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用题教学融入生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m_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帮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和拓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数学 应用题 教学 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数学是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我们要将应用题教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改变这一切,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应用题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在教学中,我们应客观分析教学内容,处理教材内容,精心选择、编制一些应用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应用题的实用性
   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储蓄有关知识 ,并帮助爸妈算一算各种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比较怎样存款收益最大?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
   应用题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促使学生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2、联系现实生活,正确理解题意
   2.1抓住应用题的关键点
   在应用题中,有很多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善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就像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你会发现同学有很多奇思妙想,有些方法更是独具匠心。
   2.2善于转化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较为复杂,一时很难理解,但这些数量关系一般都可以转化成较为简单的浅而易见的数量关系。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巧妙地分解成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和常用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只要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转化,确有“四两拔千斤”的功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受到柳暗花明的心境。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教师把解题思路都告诉学生,规范性的要求也提得太多,学生做题时只要按照老师指的路一步一步地做,学生的解题策略只是教师思路的再现。虽然能在类同的练习中发挥较好,学生的成绩也不错,但一旦遇到新的类型就束手无策了。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老师只能起引导作用,尽可能精讲,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解答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依靠自己的智慧,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解答出来。
   3.1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强调应用题的分类,给各种题型做好一个个模子,这样学生一拿到应用题就生搬硬套,套上一个类型,然后再按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解答,这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淡化应用题的分类,淡化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过程的标准化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理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真正体现学生解题的个性化。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学生充满个性化的解答,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应用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最大限度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空间,给学生以较多地选择余地。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突破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去思考。
   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地解答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拓展教学时空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使应用题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多地融入社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研究课题,要求学生去调查,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更多了解生活,教师再巧妙地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利于解应用题的素材结累,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优化应用题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已成当代教学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 自主 情感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实现了语文课堂教育素质化,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如何实现课堂教
摘要: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还给学生   多年前听到一位数学教育名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深有同感。我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争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
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儿科专家林巧稚小时侯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
期刊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新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机遇,面对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高中数学教师能否改变观念、重新定位,真正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对于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 实施 高中 数学 角色   新一轮数学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但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下面的现象: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