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植乡村生活,开发乡土作文资源,让作文回归生活本真,成就学生真性情。抓住地域 性,从乡土文化出发,引导孩子们观察熟悉自己的家乡,有望成功突破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生活本源”的先进理念。教师应该跳出课堂小圈子思维,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体验和感受真实人生,塑造健康人格。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这里有憨厚的农民、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美丽的山川、温驯的家畜、可爱的家禽、热烈的劳动场面……从调查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就乐意打开心扉,愉快下笔,作品容易写得个性鲜明,感情自然真挚。作文生活化真正放大了作文的外延,很好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发掘写作的潜能,找到写作的乐趣。
一、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小学生作文,首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怎样采集写作素材,怎样运用素材合理表达。目前,小学生作文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怕作文
不知写什么,怎么写。遇到作文,大部分学生皱着眉头,抓耳挠腮,感到无话可写,苦思冥想,如同挤牙膏,写出的作文条理不清楚,内容不具体,没有主动写作、乐于写作的兴趣,作文成了一大难题。
(二)有任务,无指导
布置作文,教师往往只确定作文题目,有时候连题目也没有,就让学生自己动笔去写,在主题的确定、材料的安排、情感的抒发等写作技巧上疏于点拨,放任学生信马由缰,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造假、套作、抄袭现象。
(三)有指导,无育人
老师指导作文只留心学生写了什么,而不关注内容的真实与否。评价作文只注重結果,对造假、套作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教师引导学生套作,只看作文数量,不讲质量。
二、问题解决的文化土壤
根据目前小学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地处农村的实际,笔者试图从乡土作文渠道进行解决。作为农村小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尤其重要,它是作文选材的必由之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现在,学生的生活轨迹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间往复循环,被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之内,生活环境趋于单调平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写出逼真、生动、有情趣的作文呢?学生怕写、不会写,作文内容单调虚假的原因在于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宋代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材料的源头活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聆听、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来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作文素材。而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正是小学生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泉源。
三、问题解决的课程基础
乡村小学的孩子家住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把乡土文化素材纳入写作视野,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物、景和事,多留心耳闻目睹的田园风光,多品味亲身经历的村野情趣。
首先,具有地域性。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题材的唯一性,选择特色鲜明的素材来写,作文品质容易提高。去年,本班学生熊家祥的作文《家乡的窑洞》,以鲜明的地方题材,获学区作文竞赛一等奖,就是成功的范例。
其次,具有现实性。写乡土作文,组织学生到身边现实生活场景中去观察,然后回家再写。例如,写说明文《家乡的牛心杏》,就组织学生到村里的果园帮忙劳动,通过亲眼看、亲 手摸、亲口尝,并且请果园的张叔叔讲了牛心杏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回来后再写《我帮爷爷摘苹果》。
再次,具有思想性。语言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也应该生活化。通过乡土素材,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了解熟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达到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如《美丽的荆山》《凤凰岭的故事》,这些乡土作文便应运而生。学生写家乡游记,访家乡名人,能激发一种自豪感,激起对家乡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
最后,具有社会性。选题乡土素材,歌颂家乡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使得“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为弘扬社会正气做出了贡献,比课堂上苦心经营作文管用多了。如作文《爱管闲事的史大叔》,赞扬了退休老干部史伟民义务治理街道垃圾、美化环境的事,传播了环保正能量。而《灵台金果》《家乡的牛心杏》则宣传了家乡的著名水果,助力灵台农特产走出家门开拓市场。
四、问题解决的教学组织策略
富饶的作文资源,要深入研究,精心策划与之契合的作文活动。首先,要精心选取生活场景,纳入作文资源,组织作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根据乡土素材特点,科学设计方案,开展乡土作文活动。比如家乡的洋槐花开了,组织学生看一看漫山遍野盛开的洋槐花,嗅一嗅洋槐林里的气息,再把洋槐花摘下来仔细观看,嚼一嚼它的清香。回来后,就布置学生以“洋槐花开了”为题,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写得头头是道,细腻具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让孩子们紧跟农时,利用星期天帮家里人种菜,仔细观察,用心体验。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把种菜时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出来,他们都写得血肉丰满,内容真实生动。不少学生详细描述了翻土、耙地、起垄的艰辛过程,从而认识到“西红柿、黄瓜虽然好吃,但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学生参加了劳动,培养了劳动技能,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巩固了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其次,要充分利用作文活动成果,适时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学生愉快地观察体验生活,积累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就有了表达的冲动,教者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练笔,将感受清晰流利地表达出来,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学生胸中有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作兴趣浓厚,不再感到无话可说。引导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作文,将自己的作品读一读、想一想,自评自改。然后同学互相评价修改,互帮互学,就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这样,多说、多写、多改,学生的作文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五、问题解决的实验成效
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乡土作文教学的探索,力图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第一,乡土作文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观察习惯。乡土作文,通过生动活泼的作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场景中汲取写作素材的能力,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二,乡土作文教学,激活了作文“生活化”观念。在教学质量压力下,不少学生为分数疲于奔命。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做好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超越课堂的主人。
第三,乡土作文教学,培养了学生尊崇劳动的美德。孩子们都身处农家,目睹了父辈们为种植庄稼、蔬菜、水果等付出的艰辛劳动,干得汗流浃背,累得腰酸腿疼。“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劳动传统,在提倡写乡土素材的作文后,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了劳动,劳动场面成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作文素材,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品德。
第四,乡土作文教学,提高了学生作文效率。由于学生熟知乡村生活,因而写作时,能较快地选出相关素材,快速构思落笔行文。从实验结果看,原来苦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学生,已能按时完成比较合规的文章了。
抓住地域性,从乡土文化出发,引导孩子们观察熟悉自己的家乡,有望成功突破作文教学的困境。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毕业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PLG294)。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生活本源”的先进理念。教师应该跳出课堂小圈子思维,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体验和感受真实人生,塑造健康人格。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这里有憨厚的农民、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美丽的山川、温驯的家畜、可爱的家禽、热烈的劳动场面……从调查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就乐意打开心扉,愉快下笔,作品容易写得个性鲜明,感情自然真挚。作文生活化真正放大了作文的外延,很好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发掘写作的潜能,找到写作的乐趣。
一、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小学生作文,首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怎样采集写作素材,怎样运用素材合理表达。目前,小学生作文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怕作文
不知写什么,怎么写。遇到作文,大部分学生皱着眉头,抓耳挠腮,感到无话可写,苦思冥想,如同挤牙膏,写出的作文条理不清楚,内容不具体,没有主动写作、乐于写作的兴趣,作文成了一大难题。
(二)有任务,无指导
布置作文,教师往往只确定作文题目,有时候连题目也没有,就让学生自己动笔去写,在主题的确定、材料的安排、情感的抒发等写作技巧上疏于点拨,放任学生信马由缰,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造假、套作、抄袭现象。
(三)有指导,无育人
老师指导作文只留心学生写了什么,而不关注内容的真实与否。评价作文只注重結果,对造假、套作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教师引导学生套作,只看作文数量,不讲质量。
二、问题解决的文化土壤
根据目前小学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地处农村的实际,笔者试图从乡土作文渠道进行解决。作为农村小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尤其重要,它是作文选材的必由之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现在,学生的生活轨迹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间往复循环,被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之内,生活环境趋于单调平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写出逼真、生动、有情趣的作文呢?学生怕写、不会写,作文内容单调虚假的原因在于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宋代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材料的源头活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聆听、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来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作文素材。而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正是小学生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泉源。
三、问题解决的课程基础
乡村小学的孩子家住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把乡土文化素材纳入写作视野,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物、景和事,多留心耳闻目睹的田园风光,多品味亲身经历的村野情趣。
首先,具有地域性。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题材的唯一性,选择特色鲜明的素材来写,作文品质容易提高。去年,本班学生熊家祥的作文《家乡的窑洞》,以鲜明的地方题材,获学区作文竞赛一等奖,就是成功的范例。
其次,具有现实性。写乡土作文,组织学生到身边现实生活场景中去观察,然后回家再写。例如,写说明文《家乡的牛心杏》,就组织学生到村里的果园帮忙劳动,通过亲眼看、亲 手摸、亲口尝,并且请果园的张叔叔讲了牛心杏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回来后再写《我帮爷爷摘苹果》。
再次,具有思想性。语言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也应该生活化。通过乡土素材,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了解熟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达到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如《美丽的荆山》《凤凰岭的故事》,这些乡土作文便应运而生。学生写家乡游记,访家乡名人,能激发一种自豪感,激起对家乡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
最后,具有社会性。选题乡土素材,歌颂家乡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使得“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为弘扬社会正气做出了贡献,比课堂上苦心经营作文管用多了。如作文《爱管闲事的史大叔》,赞扬了退休老干部史伟民义务治理街道垃圾、美化环境的事,传播了环保正能量。而《灵台金果》《家乡的牛心杏》则宣传了家乡的著名水果,助力灵台农特产走出家门开拓市场。
四、问题解决的教学组织策略
富饶的作文资源,要深入研究,精心策划与之契合的作文活动。首先,要精心选取生活场景,纳入作文资源,组织作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根据乡土素材特点,科学设计方案,开展乡土作文活动。比如家乡的洋槐花开了,组织学生看一看漫山遍野盛开的洋槐花,嗅一嗅洋槐林里的气息,再把洋槐花摘下来仔细观看,嚼一嚼它的清香。回来后,就布置学生以“洋槐花开了”为题,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写得头头是道,细腻具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让孩子们紧跟农时,利用星期天帮家里人种菜,仔细观察,用心体验。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把种菜时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出来,他们都写得血肉丰满,内容真实生动。不少学生详细描述了翻土、耙地、起垄的艰辛过程,从而认识到“西红柿、黄瓜虽然好吃,但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学生参加了劳动,培养了劳动技能,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巩固了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其次,要充分利用作文活动成果,适时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学生愉快地观察体验生活,积累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就有了表达的冲动,教者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练笔,将感受清晰流利地表达出来,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学生胸中有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作兴趣浓厚,不再感到无话可说。引导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作文,将自己的作品读一读、想一想,自评自改。然后同学互相评价修改,互帮互学,就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这样,多说、多写、多改,学生的作文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五、问题解决的实验成效
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乡土作文教学的探索,力图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第一,乡土作文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观察习惯。乡土作文,通过生动活泼的作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场景中汲取写作素材的能力,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二,乡土作文教学,激活了作文“生活化”观念。在教学质量压力下,不少学生为分数疲于奔命。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做好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超越课堂的主人。
第三,乡土作文教学,培养了学生尊崇劳动的美德。孩子们都身处农家,目睹了父辈们为种植庄稼、蔬菜、水果等付出的艰辛劳动,干得汗流浃背,累得腰酸腿疼。“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劳动传统,在提倡写乡土素材的作文后,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了劳动,劳动场面成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作文素材,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品德。
第四,乡土作文教学,提高了学生作文效率。由于学生熟知乡村生活,因而写作时,能较快地选出相关素材,快速构思落笔行文。从实验结果看,原来苦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学生,已能按时完成比较合规的文章了。
抓住地域性,从乡土文化出发,引导孩子们观察熟悉自己的家乡,有望成功突破作文教学的困境。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毕业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PLG29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