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避文本、走近作者,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朗读经典 陶冶性情 洗礼心灵 感悟真情 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手心”与“手背”。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一、朗读经典,陶冶性情
课文语言的经典处,不仅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亦有机统一其中。教学时,应紧扣此结合点,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不同形式阅读,在多样的阅读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鼎湖山听采”一课教学片断:
师:“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躺在床上,我聆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采声。请将你听到的采声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生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生2:“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课前,我们已经听到了小提琴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件展示声音),你听出了这声音有什么特点?能将这段话再次表达出来吗?”(配乐,生陶醉地读)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课文中的这幅生动的‘飞瀑急流’图吧,说说你的体会。”生1:“气势好大呀!”生2:“太壮观了!”生3:“我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雄浑磅礴’,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将这诗一般的语言化作那雄浑的清采吧!”(出示填空练习:此刻,我眼前的山泉____。生1:“此刻,我眼前的山采仿佛是一幅画,飘进了我的心灵深处。”生2:“此刻,我眼前的山采是那么的美,我已感到了它的清凉。”……
二 探究内心,洗礼心灵
“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推敲它是怎样来表现丰富的内容,感受它是怎样抒发浓厚的感情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品味,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深蕴于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
“掌声”一课教学片断:
师:“小英由以前忧郁变成了现在的活泼、快乐。是什么让她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拿笔画出小英的神态、动作。”
生:“‘犹豫’写出了小英的神态。”师:“她在犹豫什么?”生1:“同学们会不会嘲笑她是个残疾?”生2:“她该不该走上讲台?”生3:“她还能演讲好吗?”……
生:“‘眼圈红了’也写出了小英的神态。”师:“从‘眼圈红了’你又读懂了什么?”生1:“小英很委屈,很伤心。”生2:“她不想走上讲台,可是又不能不走上讲台。大家都在注视着她呢!”
师:“不知在谁的带动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你就是班上的一员,你想对小英说什么?”生1:“小英,我们支持你,请相信自己。”生2:“你很棒,走上讲台,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教者以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为切入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探讨小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一与小英交流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呢?
三 参与活动,感悟真情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某些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与文本思想冲突,无法“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必须开动脑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
“虎门销烟”一课:
师:“销烟场上,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这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林则徐面前出现了一位老者,他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林则徐的双手:‘林大人,我们这儿许多人都被鸦片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在您带领大家销毁这害人的东西,真是替我们出了一口恶气呀!您也给了我们战胜鸦片的信心,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我代表所有的老百姓真诚地说一声谢谢……’现在我建议,让我们将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作热烈的掌声送给林大人吧!此时,如果你站在林则徐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生1:“林大人,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生2:“在我们民族危亡的时刻,您挺身而出,抵御外侮,我佩服您!”……
师:“听到这一切,我也激情澎湃,销烟虽然结束了,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眼前闪现,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文)
当然。要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不管是怎样的课文,只有抓住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将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才能让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朗读经典 陶冶性情 洗礼心灵 感悟真情 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手心”与“手背”。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一、朗读经典,陶冶性情
课文语言的经典处,不仅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亦有机统一其中。教学时,应紧扣此结合点,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不同形式阅读,在多样的阅读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鼎湖山听采”一课教学片断:
师:“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躺在床上,我聆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采声。请将你听到的采声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生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生2:“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课前,我们已经听到了小提琴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件展示声音),你听出了这声音有什么特点?能将这段话再次表达出来吗?”(配乐,生陶醉地读)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课文中的这幅生动的‘飞瀑急流’图吧,说说你的体会。”生1:“气势好大呀!”生2:“太壮观了!”生3:“我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雄浑磅礴’,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将这诗一般的语言化作那雄浑的清采吧!”(出示填空练习:此刻,我眼前的山泉____。生1:“此刻,我眼前的山采仿佛是一幅画,飘进了我的心灵深处。”生2:“此刻,我眼前的山采是那么的美,我已感到了它的清凉。”……
二 探究内心,洗礼心灵
“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推敲它是怎样来表现丰富的内容,感受它是怎样抒发浓厚的感情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品味,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深蕴于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
“掌声”一课教学片断:
师:“小英由以前忧郁变成了现在的活泼、快乐。是什么让她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拿笔画出小英的神态、动作。”
生:“‘犹豫’写出了小英的神态。”师:“她在犹豫什么?”生1:“同学们会不会嘲笑她是个残疾?”生2:“她该不该走上讲台?”生3:“她还能演讲好吗?”……
生:“‘眼圈红了’也写出了小英的神态。”师:“从‘眼圈红了’你又读懂了什么?”生1:“小英很委屈,很伤心。”生2:“她不想走上讲台,可是又不能不走上讲台。大家都在注视着她呢!”
师:“不知在谁的带动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你就是班上的一员,你想对小英说什么?”生1:“小英,我们支持你,请相信自己。”生2:“你很棒,走上讲台,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教者以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为切入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探讨小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一与小英交流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呢?
三 参与活动,感悟真情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某些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与文本思想冲突,无法“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必须开动脑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
“虎门销烟”一课:
师:“销烟场上,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这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林则徐面前出现了一位老者,他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林则徐的双手:‘林大人,我们这儿许多人都被鸦片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在您带领大家销毁这害人的东西,真是替我们出了一口恶气呀!您也给了我们战胜鸦片的信心,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我代表所有的老百姓真诚地说一声谢谢……’现在我建议,让我们将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作热烈的掌声送给林大人吧!此时,如果你站在林则徐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生1:“林大人,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生2:“在我们民族危亡的时刻,您挺身而出,抵御外侮,我佩服您!”……
师:“听到这一切,我也激情澎湃,销烟虽然结束了,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眼前闪现,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文)
当然。要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不管是怎样的课文,只有抓住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将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才能让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