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开始上《古诗两首》中的《草》。学生齐读了诗之后,我要求他们提问题,谈想法。
坐在第一排的黄城问:“老师,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说完,他看着我等我回答,其他学生也像他一样静静地注视着我。以往,我会很快回答,或者把问题再抛给全体学生,而今天,我却有了另一个想法。
我对黄城说:“请你把问题再问一次,不过要把开头的‘老师’改成‘同学们’。”
黄城觉得奇怪,抓抓脑袋:“为什么呢,老师?”
“你试一试就明白了。”我微笑着。
黄城犹豫了一下,又重新问:“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是……”他话还没说完就自顾笑了起来:“噢,我知道了,原来您是要我直接向大家提问,对吗?”我微笑着点点头。
已有好几个学生举起手来,黄城看看他们,又看看我,仍然在等着什么。我知道他是在等我来指名,因为“指名学生回答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的“专利”。
我说:“黄城,问题是你提的,就你来指名吧。”他一听高兴地叫了前桌陈丽丽。
丽丽说:“黄城,你翻到第七页课文后面的“我知道”,就知道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了。”
黄城连忙翻看:“嘿,原来课文后面有介绍啊,我知道答案了。”
这时李祥忙补充道:“老师,我想说《草》这首诗……”
“请暂停,”黄城马上提醒李祥,“你要把‘老师’改成‘同学们’,你不能只对老师一个人说啊。”
“对,应该是‘同學们’。”李祥又重新开始说,还有意地强调着,“同学们,同学们,《草》这首诗我以前就背过,是在爸爸给我买的《唐诗三百首》里读到的。爸爸说诗里的‘草’,就像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向草学习,像它那样坚强。”
萱萱补充道:“同学们,李祥说得对,这是一首歌颂生命的诗,赞美生命力的顽强。”
小东也补充道:“同学们,我觉得这首诗还在告诉我们,小草虽然渺小,其实也非常伟大,因为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生长。”
……
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我便悄悄地退到一旁静静地倾听着,欣赏着。
从那以后,我们的课堂就有了这么一条大家都乐意遵守的规定:在我讲完课同学们讨论时,不再以学生问我回答的方式进行,而是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每个同学发言时要面对大家,把开头语“老师”改成“同学们”,另外,谁提问就由谁来点名同学回答问题。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从传统的“面对教师”,转变成了“面对全体学生”。
一直以来,教师一直就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和主角地位,总喜欢裁判和评定学生,这样的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说话、提问方式和思想意识。虽然只是简单的转换称呼,却能让学生从原来的从属地位转变为课堂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们自行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