不会忽视课前准备这一重要环节。
如果说我们一些教师尚不清楚这“备课”二字为何物,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令诸多同行难以接受;但如果说我们部分老师在“备课”这一问题上理解过于狭隘,认识尚存偏差,恐怕是我们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事实上,在不少教师心目中,备课不过就是上课前看看教科书,翻翻参考书,设计一下教学过程,编写一则教案而已(这恐怕还是比较有事业心的老师的做法,与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式的人相比已高出一个档次)。然而,我们细思一番,这种举动与那些专司“现炒现卖”之职的商贩们又有多大差异?如果指望着仅凭这样的“备课”就能上好课,恐怕只能是这些教师一厢情愿的事。
古人论及诗歌创作,曾有过“功夫在诗外”之说。这“诗外”的功夫,正是要求人们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知识、生活的积累。而这些又是无法指望其“速成”的。今天,我们欲求上出高质量、高品位的课,亦当体味到“功夫在课外”的深刻道理。这就需要我们自觉摒弃那种“现炒现卖”的备课方式,踏踏实实,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只有不懈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才能真正上活、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工作也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点来看,“用一生的功夫来准备每一节课”与东坡先生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也正不谋而合。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生”的积累,我们的课才能备起来轻松,讲起来生动,听起来受用,而不至于沦为“教参”与“标准答案”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