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桃,独立纪录片人,他秉承着运用艺术方式去传递观念的准则,在摄影与纪录片创作中穿梭前进、游刃有余,他的观念摄影《蒙古表情》记录了蒙古人的万千神态,将蒙古族的精神面貌用一种新摄影方式集中表达,令人震撼;他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记录了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渐渐逝去的古老生产方式和生活,获得“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大奖的最佳自然类纪录片金奖。 从油画到摄影,再到视频,顾桃一直在寻找一种最饱满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找到了答案。
顾桃说,现在的社会本来就很多元,人也很多元,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选不同的材质、用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媒介。相比画家、摄影家、导演这些头衔而言,顾桃认为用生活家来形容自己更贴切。
孤独与激情
文_顾桃
是海风拂起千年已逝的记忆
才要惊醒陈旧的睡梦
老船漂到哪里去了
死去的水手在今夜苏醒
笨拙的收敛一网的鱼鬼
帆起 帆落
一海的星光明亮暗夜
诡黠的渔人都流了泪
千年的喜悦是挂在颈上的化石鱼
此刻 晨钟响起
我小心又热烈的
站立海上 哭泣……
来自父亲的影响
顾桃对摄影的喜爱受父亲影响很多,在他幼年的记忆中,在文化馆工作的父亲喜爱摆弄相机,且每年都要进山拍摄,带回一些北方民族生活的照片。他回忆说,当时看父亲的相机,感觉挺有意思,但是父亲并不让他碰。父亲对他说,相机的使用很简单,十分钟就能学会用,但是这并不是摄影的精髓。
直到后来,顾桃才明白了父亲的话,相机只是一个载体,你想用相机去拍什么,怎么拍,是一个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弄明白的事儿。因为家庭的熏陶,顾桃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艺术之路。他在大学学习油画专业,这个过程对他日后的摄影创作大有裨益。从学校毕业后的第十年开始,顾桃没有继续画画,而是用摄影去表达自己。美术里对光影的把握被直接运用到了摄影创作中,让他的摄影作品视觉唯美。
画家、摄影家、导演
相比画家、摄影家、导演这些头衔而言,顾桃认为用生活家来形容自己更贴切。
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自然而然的过程,从受父亲影响去学艺术开始,最开始画油画的时候没感觉自己是画家,拍图片的时候也没感受到自己是摄影家,现在拍纪录片也没感觉自己是导演……他感受比较深刻的反而是现在的社会本来就很多元,人也很多元,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选不同的材质、用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媒介。
在选择主题的时候,顾桃也并未刻意去找主题,特殊的生活经历,催生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这个主题。顾桃生长在大兴安岭,出来漂泊多年,自然而然对过去的生活有了留恋,对逝去的文化心生感触,就有了表达的欲望。
摄影是一种观念的表达
在顾桃看来,光和影的运用对于摄影来说固然重要,但仅有光影的摄影是不够的。摄影从本质来讲,还是表达观念的载体,是一种艺术方式。一张视觉感觉良好的“蓝天白云”的照片更适合放在挂历上,甚至,摄影技术可以不需要学习,但一幅摄影作品必须要能传达作者的理解、感受,具备生命力。
观念摄影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顾桃从2000年完成了观念摄影《蒙古表情》,用15000张蒙古人的表情组成巨幅的成吉思汗像,效果震撼。
90年代末,顾桃发现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渐渐消逝,被现代化浸染的牧民骑着摩托车放羊,孩子们穿着时髦的羽绒服和皮夹克,往日的蒙古民族服装没有了,雅马哈发电机和电视机却越来越多……从小生长在草原的顾桃对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心生留恋,虽然他并不拒绝现代化生活的到来,但目睹古老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为过去式的过程,他有一种保留的冲动。
因为对蒙古文化了解至深,他发现仅仅去记录那些消逝的生活现象很难有突破,却从每一个蒙古人的脸上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那些民族特色和民族信仰,于是他决定拍摄蒙古族的肖像去反映这种精神面貌。单人的表情要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未免显得单薄,于是他用15000张肖像组成了蒙古族最值得骄傲、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在这组图片中,既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也有包括德德玛、腾格尔这些杰出的艺术家,但是每一个表情在整个作品中都没有自己的身份,而只是一个表现的点。
顾桃坦言,这组观念摄影一直在进行中,现在他仍在拍摄蒙古人的表情,并添加到组图中。
纪录片:最饱满的记录方式
当感觉单用图片表达想法和观念的力度单薄了些,他转而会选用纪录片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东西。顾桃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只能用照片加文字来记录,随着社会的进步,DV普及,人们可以借助更多的技术手段,比如视频。相比油画、照片,顾桃最终选择了纪录片的方式去保留记忆,因为流畅的视频更为饱满。
顾桃认为,作为纪实主义题材的纪录片强调纪实精神,但也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他并不太遵循固定的叙事模式,个人化的风格更为强烈。他崇尚经典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的表现方式,为了重现古老民族的生活,有很多场景不得不摆拍,因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存在了,剧中人不得不用来福枪杀死海豹,然而过了多年之后,这部纪录片依旧成了人们了解纳努克民族生活的经典之作。
《正在消逝——“船”》
《正在消逝——“船”》是顾桃继《蒙古表情》之后的又一部观念摄影作品。那一年,顾桃在秦皇岛的海边行走,看着起伏的海浪和零零星星的船在沙滩上停靠着,那时的他正处在人生迷茫期,没有方向感的感觉就好像岸边漂泊的船,于是就有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历经两年的拍摄,他最终挑出30多张照片组成了《正在消逝——“船”》。这组照片在秦皇岛举办了摄影展,当地有摄影师惊讶于顾桃对那些船的理解。顾桃认为,如果仅仅用光影技术来定义摄影是欠贴切的,摄影技术的差别并不是比较谁的曝光更准、谁的光圈更大,一张好看的图片如果缺乏灵魂、远离生命的体验难以称其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一个想法就去做了
拍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一个想法,顾桃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就去做了,因为“这辈子想做的事情,总有一天要开始”。
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顾桃对生活在大兴安岭北坡的鄂温克族人充满了向往,他从父亲的记录里了解了一个依靠饲养驯鹿、狩猎生活的民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个古老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在渐渐消逝。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顾桃的作品不论是观念摄影还是纪录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态。拍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时,他没有延续观念摄影创作,而是选择了纪录片的形式。从油画到摄影,再到视频,这些艺术表达方式在顾桃眼里都是一种载体而已,他会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的方式去创作。要完整地记录鄂温克民族的文化,图片单薄了一些,纪录片可能更适合。
因为拍摄,顾桃和他父辈曾经寻访过的鄂温克家族生活在一起,体验他们的生活,并用观察式的态度记录下来,于是有了一部没什么距离感的鄂温克族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熟悉和深入的了解,纪录片里面的人物几乎没有镜头感,特别真实,而顾桃也因为这部作品获得了“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大奖的最佳自然类纪录片金奖。
用观察的态度
选择拍摄鄂温克族题材的时候,顾桃心里只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去拍这个民族,然而能拍到什么东西、能呈现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他心里开始没底。
顾桃受父亲影响很大,他认识的鄂温克人就是他父亲拍的那个家族,父亲当年连续多年都去寻访大山里的狩猎人家,拍了很多照片配文字来记录,顾桃去拍了那个家族的下一代,用的是视频。因为有父亲与他们一直联络的缘故,顾桃去和他们接触时,少了许多陌生感,交流也很方便,他选用的是一种观察的方式,和山里的居民打成一片,聊天、喝酒、烤肉,遇到他感兴趣的内容时,再打开摄像机。很多人说他的纪录片看起来很真实,顾桃坦言只有一个原因,用时间让人消除陌生感。
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
从开始纪录片创作以来,顾桃的拍摄一直是独自完成。
没有学习过摄像,但有美术基础和摄影经历的他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摄影的状态。他的创作感受也很直观,把摄影机的镜头比作人的眼睛,双眼看的开始就是一段画面的起点,最后目光落在哪儿,哪里就是画幅的结束。顾桃也从不追捧摄像器材的更新换代,开始拍摄以来,他的设备六七年都没变,从最初的家用掌中宝,后来添置了索尼的DSR—190P摄像机,现在仍在使用,他的纪录片也就是用这些机器拍摄完成的。
在他看来,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重要的在于你怎样去表达,一部作品成败与否在于主题,观众在看到好看的影像、伟大的题材时,画面是不是高清的问题都被忽略了。
时间的重量
顾桃把自己拍摄的过程比喻为一个装盒子的过程,今天往这个盒子里填充一些内容,明天又在另外一个盒子里放一些,可是每个放盒子的过程都是一个连续性的行为,然后三年过后完成了三个作品,这样每个作品都能有一个长时间的跨度,“时间是非常有重量的,这是我的创作态度,”顾桃说。
现在他越来越感受到多年前他父亲拍摄的那些照片的重要性,那些不可以复制的影像十分珍贵,几十年过去了,顾桃有一个想法,将父亲的图片结合现在的视频再制作一个版本,那些经过时间、经过沉淀的作品或许更有感染力。
顾桃说,这部纪录片一直在继续创作,一直都没有真正结束,虽然暂时剪出了一个版本,但是还有很多一直在拍,因为鄂温克族人的生活还在继续,他的记录过程也会一直继续下去。
现代化的进程吞噬了古老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我们无法阻挡。然而,我们可以选择用一种方式将它们永远地保留在记忆中,或许那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顾桃把对民族文化深厚的热爱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并用影像这种饱满而完整的艺术方式去记录,不仅为艺术的繁荣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更为保留人类共同的文化贡献了一己之力。
顾桃说,现在的社会本来就很多元,人也很多元,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选不同的材质、用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媒介。相比画家、摄影家、导演这些头衔而言,顾桃认为用生活家来形容自己更贴切。
孤独与激情
文_顾桃
是海风拂起千年已逝的记忆
才要惊醒陈旧的睡梦
老船漂到哪里去了
死去的水手在今夜苏醒
笨拙的收敛一网的鱼鬼
帆起 帆落
一海的星光明亮暗夜
诡黠的渔人都流了泪
千年的喜悦是挂在颈上的化石鱼
此刻 晨钟响起
我小心又热烈的
站立海上 哭泣……
来自父亲的影响
顾桃对摄影的喜爱受父亲影响很多,在他幼年的记忆中,在文化馆工作的父亲喜爱摆弄相机,且每年都要进山拍摄,带回一些北方民族生活的照片。他回忆说,当时看父亲的相机,感觉挺有意思,但是父亲并不让他碰。父亲对他说,相机的使用很简单,十分钟就能学会用,但是这并不是摄影的精髓。
直到后来,顾桃才明白了父亲的话,相机只是一个载体,你想用相机去拍什么,怎么拍,是一个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弄明白的事儿。因为家庭的熏陶,顾桃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艺术之路。他在大学学习油画专业,这个过程对他日后的摄影创作大有裨益。从学校毕业后的第十年开始,顾桃没有继续画画,而是用摄影去表达自己。美术里对光影的把握被直接运用到了摄影创作中,让他的摄影作品视觉唯美。
画家、摄影家、导演
相比画家、摄影家、导演这些头衔而言,顾桃认为用生活家来形容自己更贴切。
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自然而然的过程,从受父亲影响去学艺术开始,最开始画油画的时候没感觉自己是画家,拍图片的时候也没感受到自己是摄影家,现在拍纪录片也没感觉自己是导演……他感受比较深刻的反而是现在的社会本来就很多元,人也很多元,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选不同的材质、用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媒介。
在选择主题的时候,顾桃也并未刻意去找主题,特殊的生活经历,催生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这个主题。顾桃生长在大兴安岭,出来漂泊多年,自然而然对过去的生活有了留恋,对逝去的文化心生感触,就有了表达的欲望。
摄影是一种观念的表达
在顾桃看来,光和影的运用对于摄影来说固然重要,但仅有光影的摄影是不够的。摄影从本质来讲,还是表达观念的载体,是一种艺术方式。一张视觉感觉良好的“蓝天白云”的照片更适合放在挂历上,甚至,摄影技术可以不需要学习,但一幅摄影作品必须要能传达作者的理解、感受,具备生命力。
观念摄影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顾桃从2000年完成了观念摄影《蒙古表情》,用15000张蒙古人的表情组成巨幅的成吉思汗像,效果震撼。
90年代末,顾桃发现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渐渐消逝,被现代化浸染的牧民骑着摩托车放羊,孩子们穿着时髦的羽绒服和皮夹克,往日的蒙古民族服装没有了,雅马哈发电机和电视机却越来越多……从小生长在草原的顾桃对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心生留恋,虽然他并不拒绝现代化生活的到来,但目睹古老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为过去式的过程,他有一种保留的冲动。
因为对蒙古文化了解至深,他发现仅仅去记录那些消逝的生活现象很难有突破,却从每一个蒙古人的脸上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那些民族特色和民族信仰,于是他决定拍摄蒙古族的肖像去反映这种精神面貌。单人的表情要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未免显得单薄,于是他用15000张肖像组成了蒙古族最值得骄傲、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在这组图片中,既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也有包括德德玛、腾格尔这些杰出的艺术家,但是每一个表情在整个作品中都没有自己的身份,而只是一个表现的点。
顾桃坦言,这组观念摄影一直在进行中,现在他仍在拍摄蒙古人的表情,并添加到组图中。
纪录片:最饱满的记录方式
当感觉单用图片表达想法和观念的力度单薄了些,他转而会选用纪录片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东西。顾桃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只能用照片加文字来记录,随着社会的进步,DV普及,人们可以借助更多的技术手段,比如视频。相比油画、照片,顾桃最终选择了纪录片的方式去保留记忆,因为流畅的视频更为饱满。
顾桃认为,作为纪实主义题材的纪录片强调纪实精神,但也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他并不太遵循固定的叙事模式,个人化的风格更为强烈。他崇尚经典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的表现方式,为了重现古老民族的生活,有很多场景不得不摆拍,因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存在了,剧中人不得不用来福枪杀死海豹,然而过了多年之后,这部纪录片依旧成了人们了解纳努克民族生活的经典之作。
《正在消逝——“船”》
《正在消逝——“船”》是顾桃继《蒙古表情》之后的又一部观念摄影作品。那一年,顾桃在秦皇岛的海边行走,看着起伏的海浪和零零星星的船在沙滩上停靠着,那时的他正处在人生迷茫期,没有方向感的感觉就好像岸边漂泊的船,于是就有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历经两年的拍摄,他最终挑出30多张照片组成了《正在消逝——“船”》。这组照片在秦皇岛举办了摄影展,当地有摄影师惊讶于顾桃对那些船的理解。顾桃认为,如果仅仅用光影技术来定义摄影是欠贴切的,摄影技术的差别并不是比较谁的曝光更准、谁的光圈更大,一张好看的图片如果缺乏灵魂、远离生命的体验难以称其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一个想法就去做了
拍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一个想法,顾桃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就去做了,因为“这辈子想做的事情,总有一天要开始”。
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顾桃对生活在大兴安岭北坡的鄂温克族人充满了向往,他从父亲的记录里了解了一个依靠饲养驯鹿、狩猎生活的民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个古老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在渐渐消逝。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顾桃的作品不论是观念摄影还是纪录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态。拍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时,他没有延续观念摄影创作,而是选择了纪录片的形式。从油画到摄影,再到视频,这些艺术表达方式在顾桃眼里都是一种载体而已,他会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的方式去创作。要完整地记录鄂温克民族的文化,图片单薄了一些,纪录片可能更适合。
因为拍摄,顾桃和他父辈曾经寻访过的鄂温克家族生活在一起,体验他们的生活,并用观察式的态度记录下来,于是有了一部没什么距离感的鄂温克族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熟悉和深入的了解,纪录片里面的人物几乎没有镜头感,特别真实,而顾桃也因为这部作品获得了“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大奖的最佳自然类纪录片金奖。
用观察的态度
选择拍摄鄂温克族题材的时候,顾桃心里只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去拍这个民族,然而能拍到什么东西、能呈现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他心里开始没底。
顾桃受父亲影响很大,他认识的鄂温克人就是他父亲拍的那个家族,父亲当年连续多年都去寻访大山里的狩猎人家,拍了很多照片配文字来记录,顾桃去拍了那个家族的下一代,用的是视频。因为有父亲与他们一直联络的缘故,顾桃去和他们接触时,少了许多陌生感,交流也很方便,他选用的是一种观察的方式,和山里的居民打成一片,聊天、喝酒、烤肉,遇到他感兴趣的内容时,再打开摄像机。很多人说他的纪录片看起来很真实,顾桃坦言只有一个原因,用时间让人消除陌生感。
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
从开始纪录片创作以来,顾桃的拍摄一直是独自完成。
没有学习过摄像,但有美术基础和摄影经历的他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摄影的状态。他的创作感受也很直观,把摄影机的镜头比作人的眼睛,双眼看的开始就是一段画面的起点,最后目光落在哪儿,哪里就是画幅的结束。顾桃也从不追捧摄像器材的更新换代,开始拍摄以来,他的设备六七年都没变,从最初的家用掌中宝,后来添置了索尼的DSR—190P摄像机,现在仍在使用,他的纪录片也就是用这些机器拍摄完成的。
在他看来,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重要的在于你怎样去表达,一部作品成败与否在于主题,观众在看到好看的影像、伟大的题材时,画面是不是高清的问题都被忽略了。
时间的重量
顾桃把自己拍摄的过程比喻为一个装盒子的过程,今天往这个盒子里填充一些内容,明天又在另外一个盒子里放一些,可是每个放盒子的过程都是一个连续性的行为,然后三年过后完成了三个作品,这样每个作品都能有一个长时间的跨度,“时间是非常有重量的,这是我的创作态度,”顾桃说。
现在他越来越感受到多年前他父亲拍摄的那些照片的重要性,那些不可以复制的影像十分珍贵,几十年过去了,顾桃有一个想法,将父亲的图片结合现在的视频再制作一个版本,那些经过时间、经过沉淀的作品或许更有感染力。
顾桃说,这部纪录片一直在继续创作,一直都没有真正结束,虽然暂时剪出了一个版本,但是还有很多一直在拍,因为鄂温克族人的生活还在继续,他的记录过程也会一直继续下去。
现代化的进程吞噬了古老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我们无法阻挡。然而,我们可以选择用一种方式将它们永远地保留在记忆中,或许那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顾桃把对民族文化深厚的热爱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并用影像这种饱满而完整的艺术方式去记录,不仅为艺术的繁荣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更为保留人类共同的文化贡献了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