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助思 激活学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b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学习是一项充满个性的“内化”活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教文本,而在于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此,教师的引导在植根文本的基础上,要着意于巧,善于因文制宜,为学生解读文本架设自然便捷之桥。
  一、巧依文本设话题
  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采用故事的形式来阐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原因。抓住此特点,笔者以这样的话题切入文本:大家觉得本篇文章像是位资深科学家写的吗?这个话题完全出乎学生意料,他们一愣之后,迅疾埋头课文。很快,有学生说像,因为谈的是科学道理。笔者乘机追问:谈了哪些科学道理呢?有的说不像,因为文章像是在讲通俗故事。笔者追问:讲了哪些故事呢?讲这些故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由此看来,你认为本文在行文风格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如此巧为引导,学生正侧相兼,由形式到内容深入文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泰格特的《窗》含蓄隽永,圆润天成,教师任何一句不当的话似乎都会减损其玲珑纤妙的构思、尽在意会的美和震撼心灵的力量。因此,在学生通读全文后,笔者不发一言,出示三个话题:
  A.窗外的公园真美丽;
  B.医生见死不惊真冷酷;
  C.小说的结尾真……
  要求: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赞成亦可反对,须言之有理;第三个问题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看法。
  A、B两个问题旁敲侧击,故意“错”问,意在刺激学生深入思考,努力做到心领神会。其实美丽的公园是不存在的,是靠窗口的重病人为安慰病友故意编出来的心灵公园。小说在开头就交代这两个病人的病情都很严重,因此那个病人的死自是波澜不惊的事。解读好这两个问题,全文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但这解答如果是出自教师之口,必然是个十足的败笔。C问题中的省略号是故意留白,一如本文耐人寻味的结尾,意在让学生在悠长的回味中感喟人性的真善美和作者独特的匠心。
  以上两则课例,都是依据文本特点,教师“装疯卖傻”设疑发问,都激发了学生思辨的热情,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二、巧抓细节深探究
  解读文本,抓细节,尤其是抓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成为极佳的深究转折点。
  《我的老师》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我”的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好久没有回家。“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便攻击说“我”父亲吃了炮子。“我”很悲伤。此时,蔡老师及时批评了那些“反对派”,并写信安慰“我”。此事,教者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这样提问: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表现了蔡老师什么样的品质?仅此而已。
  其实,这里有一细节很值得关注:蔡老师已经批评了“反对派”们,为何还要写信给“我”?这个合情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使学生们渐渐平静的心湖涟漪顿起,产生再探文本的兴趣。况且这个问题不浅显也不算棘手,学生有“路”可走,有话可说:蔡老师的批评只是针对“反对派”们,写信是为了安慰“我”;写信是正规郑重的交流方式,讲究一定的格式,体现了蔡老师的平等思想以及对“我”的尊重和关心。
  这个问题探明后,蔡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高大,学生们也深刻感受到文本的张力,对深入阅读文本多了一份“心眼”和机智。
  三、巧立支架助思考
  余映潮老师在《美选美用 增加文气》一文中强调列述了选用非课文资料的重要作用。这种做法,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称之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支架”。她说:“学生阅读文本,因为知识、经验的欠缺,可能会遇到困难,与文本有一定的距离,‘支架’就是建立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有了‘支架’,学生就能越过障碍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为具体说明,从余老师的文章中选取一例: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中,在介绍作家作品时可引用如下资料: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摘自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這样的资料片段出自名家之手,表达优雅深刻,胜于一般的教参文字,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厚重的铺垫,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中的美感。”
  如果说文本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教师就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武陵渔人,给予他们舟楫的同时创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异之景,让学生在讶然兴奋中前行,去找寻自己的语文桃源,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预期和真实的课堂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力才能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一  槐香村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屋舍破旧简陋,七零八落地搁在山脚,一条坎坷不平的土路从村边经过,一头通向十里之遥的小镇,一头连着五里之遥的省道。另有一条柏油路连通省道和小镇,因此土路不见车辆,只见行人。  不论天晴下雨,行人总会在村边井口粗的老槐树下稍稍停步,不是问个路,就是讨碗水——老槐树边上那户人家,门后经常坐着一位姑娘,半低着头织毛线。她的辫子像花蔓一样美丽,她的手像小鸟一样聪灵,谁见了不会
我是一名教师,爱好写作,每天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三年前的一天下午,学校的报刊分发员将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妇女生活》放到我面前。它如春风拂面,让我眼前一亮,我拿在手中细细阅读,久久不愿放下。  此后,每期《妇女生活》一来,我总是第一时间借阅,可是总有人比我跑得还快。这样免费看了半年,因为太喜爱这本杂志,我干脆自费订阅,这样就能和老公一起分享阅读《妇女生活》的快乐了。  至今,《妇女生活》已经伴我度过了
耳边响起妈妈的话  陈志浩今年15岁,是上海松江区某中学的高一男生。对该校的例行心理巡检结束时,他找到我,要和我谈一谈。我翻出他填写的问卷,除了自信心方面得分较低外,没有什么异常。陈志浩不肯走,央求我抽时间和他谈一谈。他说调查问卷不全面,没有检测出他的心理问题。面对他哀求的眼神,我无法拒绝。  晚自习刚开始,陈志浩如约来到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借故离开,我和陈志浩单独交谈。陈志浩身材瘦小,目光躲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