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陕西汉中石友发起“报价联盟”、探索市场规范的报道于上期刊出后,不仅引发了汉江流域石友的热议,不少其他新兴市场的石友和外界买家也表示,此举很有借鉴价值与讨论意义。应读者要求,本刊在微信平台发起“规范报价,你怎么看”的讨论。微友参与踊跃,除了对新石种和新市场的兴趣、对“报价联盟”初衷的肯定,更有对具体操作方式的讨论和建议。
50%的现实:市场渐起与价格落差
随着更多汉江石在杂志亮相,当地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与新动向。最明显的是,从局限于本地的交流,开始慢慢向外界铺开。据当地石友统计,截止目前,已上刊汉江石的外界询价率达到80%,这就意味着经石友筛选过的汉江石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而这些交流势必对当地石市的自我认知起到作用。
从汉中协会彭会长处了解到的询价情况看,本刊今年第4期刊出的“飘香”颇具代表性,藏者要价不低于十万,而外地买家最高给到五万;另一块报价八万的石头,最多给到四万。遵守联盟约定两万以上没有报价的几位石友表示,询价方给出的价格,也多是他们心理价位的一半。抛开买家面对新市场和新石种的试探心态和压价心理,50%的落差是市场现状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等以上的石头给出了参考。
事实上,在此之前,汉中当地市场的价格已经在悄然进行调整。有石友反映,在汉中主要市场古玩城,一些过去心理预期较高的石头在大幅调低报价;有些石农去年要十万八万的,现在也降到了三四萬。另外,石店经营者开始将展架上的石头从品质上加以区分,中低端商品石的要价比之前低了许多,前两年开价三五千的,现在有些可能三五百就出手。但与此同时,高端石价格依旧坚挺,未见丝毫松动迹象。对外地市场的了解也在改变本地石友的看法,勉县徐先生就认为,“我们的市场相对封闭,对外交流少,不太了解外面的价格。出去才发现,有些外地石头很便宜,就拿长江石来比较,我们从产量、价格方面都不占优势”。汉中的师先生也有同感,在他看来,四川泸州大众化的石头比本地便宜得多。
外界感受到的价格差距似乎比当地石友更大。四川的白先生前两年就对汉江石感兴趣,但对价格颇有微词,在他心目中三千的石头,开价都在五万以上,讲价无从谈起,也消减了他继续关注的热情。湖北胡先生则指出,外地石商看重的是利润空间;产地玩家精品惜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动辄几十万的报价,的确会吓退外地石友。记者采访兰州、成都等地画面石藏家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类似问题在买石经历中时有发生:看上某一块石头,根据对全国画面石市场的了解,价格应在三到五千,但卖家在本地买进时已花了八千,只注重本地石头,缺乏整体市场的参照、比较,使得价格在内部被盲目抬高,对外交流的大门就难以打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价联盟”的发起,正是对汉江石“走出去,引进来”做出的有益尝试。长江石玩家白林认为,近期汉江石已有了明显的宣传意识,“报价联盟”反映了当地对虚高报价阻碍地方石种推广的清醒认识。
“两万元”的实践:规范还是限制?
然而汉中“报价联盟”在实践中,面临着实际操作的难题。“报价联盟”发起人刘清明介绍,上刊石头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联盟首先号召的是上刊石友。“报价联盟”采取的方法是——设定“两万元”的报价上限,两万以下随意报价,两万以上不报价,而是邀请有意者看实物谈价。此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本刊也收集了当地石友的一些意见:
以“两万”为上限,更利于中端石推销,而对高端石来说起点偏低,不利于好石头的推荐。
能上刊的石头都是石友手里最好的,多数心理价位高于两万,如果按此约定,在所有被问价的石头中至少80%的石头不能报价。
两万元以上范围太大,三万到三十万都在两万以上,绝对不报价未免太机械,因为报价后的交易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此外,记者从部分外地询价石友处了解到,藏者不报价,也给他们带来一些顾虑:问价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对方报价是否在自己心理承受范围内,然后再决定继续谈价还是当面交易。对方不报价,心里没底,下一步往往没法进行。
多方经验:提高水平是关键
其他市场的经验在此可资借鉴。具有多年策展经验的石家庄李彦森会长说,报价多高也没用,卖得出去才是硬道理。他举了一个例子:2005年的石家庄展会上,三峡石参展团体集体报价均在一万到两万之间,而当时的市场行情是两三千就能买到不错的三峡石。虚高的价格使得三峡石门庭冷落,不得不在展会后期做出调整,销售情况也随之好转。近年长江石发力,市场受人瞩目,但也走过弯路。白林说,报价失准影响成交的教训在他身上也曾发生:起初觉得好得不得了的一块石头,开价18万,有人出到8万都没卖,目前看来此石最多能要2万——报价的规范,关键还在于提高自身的赏石水平。
本刊今年关注的另一个新兴市场——江西潦河,也同样有价格把握不准的现象。石农与石商通常会出现“别人卖了五万,我为什么不能要五万”的盲目攀比,忽视了对石头本身的理解与认识。近期潦河石销售较好的几家,总结出一些经验:同石种的成交价格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前提是真正了解自己石头的品质以及不同的客户群体。他们基本采用报价高出心理成交价20~30%的策略。也就是说,开价一万的石头,成交价一般在七八千。事实证明,相对合理的报价吸引了更多的买家,买家的还价通常也不会低于成交价的50%,因此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买卖环境。
许多微友还提到了温江拍卖。记者了解到,拍卖组织者对起拍价进行评定,对报价过高者给出建议价。拍卖结果显示,凡采纳建议价的参拍奇石,往往出价回合较多,回应者众。拍卖的形式对价格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一些建议
对于价格联盟的具体操作,参与讨论的石友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设定高、中、低三档,每档设定一个区间,比如万元以下,1~5万,5~10万等等,区分越细化,报价才越趋于合理。
以权威展会的评奖作为依据,对有影响力、被广泛认可的获奖石,可以结合本地市场行情,设定价格区间。同时也能够督促本地石友多参展,多交流。
协会出面或自发推荐,组成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石友把心理价确定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李彦森会长建议,高出心理价位三分之一的报价相对合理。定价可参考类似石种,但要理性而非硬性比较。
结语:“报价联盟”的发起反映了当地石友已经理性地意识到,合理报价、规范市场对本地石种推广的积极意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汉中及整个汉江流域市场,如果能够认清自身,放开眼界,务实准确地体现市场定位,给予石种更大的发挥空间,相信区域繁荣、接轨全国的梦想终将会照进现实。
在上一期《汉中成立“奇石报价联盟”》一文中,以汉江浅绛彩石“溪山行旅图”为例,请各方家评定其合理价格。记者也请以下几位对画面石市场行情有经验的石友给出了建议。
西宁吴先生:优点在于块头比较大,具有一定气场,抓人眼球。石质不错,有石皮,易于养出包浆。画面主题明确,看点在于中间的人物。不足在于主题人物不够清晰,周围环境略显杂乱,整体色调灰蒙。此石人物轮廓变化若能再多些,人物会更灵巧生动,卖价也会提高许多。建议价格:3000元—5000元。
成都白先生:此石优点是大品、形好,但画面太满、封顶,不透气。人物画面是浸染形成,时间久了可能淡化,比例不够协调,未能与背景融为一体。建议价格:2000元。
洛阳陈先生:体积大,人物清晰。但人物着色为后期浸染,如遇酸或刮擦恐有褪色。至于画面欣赏,个人喜好各有不同。如此体积、品相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3000—26000的价格。
广西彭先生:这块石石形规整、整体画面效果都不错,山影远近、秋色清爽、岩石突兀,是一块合格的画面石。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也合适,美中不足就是人物身形比例欠佳。如果按长江石二级市场的标准看它的价格,大致是三万元。价位再高的话,卖家肯定会挑毛病了。
50%的现实:市场渐起与价格落差
随着更多汉江石在杂志亮相,当地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与新动向。最明显的是,从局限于本地的交流,开始慢慢向外界铺开。据当地石友统计,截止目前,已上刊汉江石的外界询价率达到80%,这就意味着经石友筛选过的汉江石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而这些交流势必对当地石市的自我认知起到作用。
从汉中协会彭会长处了解到的询价情况看,本刊今年第4期刊出的“飘香”颇具代表性,藏者要价不低于十万,而外地买家最高给到五万;另一块报价八万的石头,最多给到四万。遵守联盟约定两万以上没有报价的几位石友表示,询价方给出的价格,也多是他们心理价位的一半。抛开买家面对新市场和新石种的试探心态和压价心理,50%的落差是市场现状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等以上的石头给出了参考。
事实上,在此之前,汉中当地市场的价格已经在悄然进行调整。有石友反映,在汉中主要市场古玩城,一些过去心理预期较高的石头在大幅调低报价;有些石农去年要十万八万的,现在也降到了三四萬。另外,石店经营者开始将展架上的石头从品质上加以区分,中低端商品石的要价比之前低了许多,前两年开价三五千的,现在有些可能三五百就出手。但与此同时,高端石价格依旧坚挺,未见丝毫松动迹象。对外地市场的了解也在改变本地石友的看法,勉县徐先生就认为,“我们的市场相对封闭,对外交流少,不太了解外面的价格。出去才发现,有些外地石头很便宜,就拿长江石来比较,我们从产量、价格方面都不占优势”。汉中的师先生也有同感,在他看来,四川泸州大众化的石头比本地便宜得多。
外界感受到的价格差距似乎比当地石友更大。四川的白先生前两年就对汉江石感兴趣,但对价格颇有微词,在他心目中三千的石头,开价都在五万以上,讲价无从谈起,也消减了他继续关注的热情。湖北胡先生则指出,外地石商看重的是利润空间;产地玩家精品惜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动辄几十万的报价,的确会吓退外地石友。记者采访兰州、成都等地画面石藏家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类似问题在买石经历中时有发生:看上某一块石头,根据对全国画面石市场的了解,价格应在三到五千,但卖家在本地买进时已花了八千,只注重本地石头,缺乏整体市场的参照、比较,使得价格在内部被盲目抬高,对外交流的大门就难以打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价联盟”的发起,正是对汉江石“走出去,引进来”做出的有益尝试。长江石玩家白林认为,近期汉江石已有了明显的宣传意识,“报价联盟”反映了当地对虚高报价阻碍地方石种推广的清醒认识。
“两万元”的实践:规范还是限制?
然而汉中“报价联盟”在实践中,面临着实际操作的难题。“报价联盟”发起人刘清明介绍,上刊石头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联盟首先号召的是上刊石友。“报价联盟”采取的方法是——设定“两万元”的报价上限,两万以下随意报价,两万以上不报价,而是邀请有意者看实物谈价。此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本刊也收集了当地石友的一些意见:
以“两万”为上限,更利于中端石推销,而对高端石来说起点偏低,不利于好石头的推荐。
能上刊的石头都是石友手里最好的,多数心理价位高于两万,如果按此约定,在所有被问价的石头中至少80%的石头不能报价。
两万元以上范围太大,三万到三十万都在两万以上,绝对不报价未免太机械,因为报价后的交易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此外,记者从部分外地询价石友处了解到,藏者不报价,也给他们带来一些顾虑:问价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对方报价是否在自己心理承受范围内,然后再决定继续谈价还是当面交易。对方不报价,心里没底,下一步往往没法进行。
多方经验:提高水平是关键
其他市场的经验在此可资借鉴。具有多年策展经验的石家庄李彦森会长说,报价多高也没用,卖得出去才是硬道理。他举了一个例子:2005年的石家庄展会上,三峡石参展团体集体报价均在一万到两万之间,而当时的市场行情是两三千就能买到不错的三峡石。虚高的价格使得三峡石门庭冷落,不得不在展会后期做出调整,销售情况也随之好转。近年长江石发力,市场受人瞩目,但也走过弯路。白林说,报价失准影响成交的教训在他身上也曾发生:起初觉得好得不得了的一块石头,开价18万,有人出到8万都没卖,目前看来此石最多能要2万——报价的规范,关键还在于提高自身的赏石水平。
本刊今年关注的另一个新兴市场——江西潦河,也同样有价格把握不准的现象。石农与石商通常会出现“别人卖了五万,我为什么不能要五万”的盲目攀比,忽视了对石头本身的理解与认识。近期潦河石销售较好的几家,总结出一些经验:同石种的成交价格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前提是真正了解自己石头的品质以及不同的客户群体。他们基本采用报价高出心理成交价20~30%的策略。也就是说,开价一万的石头,成交价一般在七八千。事实证明,相对合理的报价吸引了更多的买家,买家的还价通常也不会低于成交价的50%,因此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买卖环境。
许多微友还提到了温江拍卖。记者了解到,拍卖组织者对起拍价进行评定,对报价过高者给出建议价。拍卖结果显示,凡采纳建议价的参拍奇石,往往出价回合较多,回应者众。拍卖的形式对价格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一些建议
对于价格联盟的具体操作,参与讨论的石友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设定高、中、低三档,每档设定一个区间,比如万元以下,1~5万,5~10万等等,区分越细化,报价才越趋于合理。
以权威展会的评奖作为依据,对有影响力、被广泛认可的获奖石,可以结合本地市场行情,设定价格区间。同时也能够督促本地石友多参展,多交流。
协会出面或自发推荐,组成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石友把心理价确定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李彦森会长建议,高出心理价位三分之一的报价相对合理。定价可参考类似石种,但要理性而非硬性比较。
结语:“报价联盟”的发起反映了当地石友已经理性地意识到,合理报价、规范市场对本地石种推广的积极意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汉中及整个汉江流域市场,如果能够认清自身,放开眼界,务实准确地体现市场定位,给予石种更大的发挥空间,相信区域繁荣、接轨全国的梦想终将会照进现实。
在上一期《汉中成立“奇石报价联盟”》一文中,以汉江浅绛彩石“溪山行旅图”为例,请各方家评定其合理价格。记者也请以下几位对画面石市场行情有经验的石友给出了建议。
西宁吴先生:优点在于块头比较大,具有一定气场,抓人眼球。石质不错,有石皮,易于养出包浆。画面主题明确,看点在于中间的人物。不足在于主题人物不够清晰,周围环境略显杂乱,整体色调灰蒙。此石人物轮廓变化若能再多些,人物会更灵巧生动,卖价也会提高许多。建议价格:3000元—5000元。
成都白先生:此石优点是大品、形好,但画面太满、封顶,不透气。人物画面是浸染形成,时间久了可能淡化,比例不够协调,未能与背景融为一体。建议价格:2000元。
洛阳陈先生:体积大,人物清晰。但人物着色为后期浸染,如遇酸或刮擦恐有褪色。至于画面欣赏,个人喜好各有不同。如此体积、品相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3000—26000的价格。
广西彭先生:这块石石形规整、整体画面效果都不错,山影远近、秋色清爽、岩石突兀,是一块合格的画面石。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也合适,美中不足就是人物身形比例欠佳。如果按长江石二级市场的标准看它的价格,大致是三万元。价位再高的话,卖家肯定会挑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