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兴趣 合作 交流 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合作学习成为了学习新课程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也是小学英语课堂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怎样提高英语课堂小组合作的效率呢?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有以下几点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任何兴趣,而是被迫进行学习的话,这样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此的教学课堂,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也累。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就是天生好动,要他们静静地坐着四十分钟去听课的话,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更容易会产生沉闷感,反而不能集中精神,长期下去,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会有效果,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这样,学生和教师也就找不到课堂学习与教学的快乐,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其实,想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有很多,而游戏就是最常见的其中一种英语课堂上的活动。游戏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它能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在教学上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其次,以竞赛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通常会以小组竞赛为主,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有利于良好合作群体的形成。例如,我们可以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日常的口语对话;小组内快速传达悄悄话;小组反应大比拼等等。在英语课堂上运用适当的竞赛,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更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除了在课堂上,课外的口头或书面作业也可以采用竞赛方式,如 “比一比,看哪一组说得最好”,“比一比,看哪一组演得最好”,“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最快”,“比一比,看哪一组背得最多”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习英语并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分享。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学习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甚至可以对刚学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可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学习一门外国语言也有相对的困难:首先,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当中实际运用英语口语的机会比较少;其次,小学英语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单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能单一地面对某少部分学生,所以容易导致部分后进生未能跟上学习新知的进程,更不用说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了。正因为这样,教师更需要打造有效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学生自己有能力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弱的同学进行加以教导,这样既能稳固“小老师”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也能有效促使被教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争当“小老师”。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特别是小学生,但是他们的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地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巧妙地把学生分组。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比较活泼,有的相对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等。在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上,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让学生自主管理,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在无意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大团队的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这样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唤醒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其实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开展合作学习。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知识网的建构。
三、鼓励学生的交流探索,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向学生明确要求,让学生能够有序地合作,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多表现于对话交流,在小组的口语对话练习中,即使学习的句型有限,但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会积极思考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即便只是变换一个单词。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次展示,需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和所在的团队,对于小组表现出来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地分析和积极地赞许,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灵活运用的技能,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合作学习成为了学习新课程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也是小学英语课堂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怎样提高英语课堂小组合作的效率呢?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有以下几点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任何兴趣,而是被迫进行学习的话,这样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此的教学课堂,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也累。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就是天生好动,要他们静静地坐着四十分钟去听课的话,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更容易会产生沉闷感,反而不能集中精神,长期下去,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会有效果,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这样,学生和教师也就找不到课堂学习与教学的快乐,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其实,想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有很多,而游戏就是最常见的其中一种英语课堂上的活动。游戏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它能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在教学上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其次,以竞赛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通常会以小组竞赛为主,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有利于良好合作群体的形成。例如,我们可以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日常的口语对话;小组内快速传达悄悄话;小组反应大比拼等等。在英语课堂上运用适当的竞赛,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更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除了在课堂上,课外的口头或书面作业也可以采用竞赛方式,如 “比一比,看哪一组说得最好”,“比一比,看哪一组演得最好”,“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最快”,“比一比,看哪一组背得最多”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习英语并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分享。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学习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甚至可以对刚学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可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学习一门外国语言也有相对的困难:首先,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当中实际运用英语口语的机会比较少;其次,小学英语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单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能单一地面对某少部分学生,所以容易导致部分后进生未能跟上学习新知的进程,更不用说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了。正因为这样,教师更需要打造有效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学生自己有能力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弱的同学进行加以教导,这样既能稳固“小老师”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也能有效促使被教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争当“小老师”。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特别是小学生,但是他们的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地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巧妙地把学生分组。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比较活泼,有的相对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等。在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上,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让学生自主管理,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在无意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大团队的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这样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唤醒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其实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开展合作学习。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知识网的建构。
三、鼓励学生的交流探索,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向学生明确要求,让学生能够有序地合作,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多表现于对话交流,在小组的口语对话练习中,即使学习的句型有限,但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会积极思考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即便只是变换一个单词。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次展示,需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和所在的团队,对于小组表现出来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地分析和积极地赞许,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灵活运用的技能,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