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经过一年的教改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学生对这门课的课程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大学生知行统一成为合格“四有”新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05”方案的实施,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拥有了全国统编的、适用于所有大学生的 “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效性”的教材体系。然而,对于一门课程来说,有了成功的教材体系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鲜活课堂”。 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探索
按照中央要求,本门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而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搞好这一系列转化,关键是充分认识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的趋势论述理论。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站在时代发展趋势的高度,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地反映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体现时代发展的气息特色。还要体现五千年悠久文化发展传承的文明特色。实现教学体系创新。为此,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管理标准化。侧重用制度保证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实现教学进程的可控性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完整统一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在课程教案、讲授进度、作业收集、报告指导、试卷考评等环节建立了规范一致的工作流程。
2.教学设计专题化。由教材的八章设计为六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继往开来:大学应如何度过。专题二理想信念:雾海中的航标灯。专题三爱国主义:做自豪的中国人。专题四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专题五道德操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专题六行为底线:法律思维与行为规范。
3.课堂教学艺术化。本着“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努力精选新课程的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与艺术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其中一大亮点“好课共享”——就是每位教师最精彩的专题内容在其他教师的班级交流,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吸引力,也集中体现各位教师的授课亮点,同时也弥补了各位教师的短板。在交流中以便供教师学习观摩,促进教师授课方式在艺术性、新颖性、吸引度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4.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组成员分工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课件共享。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是多媒体的简单拼凑,它的设计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注意选题的简洁,设计的艺术,制作的灵活。这样才能创造出来灵活生动的教学课件。
5.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共同活动。在具体教学环节中,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看短片等多种形式,实现从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的过渡。
6.实践教学多样化。通过感恩教育、读书交流、社会调查、参观实践基地等形式,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广泛互动,将抽象的道德原则、法学理论与条文转化为直观的鲜活的生活本身,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课堂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的改革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
本次问卷发放51份,收回51份。总体上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接受者占到了92.2%(第一题)。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有点用者占54.9%,非常有用者占31.3%,合计达到86.2%(第五题)。老师传授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五观”的形成占58.8%,一般有助于占27.5%,合計86.3%。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改进占33.3%,很有助于占47.1%,合计达到80.4%(第十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肯定程度较高。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可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近4/5的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是好的。2.大学生认为本课程对自己成长很有帮助,收获较大。本课程对多数同学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大学生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增强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此后是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评价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
从调查中第一题可以看出,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很好者占60.8%,较好者占23.5%,合计达到84.3%。从第九题可以看出,认为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喜欢这门课占70.6%,认为一般是的占17.8%,合计达88.4%。从第二题可以看出,学生接受PPT的占27.5%,学生认为关键看用的效果。认为讲课水平高,即使不用PPT也很好占到35.1%。因此表明:大学生比较青睐于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教改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喜欢这门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讲课水平的有机结合。二者的有机结合会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吸引力、感召力。
大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三、结语
在教改过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具体表现在:在案例教学方面,学生希望老师多举实际案例。在组织教学语言方面,讲课再幽默、生动些。在教学内容方面,接近社会发展需要会跟好,专题内容还需重点化。在多媒体课件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机结合。
一年多来的课程教改实践证明,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认可度不断上升,这与近年来我校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思政教研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更是因为“基础”教研室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课程实效性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促进教改的同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使《思修》教学成为学生汲取精神财富的宝库,是学生思维发散点的源泉,是学生自我升华和提高的根据地。
作者简介:苗丽娜,1968年生,山东省汶上县人,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来源:2017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是:L17WSZ014。
关键词: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05”方案的实施,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拥有了全国统编的、适用于所有大学生的 “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效性”的教材体系。然而,对于一门课程来说,有了成功的教材体系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鲜活课堂”。 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探索
按照中央要求,本门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而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搞好这一系列转化,关键是充分认识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的趋势论述理论。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站在时代发展趋势的高度,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地反映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体现时代发展的气息特色。还要体现五千年悠久文化发展传承的文明特色。实现教学体系创新。为此,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管理标准化。侧重用制度保证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实现教学进程的可控性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完整统一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在课程教案、讲授进度、作业收集、报告指导、试卷考评等环节建立了规范一致的工作流程。
2.教学设计专题化。由教材的八章设计为六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继往开来:大学应如何度过。专题二理想信念:雾海中的航标灯。专题三爱国主义:做自豪的中国人。专题四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专题五道德操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专题六行为底线:法律思维与行为规范。
3.课堂教学艺术化。本着“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努力精选新课程的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与艺术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其中一大亮点“好课共享”——就是每位教师最精彩的专题内容在其他教师的班级交流,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吸引力,也集中体现各位教师的授课亮点,同时也弥补了各位教师的短板。在交流中以便供教师学习观摩,促进教师授课方式在艺术性、新颖性、吸引度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4.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组成员分工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课件共享。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是多媒体的简单拼凑,它的设计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注意选题的简洁,设计的艺术,制作的灵活。这样才能创造出来灵活生动的教学课件。
5.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共同活动。在具体教学环节中,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看短片等多种形式,实现从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的过渡。
6.实践教学多样化。通过感恩教育、读书交流、社会调查、参观实践基地等形式,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广泛互动,将抽象的道德原则、法学理论与条文转化为直观的鲜活的生活本身,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课堂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的改革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
本次问卷发放51份,收回51份。总体上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接受者占到了92.2%(第一题)。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有点用者占54.9%,非常有用者占31.3%,合计达到86.2%(第五题)。老师传授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五观”的形成占58.8%,一般有助于占27.5%,合計86.3%。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改进占33.3%,很有助于占47.1%,合计达到80.4%(第十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肯定程度较高。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可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近4/5的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是好的。2.大学生认为本课程对自己成长很有帮助,收获较大。本课程对多数同学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大学生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增强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此后是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评价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
从调查中第一题可以看出,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很好者占60.8%,较好者占23.5%,合计达到84.3%。从第九题可以看出,认为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喜欢这门课占70.6%,认为一般是的占17.8%,合计达88.4%。从第二题可以看出,学生接受PPT的占27.5%,学生认为关键看用的效果。认为讲课水平高,即使不用PPT也很好占到35.1%。因此表明:大学生比较青睐于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教改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喜欢这门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讲课水平的有机结合。二者的有机结合会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吸引力、感召力。
大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三、结语
在教改过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具体表现在:在案例教学方面,学生希望老师多举实际案例。在组织教学语言方面,讲课再幽默、生动些。在教学内容方面,接近社会发展需要会跟好,专题内容还需重点化。在多媒体课件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机结合。
一年多来的课程教改实践证明,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认可度不断上升,这与近年来我校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思政教研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更是因为“基础”教研室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课程实效性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促进教改的同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使《思修》教学成为学生汲取精神财富的宝库,是学生思维发散点的源泉,是学生自我升华和提高的根据地。
作者简介:苗丽娜,1968年生,山东省汶上县人,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来源:2017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是:L17WS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