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证书的颁发也要讲究时效性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份,我市同时进行了任期内优秀人才学年度综合考核以及新一轮优秀人才评选工作。一些教师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非常急迫而又充满期待地向我询问:“我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分別参加了××杯和××杯论文评选,请问获奖证书到了吗?”“你有没有收到评比结果揭晓的通知?”“网站上有获奖论文名单公示吗?”我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看到他们有些失望的表情,我的心里隐隐作痛:是呀,说好的获奖证书呢?其实,就是我自己,也能够“偶遇”姗姗来迟的证书。就在最近,我收到了一份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请人带过来的证书。我指导的学生参加某征文大赛,荣获一等奖。本来,我应该很高兴,因为自己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指导的学生能够在相当级别的征文大赛中获得大奖,实属不易。然而,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距获奖已过两年。
  实事求是地说,一些教师的失望在情在理,因为某些教师参评论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等,自报送论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至今,都已经超过一年时间了,仍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由此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值得重视。
  首先,评比活动相关举办单位的权威性会大受影响。
  在严控举办、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论文评选、学生征文大赛的当下,能够举办评比活动的单位,都是具有一定权威地位的,其举办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或学生征文大赛的权威性,其所评出的获奖论文、征文等,都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在各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学年度绩效考核时,这些都是可以量化为相应分数的。因此,评比活动相关举办单位也应该自觉维护、积极捍卫自身的权威性。
  然而,一些单位在举办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学生征文比赛过程中,却存在着虎头蛇尾,甚至是没有结果的现象。“2017年12月举行省级论文颁奖仪式,获奖教师代表将获邀参加活动。”“由××局、××局……等部门、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评委会,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审……一等奖为参评数的20%,二等奖为参评数的40%。”“本次论文评审将由……初审,××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复审,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时至今日,某些部门或单位仍然没有下发任何论文评奖结果通知,也没有在相应网站发布获奖论文公示,更没有颁发论文获奖证书。长此以往,其权威地位怎么能不受到质疑呢?
  其次,相关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
  前些年,每当省市一些单位下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学生征文大赛通知后,相关部门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转发通知,逐级组织各相关单位或处室按时报送论文、征文参加评选。很多学校也非常重视,大多会立即行动起来,竭力动员广大教师、学生珍惜机会,积极参赛。相当多的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性也都很高,大多能踊跃参与,纷纷递交论文、征文。为了保证论文、征文质量,学校教科室或师训处总会邀请相关专家组织初评,然后报送初评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教育教学论文、学生征文参赛。
  一些基层学校尤为重视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论文评比、征文大赛结果揭晓、获奖证书下发到学校后,学校还在全校教师会议上,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在这样的状态下,学校的行政执行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们的成就感、获得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但现实是有关部门或单位,尤其是基层学校,花费了相当的时间、精力、财力将教师的论文、学生的征文报送参评之后,翘首以盼,却总是盼不来结果,或多或少地总会产生一种被忽悠了的感觉。一次两次可能影响不大,次数多了,又还有多少底气、意愿、力度,继续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类似的论文评比、征文比赛活动呢?
  最后,广大教师对相关部门或单位举办活动的关注度会大幅下降。
  不可否认,当下的教师劳动强度、工作压力都不是一般的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位教师每一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满负荷工作之中。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还要完成很多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以外的临时任务,而且每个任务、每项工作都非常重要,都不能不做,都马虎不得,教师们的忙碌、辛苦程度等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能够“在乎”相关论文评比、组织学生参加征文大赛活动,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抓紧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精心修改学生征文参赛,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予以肯定、鼓励、褒扬。对广大教师而言,撰写论文、修改学生征文参赛的过程,也是一个耕耘的过程。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自然是为了“收获”。多次、长期“耕耘”却总是不见“收获”,谁还有心思、精神、时间再关注什么论文评比、征文大赛活动,再去耗时间、耗精神、耗体力不断地“耕耘”呢?
  所以,举办论文评比或学生征文比赛活动的相关部门或单位,要在乎教师的“在乎”,每一次举办评选活动,都要做到言而有信,善始善终。否则,长此以往,教师将可能渐渐地不再关注、重视和参加此类评比活动。一旦“不在乎”形成了气候、成为了习惯,评比活动举办单位的权威地位,必然会受到影响,要想再树立起来,就不容易了。
  当然,对教师来说贵在参与,重要的是在读书、思考、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自己。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征文大赛,也是教师应有的担当。至于获奖证书,只不过是成长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而已,能够获得更好,没有得到也好,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反之,过度计较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
  【张建国,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
其他文献
最近几天,网上流传着一段高铁吃泡面的视频:一名男子在高铁上吃泡面,被一名女子怒怼。视频中的女子情绪激动,且言辞十分激烈。  从法律和规章来看,没有任何条文规定“禁止乘客在高铁上吃泡面”。法无禁止皆可为,女子因孩子对泡面过敏怒怼吃泡面的男子,理由可以理解,但存在处理方式上的不当。事实上,孩子对泡面过敏,女子劝说对方不要吃泡面,以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让位,不是唯一办法。比如,带孩子暂时离开吃泡面的男子,避
它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它是爬行动物,有一只三角形的头,身上有上千片鳞片,尾巴很长,喜欢吃害虫。  在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都找不到它,因为它会变色,能变成跟旁边的事物一样的颜色:它在树上时,就变成树干的颜色;它在草丛时,就变成草的颜色。  它是隐身高手,很有趣。  你们猜,这是什么动物?  指導教师:李彬彬
当一款融入了雅致、激情、飘逸、清风傲骨等一系列性格的轿跑车驶过你面前,你能否分清它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事实上,工业设计与艺术范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造型美学与功能主义决不是格格不入,德国的工业设计师们显然深谙此道。特别要向大众cc的设计团队致敬,要知道设计出一款能够彻底扭转“大众汽车长相平庸”观念的产品绝非易事。而cc无疑就是大众的艺术品。  虽然轿跑车总能勾起人群中不同的激情,也能让我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正式强调要研究制定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细则,为教师行使惩戒权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1]目前,我国教育惩戒的执行缺乏法律依据,尚无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化准则,导致学校在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实践过程中易于出现教育惩戒的缺失和过度滥用的“两极”问题。  纵观全球,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惩戒制度,详细规定了教师惩戒权的内
所以有关部门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构建适合于网络直播媒介特性的交互式教学方式,通过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巧妙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教学方法实现从灌输到交互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数字化的他者的反馈中建立教师身份认同。  作为一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2020年春季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整个学校教育变革的一次深度考验。[1]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大量未接触过在线教育的教师,突然被推到直播屏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他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二是因为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题记  刚进入高中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一个班50多人,每次考试我都只能排在30名左右。校长曾在新生欢迎会上说:“排名越居中,越能考验一个学生。努力一把,便有机会跻身年级百强,倘若放弃,就会徘徊不前,与成功失之交臂。”  不知是校长恳切的话语激励了我,还是我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渴望太过强烈,在别的同学还沉浸在升入高
作为丰田的MPV旗舰车型,埃尔法或许并不具备足以让人一见倾心的华丽外形,但它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了“包子好吃不在褶上”的道理——它拥有着绝对能够让人心满意足的内部空间设计,而这些人可以是明星、可以是政府官员、可以是企业家……总之,一切行事低调但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都将会成为它的潜在用户。  作为旗舰MPV车型,埃尔法首先拥有着一个做人的身材,尤其是超过1.9 m的车身高度已经让它成为同类车型中的翘
本教学实录系苏教版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公用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体会公用设施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2.正确认识公用设施经常受损这一现象,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激发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  3.通过学习劝阻、制定公约等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  【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1.拍摄公用设施的照
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与实践价值。广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工匠精神。但当前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发展仍不够理想,在需要特别强化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身上,存在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生成工匠精神的动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载体等问题[1],这种现状在其他类型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困惑。可见工匠精神仍停留在政策倡导和口号宣传上,尚需实践推进,这
“班主任专业化”是近些年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既有专题论坛研讨,又有报刊专栏呼吁,亦有专门著作论述,还有学位论文探究。问题是:班主任是“怎样的”一种专业化?     一、源流乎?演进乎?班主任不是事务繁杂任务叠加的  “无限化”,而是时代变迁知识  创新的“集约化”     班主任产生何时?基于何因?笔者未能一一稽征。但就中国言,肯定不是“古已有之”的产物,而是教育理论乃至学校制度“全盘苏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