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急于求成的建设方式偏离了新农村建设的预定轨道,使传统村庄环境发生较大改变,传统村庄聚落特有的建筑空间和文化面临丧失或割裂。如何更新和保护极其有限的村落民居及其环境,使新农村建筑空间与文化和谐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将以吉林省东部新农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农村建筑空间文化和谐更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农村文化;吉林省东部山区
农村传统风貌及文化传统是在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种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地方生产、生活、娛乐、礼仪等众多方面的特征,是农村社会长期聚居形式发展遗留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传统风貌具有较强的乡土和地方特性,体现了人与建筑及自然之间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维护这种和谐,保护和延续乡村的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与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关系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的合理结合是值得每一个规划师和每一个居民参与者值得考虑的问题。目前吉林省东部山区大多数的居民点的规划在各个规划层面都有但各层面的规划各自为政,不能成为一个系统,很好的指导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
1 背景
吉林省东部山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从以往的东部山区村庄规划来看,在宏观布点时不能抓住主要制约因素,对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缺少深入的了解,合理布置。而在微观布局时,较少考虑当地村庄的实际情况,多数不考虑地形地貌,经济情况、历史文脉等等,而采用统一的规划模式,这样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效果,导致村庄地域特色的丧失。
2 新农村建设与空间布局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东部山区现有规划中有些走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未能考虑与当地村庄的地理环境相结合,造成村庄地域特色的丧失。
在规划建设上主要表现为:
2.1 缺乏保护意识,环境质量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和一些资料发现,村庄居民对住宅本身很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居住需求,经济投入也很多,但通病是只顾着房子本身的建筑而忽视环境质量、绿化,道路,空地等一系列附属基础设施,因而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
2.2 住区零乱无序,土地利用不合理
新旧住宅之间的关系问题,居民在建造新的住宅过程中出于情感,扩大院落范围和经济等因素仍然尽可能得保留旧的住宅,这就造成了新的住宅建设乡村庄外围扩展和旧住宅空置现象,即空心村的问题。新建住宅和老住宅之间没有相互的联系,新住宅不能体现地方的特色和风俗。
2.3 缺少特色,面貌大多千篇一律
对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居住空间的特色,可以分解为相对平原地区和山区两个层面来分析。即一方面指由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行为等决定的平原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处于特殊环境下的山区居住群体。在规划中未考虑两者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而采用统一的布置模式,从而使村庄的面貌缺失。
2.4 经济条件有限,功能不完善
农村住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内部道路系统混乱,而与外部的道路系统联系也不方便;绿地集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活动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为农业服务的必要条件。
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现状发展来看,我们可知村庄的更新发展与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要和焦点问题,而保护和发展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营造村落建筑空间与文化的和谐,如何使之和谐,并非单纯的保护与延续,也非单纯的更新与发展,它们的和谐发展既是保护又是传承,既是更新也是发展,既要看到过去,也要面对当前,同时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尺度。
3 吉林省东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与空间布局对策
本文接下来,将以吉林省东部农村的发展现状,对和谐营造村庄建筑空间与文化的和谐方法和对策作进一步阐述。
3.1 保护现有建筑,继承原有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及其风格的保护是新农村建设村落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常用的一种保护方法。规划保留建筑质量较好的房屋,只有轻度破坏的村落建筑进行全面修复,对一些危房,进行拆除,其余因建筑风格不同或阻碍村庄发展的建筑进行整改和拆除。规划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均继承村庄原有建筑风格,采用统一的建筑装饰材料,如有序的布局、万字窗、坡屋顶等建筑形式,做到村庄整体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3.2 保护现有建筑空间格局,延续村庄空间机理
目前东部山区农村建筑群体结构单一,建筑空间形成简单的行列式布局,村庄整治规划对现有建筑空间格局进行保护,并在延续原有纵向延展为主的空间脉络基础上,加强其东西向空间脉络的形成,从而引导村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空间网络,使村庄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达到对村落空间形态的梳理,强化村庄传统文化和空间脉络的目的。
3.3 保护现有风俗习惯,继承当地文化特征
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种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是一整套的符号和观念系统,是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其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娱乐、礼仪、婚姻、饮食、服饰、居住、生育、禁忌等方面。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风俗习惯,既关系到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关系着民族关系的融洽和完善。在东部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始终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尊重当地群众生活习俗,在用地和设施布局上充分考虑村落传统节日和文化戏曲活动等需求,发扬和传承了当地文化。
3.4 改造与更新
改造道路空间,更新道路尺度道路空间作为村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日常生活出行的主要空间,村落内部道路空间,功能等同城市居住小区道路,素有“公共起居室”之称,是引发村民交往与活动的重要场所。山区农村道路空间的打造,宏观上形成整个村落的交通道路网络、微观上通过现代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场所细节的创造、运用原村庄风景元素,调节道路空间尺度,从而提升道路形象,增强村民交流意象,促进村民活动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村庄氛围。
3.5 改变生活方式和观念,营造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由于历史文化、历史建造条件和手法的限制,吉林省东部山区现状建筑空间布局中仅仅以居住空间布局为主,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安排,在规划中应考虑在村落内营造村民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和场所,规划充分考虑村落公共空间与尺度、混合使用及密度、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及环境质量要求,通过在公共空间增设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以达到增加公共空间活力的目的,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丰富人们业余生活。
营造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是促进新农村生活和谐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条件。规划公共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村民交流、娱乐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要素以达到增加公共空间的目的,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丰富人们业余生活。
4 总结
总之,在笔者看来,村落形态、住宅的样式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念变换而逐渐演变形成的,是在一个较长时段内自发形成的过程。村庄空间整治规划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建筑空间和文化内涵的和谐是规划的一个探索,整治行动实施计划是规划的创新。但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从村落格局中吸取有益元素,并将之继承和发扬。同时协调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探讨并制订适应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划,最终能更好地实现新农村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赣西新农村建筑空间与文化内涵的和谐研究 南昌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09-12-28
[2]新农村规划中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识——以党家村为例探讨传统村落空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200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农村文化;吉林省东部山区
农村传统风貌及文化传统是在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种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地方生产、生活、娛乐、礼仪等众多方面的特征,是农村社会长期聚居形式发展遗留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传统风貌具有较强的乡土和地方特性,体现了人与建筑及自然之间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维护这种和谐,保护和延续乡村的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与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关系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的合理结合是值得每一个规划师和每一个居民参与者值得考虑的问题。目前吉林省东部山区大多数的居民点的规划在各个规划层面都有但各层面的规划各自为政,不能成为一个系统,很好的指导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
1 背景
吉林省东部山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从以往的东部山区村庄规划来看,在宏观布点时不能抓住主要制约因素,对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缺少深入的了解,合理布置。而在微观布局时,较少考虑当地村庄的实际情况,多数不考虑地形地貌,经济情况、历史文脉等等,而采用统一的规划模式,这样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效果,导致村庄地域特色的丧失。
2 新农村建设与空间布局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东部山区现有规划中有些走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未能考虑与当地村庄的地理环境相结合,造成村庄地域特色的丧失。
在规划建设上主要表现为:
2.1 缺乏保护意识,环境质量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和一些资料发现,村庄居民对住宅本身很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居住需求,经济投入也很多,但通病是只顾着房子本身的建筑而忽视环境质量、绿化,道路,空地等一系列附属基础设施,因而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
2.2 住区零乱无序,土地利用不合理
新旧住宅之间的关系问题,居民在建造新的住宅过程中出于情感,扩大院落范围和经济等因素仍然尽可能得保留旧的住宅,这就造成了新的住宅建设乡村庄外围扩展和旧住宅空置现象,即空心村的问题。新建住宅和老住宅之间没有相互的联系,新住宅不能体现地方的特色和风俗。
2.3 缺少特色,面貌大多千篇一律
对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居住空间的特色,可以分解为相对平原地区和山区两个层面来分析。即一方面指由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行为等决定的平原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处于特殊环境下的山区居住群体。在规划中未考虑两者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而采用统一的布置模式,从而使村庄的面貌缺失。
2.4 经济条件有限,功能不完善
农村住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内部道路系统混乱,而与外部的道路系统联系也不方便;绿地集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活动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为农业服务的必要条件。
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现状发展来看,我们可知村庄的更新发展与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要和焦点问题,而保护和发展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营造村落建筑空间与文化的和谐,如何使之和谐,并非单纯的保护与延续,也非单纯的更新与发展,它们的和谐发展既是保护又是传承,既是更新也是发展,既要看到过去,也要面对当前,同时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尺度。
3 吉林省东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与空间布局对策
本文接下来,将以吉林省东部农村的发展现状,对和谐营造村庄建筑空间与文化的和谐方法和对策作进一步阐述。
3.1 保护现有建筑,继承原有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及其风格的保护是新农村建设村落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常用的一种保护方法。规划保留建筑质量较好的房屋,只有轻度破坏的村落建筑进行全面修复,对一些危房,进行拆除,其余因建筑风格不同或阻碍村庄发展的建筑进行整改和拆除。规划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均继承村庄原有建筑风格,采用统一的建筑装饰材料,如有序的布局、万字窗、坡屋顶等建筑形式,做到村庄整体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3.2 保护现有建筑空间格局,延续村庄空间机理
目前东部山区农村建筑群体结构单一,建筑空间形成简单的行列式布局,村庄整治规划对现有建筑空间格局进行保护,并在延续原有纵向延展为主的空间脉络基础上,加强其东西向空间脉络的形成,从而引导村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空间网络,使村庄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达到对村落空间形态的梳理,强化村庄传统文化和空间脉络的目的。
3.3 保护现有风俗习惯,继承当地文化特征
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种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是一整套的符号和观念系统,是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其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娱乐、礼仪、婚姻、饮食、服饰、居住、生育、禁忌等方面。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风俗习惯,既关系到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关系着民族关系的融洽和完善。在东部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始终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尊重当地群众生活习俗,在用地和设施布局上充分考虑村落传统节日和文化戏曲活动等需求,发扬和传承了当地文化。
3.4 改造与更新
改造道路空间,更新道路尺度道路空间作为村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日常生活出行的主要空间,村落内部道路空间,功能等同城市居住小区道路,素有“公共起居室”之称,是引发村民交往与活动的重要场所。山区农村道路空间的打造,宏观上形成整个村落的交通道路网络、微观上通过现代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场所细节的创造、运用原村庄风景元素,调节道路空间尺度,从而提升道路形象,增强村民交流意象,促进村民活动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村庄氛围。
3.5 改变生活方式和观念,营造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由于历史文化、历史建造条件和手法的限制,吉林省东部山区现状建筑空间布局中仅仅以居住空间布局为主,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安排,在规划中应考虑在村落内营造村民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和场所,规划充分考虑村落公共空间与尺度、混合使用及密度、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及环境质量要求,通过在公共空间增设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以达到增加公共空间活力的目的,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丰富人们业余生活。
营造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是促进新农村生活和谐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条件。规划公共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村民交流、娱乐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要素以达到增加公共空间的目的,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丰富人们业余生活。
4 总结
总之,在笔者看来,村落形态、住宅的样式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念变换而逐渐演变形成的,是在一个较长时段内自发形成的过程。村庄空间整治规划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建筑空间和文化内涵的和谐是规划的一个探索,整治行动实施计划是规划的创新。但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从村落格局中吸取有益元素,并将之继承和发扬。同时协调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探讨并制订适应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划,最终能更好地实现新农村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赣西新农村建筑空间与文化内涵的和谐研究 南昌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09-12-28
[2]新农村规划中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识——以党家村为例探讨传统村落空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